分享

解读|高福澜为何在沃尔玛中国只有两年任期?

 灵兽 2021-01-26
作者:李又寻欢

来源:灵兽  ID:lingshouke

       高福澜与陈耀昌的风格完全迥异。但是,应该说,陈耀昌之后,高福澜做为沃尔玛中国区的总裁,在2年多的时间里,与陈耀昌一样,是可以称得上是合格的。而后继者柯俊贤与他一样,都只有两年左右的时间——没有谁能在两年里妙手回春,也没有谁能在两年的时间里翻天覆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当然,或许沃尔玛总部有足够的理由做出这样的决策,只是,这样的变化让外界有些不明白。

  本文为“入华20年,沃尔玛中国未来何处去”的系列稿件。点击可欣赏此前报道:

  入华20年,沃尔玛中国未来何处去?

  沃尔玛20年中国路:略带失意的零售巨头

  沃尔玛还在继续培育中国市场的耐心吗?


  沃尔玛中国市场销售业绩增长背后,是近年来为适应中国市场做出的改变。

  以柯俊贤的前任高福澜为例,几乎所有媒体评论都认为,高福澜是一位大刀阔斧的改革者,比如对采购体系的强势整合,将区域采购中心由29个集中到总部一个,同时关闭大量地段重复或不盈利的门店。很多观点分析这是在为前任CEO陈耀昌的激进扩张“擦屁股”。

   要光从数字上来看,的确如此,2009年、2010年以及2011年陈耀昌任职期间,沃尔玛在中国新开店分别达53家、44家、43家。但每一任领导都有自己的风格。陈耀昌是扩张管理型的,高福澜是稳重经营型的。个人风格虽然也会体现在对企业的发展上,但企业在各阶段面临的不同问题,才是掌舵者不同风格最大的塑造者。

  陈耀昌接手沃尔玛中国区时,门店数量与销售业绩的落后是不争的事实,这个全球老大如何在中国市场同样发挥威力,是他必须要解决的难题。因此,他的时代,扩张是最主要的战略,陈耀昌以中国人独有的速度和灵活方式,帮助沃尔玛迅速拓展了大量门店,并推进了对好又多的并购整合,奠定了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功不可灭。

  如果这样的评价过于抽象。那么,看看连锁百强榜上的数据吧:还在陈耀昌主政的2011年,沃尔玛销售430亿元,好又多销售130亿元。两者相加,虽逊于大润发的615亿,但远超家乐福的452亿。而高福澜到来时,沃尔玛已经在中国市场扎根了16年了,加上好又多的门店,在华门店数已达380多家,反超家乐福100多家,扩张已不再是头等大事,只须按部就班即可。

  这也意味着,从某种程度上,沃尔玛有了埋头做事的低调理由,高福澜有了提升单店绩效的条件。况且,高福澜时代的中国市场,正好遇上实体零售的“淡季”,甚至可以说是长期的“寒冬”,收缩扩张战略,转为强化运营,既是“施政纲领”的转向,也是市场环境的变化使然。

  高福澜任职期间,成绩也不容忽视——2013年连锁百强显示,沃尔玛2013年销售722亿,同比增长24.5%,门店407家,增长3%。可见,在单店业绩的提升上,高福澜的努力还是收获了不少的回报。


  高福澜时代,沃尔玛在中国市场也在朝着本土化尽量改变,比如很多门店,以往的黑白蓝这一沃尔玛标志性的冷色调价签,被大大的“黄牌红价”两色取代,和中国本土卖场别无二致。而在生鲜区域,主食厨房被摆在了更突出的位置,熟食的阵阵香味弥漫,凉皮、手工制作的水饺也现身其中,走在卖场中,你有一种错觉,似乎不是置身于沃尔玛,而是在逛其他本土超市。

  另外,沃尔玛宣称的低价(沃尔玛在商品价格上此前并未比其他竞争对手有优势)也在进入中国近20年后开始上演真实版,推出的十几种“省心价”商品据称可保持6个月以上的价格优势。在促销上,沃尔玛甚至还玩起了均一价:1元一个的猕猴桃,2元一个的石榴、3元一个的丰水梨等。

  沃尔玛还利用软件追踪5000余种商品的价格,并和竞争对手进行比价,以保证门店的价格优势。为了这个目标,沃尔玛甚至放权,给了店长商品降价权。

  沃尔玛最具潜力的山姆会员店业态,也是在高福澜的直接关照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由于市场不成熟,山姆会员店直到2009年在中国还只有3家,但到了2014年底,已经增至11家。“3年前(2011年),前任中国区总裁高福澜到任后,发现山姆会员店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他说‘为什么不加速它在中国的发展?’”2014年12月,沃尔玛中国高级副总裁兼山姆会员商店首席运营官文安德(AndrewMiles)曾表示,山姆会员店在中国市场由此迎来了发展速度上的“第二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