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净菜缺“标”

 灵兽 2021-01-26

灵兽按

净菜市场的当务之急是给出标准答案,制定出相关行业标准,并推广开来,这样消费者才能够逐步接受净菜。

作者/十里 ID/lingshouke

▲这是灵兽第823篇原创文章

芹菜去叶,大葱去皮,土豆和藕上也再没见到有二两泥土敷在表层,这是北京亦庄小区内的“迷你自选菜场”。

蔬菜配送商不再售卖毛菜,取而代之的是经过包装的粗加工净菜。

5月中旬,北京市商务局、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发布《关于逐步推进净菜上市工作的指导意见》,以生产、销售、包装等环节为重点,全面推进净菜上市,减少垃圾总量。

净菜,早已不是新鲜事物。

北京一些农产品市场和超市,很早就推行了“净菜”产品。这是一个给了不少生鲜创业者机会,又让其夭折的赛道。

早在2016年,专注半成品净菜市场的“青年菜君”就曾在短短一年内获得三轮上千万元的巨额投资,甚至被新闻联播报道,但最终的命运却惨遭关停,而后同样赛道的创业企业,美味七七、壹桌、以及我厨,也先后倒闭、转型,让净菜市场蒙上一层阴影。

而如今,净菜能否带着“解救垃圾围城中的人类”这一使命再次卷土重来?

1

为什么推行净菜?

前一段时间,网上流传一组惊悚的图片,在北京中心城区外,密密麻麻的标签正在形成黄色“七环”,而这正是北京周边400多个垃圾场在google earth上连起来的景象。

“垃圾围城”的命题不再危言耸听,而农产品更是垃圾生产“大户”。

一项数据显示,在日本,未经处理的毛菜甚至禁止进入主城区,由此减少城市生活垃圾达到20%。按这个比例计算,中国每年减少的垃圾量就是3000万吨。 

因此,北京推进净菜上市的初衷很简单,减少厨余垃圾。

关于净菜尚未有明确的标准,但北京市主要提倡两种产品。

一种,是去掉根、须、叶等不可食用部分的粗加工净菜;另一种,是将蔬菜进行切分并洗涤、消毒等加工操作,在无菌环境中真空包装而成的一种产品,主要分为即食净菜、即用净菜和半净菜。

有媒体报道,经过三年的推进,新发地已经实现90%的净菜蔬菜进京,从去年到今年,垃圾总量减少了20%,而与刚开始启动净菜进城相比,日产垃圾由150吨减少至70吨,减量50%以上。

而不少超市也在采购源头加强采购标准的管控,尽可能的净菜进京,在物流中心全面实现净菜的出库。

可见,粗加工净菜已经逐渐从源头对生产和销售予以把控。

一位新发地的商户指着大葱和豆角告诉《灵兽》,这些蔬菜都是从产地(海南、山东、河北)装车前就提前加工好了,处理干净后运输进京。

“粗加工净菜省了加工的费用,整车装载的蔬菜斤数也比之前多。”这位商户还举例,毛葱从地里拔出来是带泥带叶的,如果留少量葱叶,100斤能出75斤左右;如果不带叶子只剩葱白,100斤能出65斤左右。

而新发地的商户透露,这些经过粗加工的净菜更多受到商超采购者的青睐,对价格敏感的小商贩则不太感冒。

“买我菜的主要还是中老年人,他们喜欢挑挑拣拣的过程,毛菜能直观让买菜人看到新鲜,也更便宜。”一位卖菜商贩向《灵兽》表示。

根据政策表述,全面推进净菜上市,不仅方便消费者,还有利于环保,看似是一箭双雕的事情,但算不清的帐是,需要在这条路上花费多少巨额成本来倒逼消费者。

2

消费者对净菜,心存顾忌

在走访北京首航、永辉等超市中发现,毛菜和粗加工净菜的占比分别在一半左右,个别门店占比达到90%以上。

超市发副总裁赵萌告诉《灵兽》,目前,超市发内净菜占比达到70%,因原本净菜比例就高,所以推行政策对其影响并不大。

但在很多“新零售”概念下诞生的商超中,基本已看不到毛菜的身影,大都是包装食品。

与减少垃圾的初衷不同,新零售企业舍弃毛菜,直接售卖包装食品的净菜,是为了解决生鲜是非标品的痛点,而净菜在运营端能够简化店员的操作流程,降低技术门槛和生鲜损耗。

说到这儿,不禁要问,净菜通过不可降解的包装盒和保鲜膜进行包装,难道不会产生更多的垃圾吗? 

这种采取化零为整的办法,将生鲜食品称重、打包、分装成小包装,打上价钱,尽管便于消费者直接拿起去收银台结账的方式,但无形中大幅度增加了成本。 

因此,从毛菜到净菜的产品过程,最终买单的还是消费者。 

《灵兽》通过随机对比几样蔬菜,散装土豆每斤1.98元,包装好的净菜每斤2.59元,散装菠菜每斤1.9元,包装好的净菜每斤2.9元,由此来看,净菜价格普遍比毛菜高出20%~30%。 

“贵,倒是其次,主要是担心不干净。不知道用什么水洗的,洗了几遍,用什么刀切的,菜新鲜不新鲜,包装着也看不见。”一位正在超市内挑选散装蔬菜的阿姨告诉《灵兽》,她不买净菜的原因。 

这并非个例,农业农村部主管期刊《中国瓜菜》2019年发布的市场调查指出:

对净菜的卫生和质量感到“放心”的消费者,占比不足五分之一;认为推广净菜“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者,占比不到三分之一;超过60%的消费者对净菜感觉“一般”,不会特意去购买。

调查还指出,因净菜加工的国家标准还尚未颁布,确实有一些小作坊式的净菜加工企业,在生产加工环境、人员卫生、仓储运输上存在质量安全隐患。

尽管很多超市已经推行加工即时净菜标准,但很多购买者并不买账。目前,净菜的拥护者只停留少数年轻人中。

一位购买净菜的消费者向《灵兽》表示,吃饭就用5分钟,做饭要2小时,择菜、洗菜、切菜的过程太麻烦,净菜方便,贵点儿就贵点儿,散装买回家还有很多不可食用的部分。

据业内工作人员介绍,蔬菜尤其是叶菜都是损耗率很高的品种,青菜、大葱、毛豆等都在50%左右,而青笋达到60%,根茎类比如土豆较低,在30%左右。

净菜虽然价格高,但将损耗部分完全剔除。其实,抛去价格,让消费者心怀芥蒂的还是,净菜究竟新鲜吗?干净吗?

一位半成品创业者的供应链负责人称,压倒他们最后的一根稻草,正是消费者的心理障碍,尽管净菜的流程都按照标准来,也建立了中央厨房,但客户买回去就需要再洗,教育消费者需要过程。 

首航超市采购总监李荣华也向《灵兽》表示,近些年首航也提前推行净菜上市,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想要全面推行依然有很大挑战,需要时间和成本来教育商家。

3

净菜不易 

“每一道净菜,就像是一件艺术品。”青年菜君把企业愿景说的很文艺,但最终却成了“墓碑铭”。

2014年,国内净菜电商市场被搅动。彼时,净菜加工成为“创业新宠”,然而可惜的是,青年菜君、美味七七等这些前期表现突出的企业败走麦城,去年年底,净菜电商代表“我厨”也停止服务。 

自此,净菜电商被画上一个句号。

放眼国际,净菜赛道的命运不尽相同。Blue Apron尽管早在2017年就提交IPO申请,本以为能赚的盆满钵满,但其实不然,提交IPO之前,Blue Apron的业绩一言难尽,连续多年亏损。 

《灵兽》此前就“我厨”倒闭分析,净菜市场需要建立在人力、财力、物力都十分充足之下的,自建中央厨房和冷链物流的重度运作模式,尽管能够降低采购、仓储、开发和物流等行业成本,但其意味着从供应端到消费者端都要企业自身承担。

业内人士告诉《灵兽》,净菜是一个从农业、工业到服务业贯穿的业务。

在正常情况下,净菜加工车间必须完成从清洁到包装的整个过程,还必须直接配送至消费端,设备成本和冷链配送成本就是企业所需要考虑的问题。

目前,北京各大超市从配送到门店对于净菜都有自己的加工标准和流程。一位超市工作人员称,加工即时净菜的过程是,去除不可食用的部分,再进行切割,脱水,人工分拣后直接包装。 

李荣华向《灵兽》透露,首航的物流中心按照收货标准进行来货验货,农残检测室进行农残检测,检测合格后进冷库预冷,再按照标准进行初次挑拣,挑拣完成后按照单品规格进行加工包装处理。 

而关于净菜上市的标准,首航也是根据不同的分类,划分不同的标准,基本标准是遵循首航国力的单品企业标准,农药农残检测合格,没有烂叶烂果和商品瑕疵,按照炒一盘菜的标准果菜类装袋、细菜类装盒。 

然而,这些过程大都在超市后仓或者中央仓完成,主要是人工,如果想要自动化,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根据行业内的数据,一条净菜生产线需要配备33名工人,一个月内,人工成本就高达16万多元,还不算机器成本。

李荣华称,如果全面推行净菜上市,会增加蔬菜的出成率损耗成本、包装耗材成本、人工费用成本,但也会降低一些诸如运输成本等在内的其他成本,综合下来会增加大约10%左右。 

除此之外,比起成品菜来说,净菜对于食材保鲜有更为严格的要求,如果处理不好,更加容易造成浪费,尤其到了气温较高的夏季,更加需要精确把握提前切配和路上配送的时间,也要思考如何尽可能保证在卖场内的食材新鲜度。 

如果想要真正做到净菜业务,再往深入布局,菜品种类与搭配的选择也是一个大难题,这不仅存在南北饮食差异,还有个人饮食习惯的差异。 

可以说,生鲜净菜的赛道既充满了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李荣华告诉《灵兽》,全面推行净菜上市,一方面,能够大幅度节约社会及企业物流成本、减少商品和环境的二次污染、提升门店的销售环境和顾客体验,减少家庭厨余垃圾带来的负担。 

另一方面,却对企业增加包装耗材和人力成本,以及消费者的教育成本,这也有可能导致销售下降,最终消费者会感受到售价的提升。

的确,净菜行业目前尚无国家统一标准,净菜加工、贮运、保鲜等商品化处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大,尤其是冷链技术薄弱,加之净菜数量匮乏,品种结构不合理,因此,实现净菜行业的流通以及保证食品安全的形势依旧较为严峻。

而究竟多干净,才能叫净菜? 

净菜市场的当务之急是给出标准答案,制定出相关行业标准,并推广开来,这样消费者才能够逐步接受净菜。(灵兽传媒原创作品)

寻求报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