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传统丧葬习俗,关于“接三”的那些事,如今只剩农村还在沿袭

 北京范儿 2021-01-26

老北京传统的丧葬习俗有很多规矩,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仪式叫做“接三”。在民间有这么一个传说,说是人在死后的三天,灵魂就会到阴曹地府报道。按照佛教六道轮回的说法,积德行善的好人会被佛教的使者——金童玉女接走,所以叫做“接三”。早年间,亡者的家属会请和尚来家里做法事,期望亡者可以早登极乐世界。

“接三”有几样必须要准备的东西,其中一样最为重要的就是车马,这里说的车马当然不是真的车马,而是去冥衣铺专门定制的纸糊的车马。车马根据不同的规格、质量大概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大户人家常见的上等车马,完全按照现实中的车马制作,车内的装饰、车窗上的玻璃活灵活现,所有车马上用到的铜活都用金银色的纸糊代替,放在地上一拉,车轮还能随着转动。第二种规格就要略低一等,该有的装饰物一样不少,只是做工也没那么精细而已,就拿车轮来说,只是用秸秆围成一个圈,外侧贴上一张车轮形状的图案,放在地上是不能转动的。第三种一般就更为一般了,首先尺寸就是一个缩小版的车马,只需要能看出是纸糊车马就行,基本上平头百姓家都使用这种规格。

如果亡者是男性的话,那么纸活就是马车,如果亡者是女性的话,则需要改为马车。为什么有这种区别呢?这是因为旧社会家务活基本上都是女性同胞在做,不管是洗衣做饭难免会浪费水资源,到了阴间,阎王爷就会以糟蹋水过多的由头,罚她喝脏水。所以糊一个纸牛代替她喝。如果是月子里去世的女性,还要多糊一个扣鸡用的罩子,传说月子得病去世的人是大血蛋,大庙不收小庙不留,做一个鸡罩可以蒙混过关。除了马车、牛车等纸活,还要准备赶车的、下人、老妈子等纸人,以及足够多的纸钱、金箔银箔叠成的锞子等等。到了“接三”的日子,这些纸活就摆在本家的门口,还要找人专门负责看守,一个是怕碰上变天,淋湿了纸活,另一个也是谨防小孩子玩闹弄坏了纸活。

到了“接三”这天,亲朋好友都会上门吊唁,当然也不能空手来,一般有这么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带一束香、一对白色的蜡烛、几串银纸糊的银元宝、一摞焚烧用的纸钱。第二种情况就是带一些点心水果,当做贡品,孝敬亡者。第三种,也是我们现在比较常见的,就是现金上账。和我们不一样的是,虽然是给现金,但也不是直接把钱交给账房先生,而是把现金放入黄纸糊的封套里,用蓝颜色的笔写上钱数,这种做法叫“折祭”。既然有客人,就要预备宴席。按照老礼儿,“接三”这天不能预备全席,哪怕本家是再有钱的财主也不行。什么叫全席呢?大概意思就是鸡鸭鱼肉一应俱全。那在“接三”这天吃什么呢?有一种专门的吃食,叫炒菜面,大概就是简单的几样炒菜,主要吃的是面,面就是老北京最讲究的打卤面。为什么要吃面呢,这里边也有讲儿,这叫人生三面,出生的洗三面、过生日的长寿面,去世时候的接三面。

到了天刚要擦黑的时候,“接三”的队伍就要排好准备出发了。走队伍最前边的人,是负责打发沿途路上的小鬼的,他们每逢路口,便会烧些纸钱打发小鬼。后面就是抬着马车或牛车的伙计,在车马的两边是一对儿童男童女,早年间都是花钱雇来的,后来大多用纸人代替。再往后就是“门吹儿”,负责吹吹打打。再往后就是“接三”的主队伍,由亡者的亲属构成,一般都是比亡者小一辈儿的人组成,长辈或平辈一般是不参与“接三”的。排在第一位的一般都是长子,其后是长孙,后边是二儿子、三儿子以此类推,儿子队伍的后边是儿媳,再往后就是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孙子孙女等等,一路走一路小声念叨“您一路走好”。在直系亲属的两侧,还要安排亲属搀扶。队伍的最后是手持法器、身穿袈裟的和尚,后来基本上都把“门吹儿”放在队尾,代替和尚。

最后来到一处十字路口,把车马头朝西放好,其他的纸活、纸钱全部放在车马的两侧,“接三”的队伍面对车马跪好后,将车马焚烧殆尽,这时哭声一片,甚至有的亲属因为过度悲伤,常常有哭晕过去的现象。当“接三”仪式完成后,往家走的路上就不允许再有哭声了。

这就是老北京传统的“接三”习俗,现在这种“接三”的习俗在城市已经不多见了,北京的农村大多还保留着这种习俗。随着绿色祭奠的倡议,估计这种传统的丧葬习俗也将慢慢消失。

1

END

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