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照片】一代才女林徽因

 一渔夫 2021-01-26
读书笔记与思考

——一代才女林徽因


她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记挂了一生 ;她是中国笫一代女性建筑学家 ;她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的参与者,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之一;她是传统景泰蓝工艺的拯救者 ……

她,就是林徽因,以出众的才、倾城的貌,标志着那个时代,唯美、诗意、精致的情感如童话般浪漫。

林徽因是林长民长女,梁启超儿媳,梁思成夫人。近年来有关她的图书版本约有十多种,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林徽因无与伦比的一生,为了爱和信仰的一生,展现出一代才女多情动人的人生轨迹。

对于林徽因,许多人只是把她与三十年代闻名京城的文化沙龙“太太客厅”,与大诗人徐志摩的情爱纠葛联系在一起。

其实,林徽因一生主要致力于对东方建筑艺术的研究,还有在研究建筑学之余,从事文学创作,写出了许多浪漫和优雅的诗歌、小说、散文 、剧本,从这些作品中可以读到她独具个性的灵魂美。

林徽因是真正的大家闺秀,她的出身、美貌、智慧、才情,她在爱情战场上的披荆斩棘 ,一直保持清醒的头脑,最终选择一位适合自己的伴侣共度人生,这都是令人赞叹不已的。也有人说,三个杰出而优秀的男子成全了她的美,捧红了她的名。

但我认为,林徽因在古建筑艺术事业上不懈的追求,她与夫君梁思成对中国建筑史 、建筑学的毕生贡献。这是我们今天读她的生平传记,最具颂扬与感怀的。

中国的古建筑非常恢弘,精妙绝伦,经过千年变迁,自然灾害,战火摧残,近乎消失殆尽,如果不是林徽因梁思成的不朽贡献,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尚存古建筑,也许又有许多不复存在了。

林徽因在16岁、17岁的年龄随父亲在欧州旅游,随后考入伦敦圣玛丽学院就读,在与女房东一位建筑学家的长期相处中,朦胧地对未来事业 ——古建筑艺木有了一种愿望。后来与梁思成赴美留学时,是林徽因的“凝固的音乐,石头的史诗” ——这种工程与艺术相统一的美学理念感染着梁思成,共同选择了建筑学专业。许多年过后,梁思成以其开拓性的成就成为中国最权威的建筑学专家。

三十年代初,林徽因与夫君长年累月奔波在穷乡僻壤,做野外考察测量,一点一点地梳理着中国建筑发展的脉络,为每一次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发现了古建筑遗存而如获至宝、欣喜若狂。闻名遐迩的五台山佛光寺,就是她和夫君及其带领的营造学社于1937年发现的。

林徽因的古建筑艺术造诣极深,从东汉年代佛塔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宋辽金 、直到元明清的殿宇寺塔建筑结构 、艺术特色 、历史演变,均有着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见解。

抗战爆发,她和夫君及其营造学社与西南联大一起碾转在昆明 、龙泉、李庄等地,在生活极为艰辛的境况下,又因长途跋涉而积劳成疾。

即使病魔缠身,仍以对古建筑的执著与痴迷,对夫君从野外考察带回来的资料和图纸进行整理 、插图、审核、校对。呕心沥血,不知疲倦地做了大量的工作。

正如作者对林徽因与夫君的形容 : “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 ;而林徽因则是那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镂空的门窗。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仅靠轻灵不能承载永恒的价值,只有厚重同样不能展示艺术的风姿。

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

北京解放前夕,林徽因和夫君在最短的时间内,编写出《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包括故宫、敦煌、云冈、龙门、孔庙等古建筑计450多条目,并与军事地图相连接,使一大批古迹在解放全中国的战火中得以避让保留了下来。这是千古不朽的历史贡献,值得后人永远的怀念。

读林徽因的生平传记,不仅仅她是风情万种的一代才女,其实她的另一面,却是一位普通与平凡的女性,在她的身上更多体现的是人性的质朴,人性的圣洁,人性的向往。她与梁思成钟爰一生,与西南联大一批知识分子、与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和费慰梅夫妇的情谊,编织着一段段“你是人间四月天” 、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动人故事。

读林徽因的生平传记,不仅仅是热衷于她的诗意、唯美、浪漫,更是要关注她的坚贞、才华、信仰。她身处旧中国灾难深重的岁月,在生存困境中,在硝烟弥漫中,爬山涉水,风餐露宿,与夫君一道考察 、测绘 、编写出中国的建筑史 、建筑学专著与学科教程,培养了一批后来成为新中国建设的骨干人才。以满腔热血与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共同铸就着民族之魂,无愧于是那个年代的民族脊梁。

读林微因的生平传记,更具现实意义的是,她将一生青春奉献给古建筑艺术的执著追求。

她参与完成了国徽设计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设计 ;亲自指导抢救濒于灭绝的北京景泰蓝工艺 。

在她生命垂危的日子里,曾与夫君一起,倾力劝阻北京城市建设中对古建筑损毁的一些做法,结果无效而归,痛感无力无望。

林徽因的最后岁月,是带着遗憾,带着茫然,走到了生命的尽头。那一年 ——林徽因51岁,那一刻 ——1955年4月1日。人们记住了,她的生命定格于美好的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用热血、用生命拯救古建筑遗存和抢救民族传统工艺的悲壮情怀,将警醒后人在保护古文物建筑遗存中,能否多一些理性的思考与探究。

读林徽因生平传记,再联想今天的一些令人不安的做法,曾经是在万丈红尘的滾滚声浪中大拆除大摧毁古建筑,今天又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喧嚣中大兴土木重建古建筑。

其实,这种复古仿古的东西,完全失去了原先古遗存的历史意义,无从体现经历千百年沧桑的历史厚重感和艺术感染力,很难想象九泉之下的林徽因是何种感受。

一代才女林徽因早已走了,在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是对她一生最完美的怀念。

来源:小平的美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