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惯了日本战后文学 来看看加缪《鼠疫》里有点不同的东西

 栗子的精神食粮 2021-01-26

上帝等你们不来,实在厌倦了,就让灾难来光顾你们


对日本文学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战后文学”这个词语。很好理解,它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诞生的,展现出战后日本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心理变化。

不管是现代还是当代日本文学中都存在典型的战后色彩。比如芥川龙之介代表作《罗生门》、太宰治代表作《人间失格》,就连近年来最受中国读者喜欢的悬疑小说作家东野圭吾,作品也包含许多战后元素。

每个国家受战争影响都不同,呈现出事物的形态也有差异。法国作家加缪就是典型的战后文学代表作家,他的作品中更多地表现存在主义人道主义关怀,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


但他在揭示世界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因此加缪还有“荒谬哲学”的代表人物的称呼。

加缪的成名作应该是《局外人》,而他的这部长篇小说《鼠疫》曾获法国批评奖,确定了加缪在西方当代文学中的重要性。

今天就来讲讲《鼠疫》这本书。


《鼠疫》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和加布瑞埃拉·泽文的《玛格丽特小镇》很相似。看完后感觉好像能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可是总觉得自己领悟到的都是皮毛,于是就还想再看一遍。

在《鼠疫》中,加缪为我们展现出鼠疫洗礼整个城市中的众生百态。比如说灾难面前官僚们的不作为、鼠疫时广场上淫乱的男女,在遍地尸野中当犯罪变成不需要承担后果后人们的失控,面对死亡时不同人展现出来的源自内心最真实的反应。所有的一切在鼠疫、在灾难、在死亡面前都被放大,充满了讽刺意味的哲学。

当然肯定有对人性歌颂的存在,比如里厄医生率领众人对抗鼠疫,比如说里厄母亲在家里等待儿子归来等,但这只是很浅显的内容。

书中多次描写面对灾难中人们的心里变化,从鼠疫最初城市中的人们的生活以及当局对鼠疫本身的恐惧。到后来鼠疫最终到来,死亡人数一天天增加,人们从对鼠疫的对抗、恐惧转变为驯服和顺从,从渴望从城市逃离或者期盼亲人归来到与整座城市共存亡,到最后鼠疫最终离去后人们行为的变化。

在这人世上,什么都不值得人离开自己所爱。然而,我也离开了,却弄不清楚为什么。

其实文中很少出现这种直接展示内心世界的描述,作者通过这些大篇幅的心理描写,在引导读者进行反思,对于鼠疫的反思,对于大灾难的反思,对于死亡的反思,对于人性的反思,并呼唤人们在灾难面前保持最基础的善良和道德感。

到这里我们能看出作者心中的自由人道主义精神。


透过两层外衣,来到深层处。

从鼠疫的角度来高瞻,监狱所有人,从监狱长一直到命不值一钱的囚犯,无不判了死刑,也许这是破天荒第一次,一种绝对的公正统治了监狱。


他们根本不顾明显的事实,从容不迫地否认我们曾亲历过这样疯狂的世界,杀个人如同打死苍蝇一样习以为常,他们也否认这种确凿无疑的野蛮行径、这种处心积虑的疯狂举动,否认这种带来对一切非现时食物肆意践踏的监禁、这种令所有尚未被杀死的人惊愕的死亡气味,他们最后还否认我们曾经是这样吓晕了头的民众,每天都有一部分人的尸体成堆投进焚尸炉化为浓烟,而其余的人则戴着无能为力的恐惧的枷锁,等待这种厄运轮到自己头上。

作者通过各种折射和暗喻的手法,毫不吝啬地表达出对于当时社会现状和时代背景。即是在被德国法西斯占领后的法国世界。

最后,我非常期待这本书拍成电影。尤其是拍出80年代欧洲电影的感觉,恢弘的画面、深刻的寓意、再加上精湛的演技,绝对非常棒。

“艺术是不分国界的,

艺术也是不分时代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