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忆是乡间|走亲戚

 城北十五里666 2021-01-26

过年都要走亲戚,但是各地这个时候走亲戚的风俗并不一样。

一:山区风俗

在有些地方,大年初二闺女要带着一家人回娘家。

在我的老家莒南县南部山区,以前却有这样一个风俗:正月十五以前,闺女不能回娘家,包括丈夫和孩子也不能去。

这也就是说,出嫁的闺女和她的家人,在那时只能在自家过年。这便在当地有了这样一句歇后语:大年初一吃饺子,没有外人。

在我的老家,以前还有这样的风俗:正月十六那天,娘家会牵着驴,推着车,来接出嫁的女儿连同她的孩子回娘家。选择这天,是当地有一种说法:过了十五才算过完年。过完了年,作为“外姓”的外甥才能到姥姥家。

以前女人是小脚,走山路太慢而且困难,所以要让她坐在驴背上;孩子小,甚至还有不会走路的,所以要推辆车子,把孩子放在车筐里。当然,驴背上和车筐里都放着被子,这样既软和,又能挡些寒风。这在我老家,有一个专有名词:叫闺女。

时代变了,这些东西早就变了。我大哥家的侄女嫁得很近,近到只隔一条河。大年初一,侄女就带着孩子往大哥家跑。用侄女的话说:什么外姓不外姓,这是我娘家。

所以,在我的记忆中,过年走亲戚,都是年前走。

二:走与被走

每一个农民家里,在年前都要走亲戚,同时也都要被亲戚走。走的去送年礼,被走的负责招待。

长辈不用走,都是被走的。当然有些老人到了七老八十,还有姐妹活着,那也要走。这种情况下,只要能走得动,也是尽量走。

岁数大了,活一年少一年,趁着过年去姐妹家看看。这样的老人,姐弟(兄妹)很多一年也就这个时候才能见上一面。

岁数这么大的舅来了,外甥和外甥媳妇们那要拿出最高规格的接待。这种最高规格,包括会迎出村子,包括脸上的笑意,也包括说话的用词和语气。

哪些亲戚要走?

姥爷家,必走;姑奶奶家,尽量走;舅姥爷家,姨奶奶家,可走可不走,看对方过年是否也派人给自家的老人送年礼而定。

舅家,姨家,姑家,也是必走。连襟家,基本都走,除非双方不对眼。

这样,走与被走,就是个有些复杂的问题了。作为一家之主的男人,他同时是别人的舅、姑夫、姨夫,甚至更多。哪天到谁家去走,哪天有亲戚来走,都要提前考虑到、商量好。

毕竟,有亲戚来了,一家之主的男人不在家,那可是大大的失礼。这种失礼,会让亲戚心里不舒服好长时间。

那时没有电话,更不要说手机,每家却在过年前走与被走之间,保证不出意外,这就是个通盘考虑的问题了。

这种通盘,在一个青年刚成家时就开始考虑:岳父家、连襟家以及舅姑姨家等等,哪天该去走,哪天该留在家待客。不用几年,这个新家庭便形成了过年前走与被走之间的协调。

长大进城后,我曾很认真地想过这种走与被走。

都是农民,都在山区薄地上,为了一家人能吃饱肚子,劳作一年。农忙时,“但惜夏日长”,亲戚之间很少走动。年前也正好是农闲,趁这个时间,到亲戚家走走,看看老人身体还行不行,看看一家人收了多少粮,看看一年没见的孩子长多高了...

当然,也真是为了给长辈送点吃的喝的。长辈年岁大了,晚辈靠一年劳作的积攒,买点东西送过去。因为大多数老人只收礼不送礼,这种过年走亲戚,就成了晚辈的一种孝敬。

三:送什么礼

我小的时候,到了腊月十几以后,会站在村口,看来来往往走亲戚的人。他们穿着干净的衣服,用一米长的木棍,背着个竹提篮,篮子用笼布盖着,笼布下面便是他们送的年礼。

走亲戚送什么年礼,有两方面要考虑。首先是自己家的财力。忙了一年,能攒下三四十块钱的,除了馒头外,会买两包桃酥、饼干之类的。年底还欠下生产队钱的,篮子里只有馒头。

酒当然不会少的,基本上都是两瓶。大多是最便宜的瓶装酒;也有经济上太困难的,只买得起散装酒。

去岳父家送年礼,是所有年礼中最重的。哪怕农民不识字也知道,人家把闺女养大,嫁给你,为你生儿育女,这份恩情不能忘。家庭条件好的,去岳父家,除了背着的竹提篮,还会在木棍上拴挂着一只或两只公鸡,有的是一两斤肉。

送年礼除了固定的馒头、酒之类,可能还有别的东西。亲戚家缺什么,而自己家正好有,都可以作为年礼来送。

山区不种稻,大米全靠买,那个时候一般家庭,一年买米也不过三五斤,偶尔做个大米稀饭还可以,做米饭就别想了。

我父亲有个江苏朋友,他来我家时,会背上一二十斤大米。这些大米,一部分是再作为年礼,被送到我们的亲戚家。

送年礼的费尽心思,收年礼也是个大“学问”。大半竹提篮馒头,收下二三个就行了;酒最多收下一瓶;鸡有两只,收下一只;有肉,割下一点,不会超过三分之一。

因为收礼的人都知道,竹提篮里的年货,还要送到下一家。收多了,就意味着对方再次送年货的东西不够了,或者过年敬天上坟时,连个馒头都没有。

因此,每次客人临走时,都要出现这样的场景:双方都抓着竹提篮,客人从提篮里向外拿东西,主人把客人拿出的东西,再放回提篮里。拿了放,放了拿,客人是真想多留下点,主人是真想少留下点。因为双方都知道,对方的家里太需要这些东西了。

争执的最后结果,总是客人败下阵,因为主人家人多。这场景持续的镜头便是,主人或主人的儿子,背着竹提篮,一直把客人送出村外,再把竹提篮交给客人。

客人走了,主人站在村口,目送着客人走远。客人边走边回头招手;“回去吧。”

一年一次的见面,在一遍又一遍的“回去吧”声中结束。在那些贫困的日子里,在那些慢节奏的年代,这是一种温馨。这种温馨一年年地上演着,让当地山区农民在贫困和劳累中,寻到了生存的意义和乐趣。

四:招待客人

哪天走亲戚,哪天被哪个亲戚走,基本都是固定的。准备待客的人家,大门是开着的。

客人背着竹提篮出现在门口,主人就马上迎出去,接过客人背着的竹提篮,把客人向家里迎。

茶壶茶碗早就洗好了放在桌子上,客人刚坐下,主人就把茶叶放进茶壶里,倒上开水。

在那些年代,当地山区农民家里,并不是每天都烧开水的,更不要说泡茶喝了。真实的情况是,因为太缺烧火做饭的草,一些人家常年不烧开水,除了家里来客人。

渴了,不管大人还是小孩,到水缸边拿起水瓢,舀出凉水就喝,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感谢父母的忙碌,我们家一年四季都烧开水,虽然我也经常到水缸里舀凉水喝。

茶泡好了,倒上茶,男主人陪客人坐着说话,女主人忙着做菜做饭。

说话,说一年里的忙碌,说一年里的收成,说两家老少每个人,说一年里种种的如意和不如意。在说话中,茶水的颜色淡了,阳光从偏转正照进屋里。

女主人端上酒肴,男主人拿出早就放在桌子北头的酒,开始喝酒。酒肴一般是两个,一个白菜或香菜炒肉,一个是炒鸡蛋或葱拌虾皮。也有上4个酒肴的,比如煮好的猪肝、猪肚之类的。

喝酒,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尤其是喜欢喝点酒的人。吃饱都很是艰难,哪有钱去买酒?村里是有桃树的,可山区里的桃花换不来酒钱。

家里来客人了,又快过年了,总算喝上酒了,并且喝的时候,不会心疼酒钱。因为主客都觉得这是应该喝的。

仍然是说话,这时女主人也会找个凳子坐在一边说话,尤其是娘家来人时。陪客人喝酒吃饭的,是男主人,有时也包括成家的儿子。

喝上一二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后,客人会说:“喝足了,上饭吧。”吃饭的菜是回锅炖的炸鸡、炸鱼、炸肉,外加白菜猪肉。这四个菜是当地年前待客的标准用菜,当然也有上两个菜的,甚至只有一个白菜猪肉。饭是馒头,或都麦煎饼。

最忆是乡间|走亲戚

现在的老人们碰到一起喝个酒,一般也是二个菜,四个菜算是多的。习惯了俭省的他们,对现在有酒有肉的日子,很满足。(孙昊摄影)

宾主双方的吃菜,是个真正的大“学问”。客人的筷子,是跟着主人动的。主人拿起筷子,说一声“dao菜”,客人才拿起筷子。主人的筷子伸向哪个菜,客人也会伸向哪个菜。

主人从碗碟里,“dao”起最大的一块,并热情让着客人:“dao大的。”客人不会“dao”大的,选快小的,放进嘴里,然后就把筷子放下了。这时主人会放下大的,选块最小的,甚至不是肉,只是白菜。

在一年中难见肉鱼的年代,这是很考验人的。男女的亲事说成了,还没结婚,准女婿第一次上岳父家送年礼前,老人们会反复叮嘱饭桌上的注意事项。

可那时,有些人十六七岁便说了亲,还是个大孩子。因为忍不住那鱼肉的诱惑,有的大孩子便在“dao菜”中失了礼:“dao”大的不说,“dao”了一次后,筷子不放下继续“dao”。这种情况下,亲事就有些悬了。

从客人开始喝酒,直到客人吃完饭,这整个过程中,孩子是不进屋的,女主人也不会上桌。

近来,有些人在网上说,以前女人孩子不上桌,是封建迷信。这有些扯淡,说白了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

那些年代,还不错的农民家庭,能端上桌的待客之菜,如果客人放开量,一个人就能吃光。一年到头没吃过肉的孩子,如果上了桌,哪怕此前父母再三叮嘱,也会管不住自己的筷子。

客人还没拿筷子,桌上的菜就光了,这是不行的。解决的办法是,不让孩子上桌。至于女人,她最清楚家里能端上桌的菜有多少,少她一双筷子,桌上的菜少得会慢些,也会为孩子们多留下些。

稍微知礼的客人,在吃菜时很注意,每样菜会留下一半甚至更多。这样,在他们吃完饭时,家里一直等着的孩子,每个也能分到点鱼、肉。

这也就理解了,主人和客人在热情的让菜中,筷子却是经常放在桌子上,而且每次只夹一点菜的原因。因为双方都知道,还有一群近一年没见过肉鱼的孩子等着呢。

这就是那时山区农民的待客之道,自己少吃,孩子不吃,也要让客人吃好。千万别翻出陈年旧账,对那些时候的人说:你们这是封建迷信。

现在生活好了,冰箱里随时有鱼有肉。谁家来了客人,最大的担心不是菜不够吃的,而是怕吃不完浪费。这种情况下,我老家农村的女人孩子早就开始上桌了。甚至,菜刚端上来,还不会用筷子的孩子,手就伸向盘子,想直接用手拿最喜欢吃的东西。

大众报来·农村大众 孙成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