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逛大明湖

 竹翠兰馨 2021-01-26

从千佛山上下来,已经十二点半了,由于下午还要赶时间坐车回去,我没有去饭店吃午饭,打算到大明湖后边游览边吃点自己带的水果将就一顿。我来到马路边的公交站点,这里离着大明湖不到十里路。略等了一会,乘上K170路公交车来到了大明湖的西南门。我原以为是要门票的,结果是免费游览,真是不错。

西南门坐北朝南,大门门楼为二层单檐,卷棚歇山样式,红柱绿瓦,西番莲、二龙戏珠彩绘图案装饰,前有花岗石抱柱,四周以花式木花窗围合。在二层檐下悬一横匾,上书“大明湖”三个贴金大字,为郭沫若所题。门楼内侧匾额上的“湖光山色”则是由当代著名书法家武中奇先生所书。

进了大门口,向北望去,稍远处有一横卧黑色大理石碑,上书毛泽东诗词《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碑后雪松葱茏,浓荫蔽天,衬托着毛泽东那龙飞凤舞的狂草书以及气势宏大的诗篇,令人心情激荡。往右一拐,一个水泥做的花架伸向湖边,花架廊上悬有“涵清”的匾额。从花架下走下去,便来到了大明湖边。据记载,北魏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称当时大明湖一带水域为“历水陂”,面积还比较小。到了宋代,曾巩治理大明湖水患,大明湖的水域面积才基本确定下来。元朝著名文学家元好问在其《济南行记》中始称“大明湖”,从此,世人就沿袭这一名称至今。明末诗人王象春编著的《齐音·大明湖》和清代的《历城县志》中均记载了大明湖的“四怪”:恒雨不涨,久旱不涸,蛇不见,蛙不鸣。

站在岸边,可以尽情地欣赏大明湖的美景。眼前是一座水榭,古色古香,有曲折石栈道相通,跨水接岸,上悬匾额“藕香榭”,两边楹联为“晨风莲花香远朝日古木影长”。“藕香榭”这一名称应原出于《红楼梦》,史湘云在“藕香榭”开办海棠诗社,建在这里,并用此名称,我以为真是太恰如其分了。你瞧,水榭前面,一大片一大片的荷花,硕大的叶子碧绿洁净,高高挺立着;一支支粉红色的花朵从叶隙间钻出,亭亭玉立,有的正含苞待放,有的已经绽开,还有的已经结上了莲蓬,让人赏心悦目;闭上眼睛,好像就能嗅到埋在水中的莲藕的香味了。岸边,垂柳绕堤,枝条轻拂,婀娜多姿;湖中,水面宽阔,水色澄碧,水波荡漾,游船飘荡,快艇穿梭,好一幅秀美的画卷。

沿着岸边柳荫道向北走去,不多远,便见一座石拱桥,一条小河的水流进了大明湖中。拱桥弧度优美,由于柳荫遮蔽,光线暗淡,从桥洞望过去,犹如一轮圆圆的月亮。在拱桥北畔树荫之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从清嘉庆大明湖碑上摹拓下来的“大眀湖”三个字。这个“眀”字为何是“目”旁呢?而且在我见过的书法字帖和作品中,几乎都写成“目”旁的,一直以来,我都有点纳闷。“日、月”为明,这是极为明白的,甲骨文中就是取“日、月”之光而“明”的,怎么会出现一个“目”旁的“眀”呢?有何解释?一种说法是趵突泉碑上“突”字上的一点被汹涌的泉水冲到了大明湖里,使“明”字多了一横成了“眀”字,这是不可能的事,只是传说罢了。还有另一种说法,清乾隆皇帝到大明湖游玩,因避讳前朝的“明”字,就多了一横写成了“眀”字。这倒是有可能的,不过,这种写法早在汉朝就有了,《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收录这种写法。

转过“大眀湖”碑,浓荫之中,五泓清泉自西向东迤逦排列,最东一池直达湖岸。清澈的泉水从西池溢出,向东依次注入其余四池,并由东池注入湖中。池岸以自然石叠缀而成,各池相连处则修置平桥、卧水拱桥、汀步桥跨水以及自然滚水坝,以便供游人观赏、戏水。泉水引自五龙潭,由湖西桥下的水道注入各池,因此称作“龙泉池”。这处看似浑然天成的优美景致其实全由人工设置。龙泉池周围雪松如盖,芳草如茵,曲径蜿蜒,山石参差,加之这一泓碧水,淙淙有声,可谓布局得体,匠心独具,达到了“虽由人设,却自天成”的艺术境界。

行进间,发现路左边一块大石裂为两瓣儿,中间冒出一棵碗口粗的酸枣树,旁有一石牌名为“坚棘开树”。此树虽命运不济,长于石下,土贫石坚,然其并不畏惧,以其坚韧持久之力,顽强奋斗,终叫大石开裂,为生命让出一条生路,由此可见生命力之强大,生命力之不可阻挡,生命力之辉煌!

紧挨着不远处,又有一块石牌上介绍着一种从未见过的树叫黄金树。这种树原产美国,属落叶乔木,开白色花,有黄色条纹、紫斑,9月果熟,果实长20至50公分,因形似金条而得名。我没有看到树上结什么果实,据说这种来自异域的树好像不服水土,每结一次果后都要休养多年,看来它现在正处在休养时期。

我冒着酷暑继续北行,虽仍然出汗,但因为道路平坦,又有柳荫遮挡,比登千佛山时要轻松得多了,还是逛湖好啊!

前方出现一座双层八角宝顶的凉亭,与廊榭相连,凉亭上下两层每条檐脊上都一字排列着各种吻兽,凉亭以花卉、山水等彩绘图案装饰,漂亮大方,周围满是荷花,是游人乘凉歇息的好地方。这里还有“海底世界”可供参观。

沿着湖岸转向东行,前面出现一道门墙,中间是一圆门,两侧各有一方门,白墙灰瓦,左侧为一片竹丛,里面细竹茂密,下有栅栏及石块围护。穿过门洞,便来到了被称作“园中之园”的地方。眼前是带有石护栏的荷花池,里面荷叶满满,荷花竞放。往南走,看到一块黑色石牌上刻有“佛山倒影”四字,往远处看,还真能看到千佛山,却看不到其倒影,湖水不清澈。石牌另一面刻有清末刘鹗所著《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节录,首次描述了大明湖“佛山倒影”这一奇观,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前来观赏。殊不知,这一奇景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并不是随时都能看到的,现在要再想看到佛山倒影应该是极不容易了。

石牌南面有临水平台,有石栏围护,石柱柱头上有青蛙石雕,形态逼真。大明湖中的青蛙何以不鸣?说是唐朝时,湖边真武届里有一位高天师,呼风唤雨法力无边,他收了个门徒,徒弟出师时要考试,就是捉拿湖里的的蛇精蛙怪,徒弟挥舞着神剑,不一会就把蛙怪打得落花流水,活捉了蛇精,高天师收了蛇精做真武大帝手下的一员大将,而青蛙呢,被打得又聋又哑,再也叫不出声来了。后来人们分析说因为大明湖的水是泉水,长年在18℃,水温低,不适宜水蛇生长,青蛙不能发情,所以也叫不出声来。前面一说是传说,没有科学道理;后面的分析似乎有点道理,但也让人怀疑,如果青蛙不发情,那怎么繁殖?青蛙岂不绝种了?

亭台廊榭沿湖边延伸很长一段,荷花池旁边有一亭,门楣处悬一白底黑字牌匾,上书“小沧浪亭”,门两侧抱柱上有对联“垂柳轻摇沧浪外佛山倒映明湖中”。据说,清嘉庆九年(1804年)七月,江西才子、山东提督学政刘凤诰任满离职时,山东巡抚、书法家铁保等人在此为他设宴饯行,席间饮酒作诗,刘凤诰联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遂由铁保挥笔书就流传至今的名联。

经过内外均有八根红柱的两层“得月亭”,看到又有一石牌,上面刻有“铁公祠”简介,我便来到了铁公祠。这铁公祠是为纪念明代兵部尚书、山东参政铁铉而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所建。铁铉为河南登州人,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举兵南犯,夺取帝位。当时铁铉镇守济南,屡挫燕军,还差点把朱棣弄死。后朱棣当了皇帝(即永乐帝),铁铉兵败被俘,朱棣御审,割下他的舌头、耳朵、鼻子,最后将他投入了油锅中。可见,朱棣对其有多恨!当时铁铉只有三十七岁。乾隆皇帝感念他忠心效主,1792年为其建祠以纪念。

此祠是1996年重建的,祠门上方悬有“铁公祠”绿字的匾额,为清乾隆年间文学家、书法家翁方纲所题。门口前两侧立柱上的对联也是绿字,内容为:湖尚称明问燕子龙孙不堪回首公真是铁惟景忠方烈差许同心,是由清人严正烺题联,现代书画家朱学达所书。祠内正中端坐着铁公铜像,上方悬有“浩气长存”牌匾,内壁上嵌有“万古千秋”石刻,均为翁方纲手迹,另还嵌有其它石刻。

沿湖岸东行不远,柳荫下两座东西向并肩排列的石平桥横跨在一条南北向的河道上,两座桥的样式、长短几乎完全一个样,据说一座是老桥,一座是新桥,当时我也没在意,还以为是同时建造的呢。这里是大明湖的一条泄水道,两岸绿柳婆娑。

湖边又出现了廊亭,亭前檐下有“柳岸春深”的匾额,乃宋代著名书画家、诗人米芾的手迹。柳树是济南的市树,绕大明湖岸的就是柳树,有些已经有些年岁了,看上去很古老。春天,柳树最先萌芽,围着大明湖畔长长的枝条泛着淡淡的新绿,显示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那是多么的富有诗意。柳树是寻常之树,到处都有,大明湖尤甚,历代文人也多有赞咏。清嘉庆诗人王文骧有诗赞曰:“济南山水天下无,楼阁人家尽画图。烟雨半城秋半顷,垂柳多处是明湖。”就连清朝皇帝乾隆对明湖柳也予以赞美:“秋月春风初较量,白榆应让柳千条。”

前行不远,一座红色立柱的二层小楼掩映于绿树中,楼前停着几辆小汽车。等走得近了,见二层檐下悬有“明湖楼”的金字牌匾,这里是一处高档酒店,不是一般的老百姓敢进去用饭的地方。

继续前行,在一座红柱灰瓦的房子前有一个荷花池,池中坐落着一座六角凉亭,亭上匾额“月下亭”三字为清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年间思想家、著作家阮元所题,取“花间月下”之意;亭柱上的楹联“数点雨声风约住一帘花影月移来”为梁启超所撰。两侧有石桥北通房屋“月下茗香”,南通湖岸。这里环境优雅,池中荷花盛开,旁边紫薇也正开放,有红的,粉的,柳树低垂,青松挺拔,翠竹繁茂,叫人留恋忘返。

此亭建于1937年,原是山东军阀韩复榘所建“成仁祠”的旧址,内部建有钢筋水泥的地下室和直通城外的地道。1948年济南战役时成为国民党守军的临时指挥部,解放军攻克济南后,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王耀武虽然从地道逃到了城外,但还是被解放军俘获了。

“月下亭”南边就是大明湖开阔的水域,试想,夜幕降临,几位友人坐在亭中一边品着茶香,闻着荷香,一边闲聊着,欣赏着皓月当空,清光满洒,波光粼粼,微澜跳动,那该是多么的惬意啊!

亭东是大石叠成的假山,嶙峋陡峭,在高高的平台上面有建于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的“北极阁”。我沿着台阶走了上去,只见门上方悬有匾额,上题“北极阁”三个贴金大字,门口前两侧廊柱上悬挂集王羲之书法的楹联“宫中下见南山尽城上平临北斗悬”,是1983年重建时恢复的唐代诗人苏颋的诗句。

“北极阁”又称“真武庙”,是济南市现存最大的道教庙宇。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先秦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李耳(又名老聃)被尊为道教的教祖,他的著作《老子》(又名《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道教的最高主神是三清真人,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道教分为两派,金代北方形成全真派,主张炼气、清修,道人要出家修行,它的创始人就是《神雕侠侣》中提到的那位武功盖世的“中神通”王重阳;元代南方形成的正一派,崇拜鬼神,画符念咒,奉张天师张陵为首领。金元之际,济南道教兴盛,全真派的高人丘处机曾来济南传教,真武庙就建于元代。

真武庙正殿中央是一座佛龛,里面供奉着真武大帝,为金身坐像,两旁有金童玉女侍立,上方悬有蓝底金字的木匾,上书“位极天枢”,佛龛前两根柱上有描金蟠龙,非常精美。佛龛两侧有龟、蛇、水、火四神将和青龙、白虎、雷公、电母等诸位天君的塑像,墙壁上绘有真武生平及修炼成仙的壁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传说真武大帝原来本是西方净乐国的一位王子,自幼慕道,而且非常奇异,从小喜欢与猛虎相伴戏耍,太上老君见他有慧眼,便点化他去武当山修炼。历经42年,受尽磨难,终于修成正果,得道成仙。升仙之际为了脱去凡胎,他剖开肚子,拿出自己的肠子和肝脏,变成了龟蛇二将,成为自己手下的护法神。真武大帝立志要“斩尽天下妖魔,普救众生”,别看这龟蛇二将长相丑陋,他们的本事可不小,帮着真武大帝降妖捉怪立下了汗马功劳。

正殿外门窗楣板和前廊额枋上绘有莲、竹、剑、扇和金龙等精美彩绘,前廊两头墙壁上有两幅周围镶有青砖、看上去比较陈旧的图画,用的是篆书题款,分别是“鹿鸣秋山”和“鹤戏春海”。

后面为“启圣殿”,也叫“父母殿”,是明成化年间增修,里面供奉着真武大帝的父母。两座塑像手中都拿着笏板,因为人神不能对视,手拿笏板,才能与真武大帝相见。笏板上画有北斗七星图,也是真武大帝的符号,上面的匾额所题“父母天长”,取“天长地久”之意,祝愿父母健康长寿,这是艺术大师刘海粟1983年八十八岁来济南时所题,落款为“年方八八”,其时,刘海粟父母还健在,表达了“父母在,不言老”的意思。题写的格式也不同于我们通常见到的秉承中国古代自右向左的老式写法,是从左往右书写的。

站在高台上,可以俯看碧波荡漾的大明湖面,别有一番情趣。湖上的百极洲,湖心亭,历下亭三座小岛代表了道家胜境蓬莱三岛。三岛中间是1985年落成的百米喷泉,共有103个喷头,主喷头射程高达100米。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百头齐喷,水柱直冲云霄,蓝天碧水之间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非常壮观,成为大明湖的一大胜景。

从高台上走下来,看到前面在一石栏前围着好多人。来到近前,原来是一个方形枯池,池中有两尊骑着鱼的童男童女雕像,鱼嘴中有一条铁链伸出,中间吊着一枚直径足有半米的石钱,石钱的方孔中还悬着一个小铜铃。距离石钱两米远的地方有一口井,里面有一点水。有的游客正拿着一些圆形铁板(应该是花钱买的)向石钱中心扔去,如果能够击中小铜铃,井中就能喷出水来,所以被称作“感应池”。可惜围栏离得铜铃有点远,而且铜铃又小还在方孔里,想击中它太难,我也就无缘看到这奇妙的景象了。

看过感应池后向东行,左首边有一些仿古建筑,旁边槐树下有一宣传牌,介绍的是“南丰戏楼”。门口前廊柱上悬挂着一幅多字对联,上联为:作湖山一日主人看万脉奔流诸峰罗列,下联为:历唐宋百年过客有少陵诗笔曾巩文章,是清朝刘曾禄撰、曾光熙书。门上匾额“南丰祠”为当代著名书法家武中奇所题。

“南丰祠”原叫“曾公祠”,是为纪念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文学家曾巩而建立的。曾巩是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宋熙宁年间任齐州知州期间,廉洁奉公,治理水患,铲除豪强,关心百姓疾苦,深得民心。

进入南丰祠院门,迎面有游廊与北面祠堂大殿檐廊相连,殿门前廊柱上悬有“北宋一灯传作者南丰两字属先生”的对联。走进大殿,迎面是一尊高大的立式雕像,手捧书卷,峨冠博带,这便是曾巩。据说,这雕像是用曾巩故乡的一棵千年香樟雕成的。祠堂里面还陈列着许多曾巩的著作集、评价文章以及赞颂曾巩的名家字画。

南丰祠南侧大厅就是保存完好的清代戏楼——南丰戏楼。门上方有启功题写的“南丰戏楼”牌匾,两侧柱上有“书韵如闻小玉唱茶香留待老残游”的对联,说明这里曾是《老残游记》中白妞说书的地方。

眼前又出现一座石砌高台,顺台阶走上去,平台之上一亮丽红柱二层小楼,迎面二层檐下悬有匾额,题写“汇波晚照”,转到正面来,二层檐下悬题有“汇波楼”三个金色大字的牌匾,整座小楼看上去精巧别致,色彩明快。汇波楼始建于元代,坐落在北水门之上,原为旧城的城门,有泄洪排水的作用,大明湖多余的湖水就是从这里流入城外的小清河,最后汇入渤海,因此大明湖“久雨不涨”的关键就在于此。

从汇波楼高台上下来,我转进了路旁的林间小径。从东门处,我来到了“北渚桥”边。一只喜鹊从桥栏上落到桥面上,又跳着到了另一面的桥栏上停了一会,飞到柳荫中去了。

我向右拐,顺着小路走了进去,先是看到一组铜雕,一位年轻的母亲右手挎着一个小篮子,一个头戴柳圈的小男孩用手使劲地拉着妈妈的左手要往这边走,小男孩努着嘴,好像很不高兴的样子,一只小狗也用力咬着小男孩的裤角,帮着小男孩往这边拽。雕像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这里也算得上是一个竹林了,路边一块奇石上刻着“竹港清风”四个绿色大字,里面有一座仿竹竿样建造的长方形凉亭,中间门口上方悬一牌匾,上书“一竿亭”,挺有意思的一个名字。我沿着林中的环形路转了一圈,水环竹绕,非常清幽。

跨过北渚桥,我来到了“超然楼”处,那高高的楼阁展现在我面前了,刚才大老远的就看到过它。看上去,那曲线优美的屋顶交错重叠,轻巧灵动的歇山重檐,鸟翼伸展的檐角,恰似展翅欲飞的大鹏,它结构精巧,布局美观,巍峨挺拔,气势雄浑,不管从哪个角度观看,都给人以和谐的美感,因而被誉为“江北第一楼”。

靠近路边,有两株对节白蜡,一人多高,树桩粗大苍老,树形优美,极具观赏性。白蜡是当今世界仅存的木犀科名贵品种,被誉为“活化石”。路东面是一片较大的水域,那应该是“小东湖”吧,碧波荡漾,岸边有楼阁,垂柳依依。

走上高高的汉白玉石台阶,可见二楼门厅处悬有“超然楼”的巨匾,一楼门口两侧柱上有“寄兴超然物外承天德化心中”的对联,这是由欧阳中石先生题写的。

超然楼为元代翰林大学士李洞所建,清代著名文人蒲松龄也曾在此居住过。明代诗人杨衍嗣有《超然楼》诗:“近水楼台草木欣,朱楼百尺回波濆。窗寒东海蓬瀛雨,槛俯南山岱岱云。柳色荷香尊外度,菱歌渔唱座中闻。七桥烟色谁收却,散入明湖已十分。”2008年大明湖扩建,遵其旧制,加以修复。重建后的超然楼为仿宋楼阁样式,高51.7米,共有七层,铜瓦、铜栏、铜门、铜柱,有“超然铜瓦金”之说,济南泉水名胜、泉城文化博展汇集于内。一层为泉水电子体验馆,以“泉甲天下,云游古今”为主题;二层有大型楠木木雕《泉城揽胜》、济南八景木雕作品;三层以“留仙茶润”茶社为主题,是品茗赏景之佳地;四层陈列的是泰山玉雕展品;五层为奇石展;六层是以观光为主的平台。

北边与超然楼相连的是博艺堂,原是遐园中的文物展览室,后毁于战火。此次恢复重建,堂内以实物或图片的形式展出了齐鲁十七地市的艺术精品,其中有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莱州玉雕和石雕等。南侧是贺胜戏场,是一仿古戏台。

离开超然楼南行三分钟,我来到了“鹊华桥”上,旁边有一座三间四柱冲天式石牌坊,中间横板上刻有“鹊华烟雨”四个绿字,是宋元时朝著名的大书画家赵孟頫所题,他还根据这一景观画了一幅画,名之为“鹊华秋色图”,成为传世佳作,清代传入宫廷收藏。

关于这“鹊华桥”网上资料介绍说,“鹊华桥”原位于大明湖正门(即今南门)往东不远的“百花洲”上,“鹊华烟雨”是历下八景之一,因而鹊华桥也跟着更为有名。随着济南经济的发展,来往车辆增多,原来的拱形石桥于交通不利,就在1964年拆掉了石桥,改建为与明湖路路面相连的混凝土平桥,现在已看不出原桥的痕迹,目前已在景区内重建。离着“超然楼”很近的这座“鹊华桥”应该就是重建的吧。

“鹊华桥”是济南的名桥之一,不过它现在的位置不是太显眼。说起“鹊华桥”还有些故事呢。有一年,乾隆皇帝游大明湖。他登上鹊华桥,观赏眼前如画景色,忽然想起宫中珍藏的“鹊华秋色图”,便立马派人去取。画图取来后,他对画观景,看景品画,兴致大发,即兴赋《题鹊华桥三首》:

长笛数里亘双湖,夹镜波光入画图。望见鹊华山色好,石桥名亦与凡殊。

大明岂是银河畔,何事居然架鹊桥? 秋月春风初较量,白榆应让柳千条。

榆烟杏火接空丁,稳度芳堤饮练虹。李杜诗情天水画,都教神会片帆中。

乾隆皇帝遐思联想,由鹊华桥联想到传说中的银河、鹊桥、牛郎织女相会的故事。眼前的美景是实实在在的,而神话中的天宫则是虚无飘渺的,最后发出了还是人间大明湖更美好的感叹。

事有凑巧,据说他吟了此诗不久,皇后富察氏(孝贤皇后)病故于德州舟次。乾隆皇帝悲伤之余大为懊恼,自认为是写此诗招来的不祥,应了牛郎、织女相分离的事,悔恨自己不该乱用“银河鹊桥”的典故。所以,三年之后,即乾隆十六年(1751年)弘历又驾临济南时,再也不肯登鹊华桥了,怕触景伤情,并写下了一首悲切凄婉的诗:

大明湖已是银河,鹊架桥成不再过。付尔东风两行泪,为添北渚几分波。

两次游览大明湖,两次题诗鹊华桥,却表现出乾隆截然不同的心境。

在“凝雪桥”旁路边,用石板铺砌的空场上有一组铜雕,表现的是一群孩子“磕拐”的游戏,我小时候也玩过。四个孩子双手搬着一条腿,用膝盖部向对方搬起的腿的膝盖部顶去;一个小孩坐在旁边伸着胳膊,另一个小孩则坐在地上,两腿前伸,两只胳膊撑在地上,他俩在给那几个小孩加油助威。雕像极具动态,表现出了孩子那天真、活泼、争强好胜的品格。

站在“凝雪桥”上,顺着河道透过那低垂的浓密的柳枝,隐约可见稍远处还有一座桥。不管走到哪,身边总有水陪伴,真是水道纵横,一条游船从柳荫里钻了出来,轻松自在地在水面上前行。

过“梅溪桥”和“柳茗居”,我来到了老舍纪念馆。20世纪30年代,老舍曾两次应齐鲁大学之邀到济南执教,第一次是1930年7月就任文学院教授和国学研究所文学主任,主讲《文学概论》和《文艺批评》等,并在《齐大月刊》担任编辑。1934年8月后到青岛国立山东大学任教,1937年8月又回到济南再次执教于齐鲁大学,并居住了3个多月。1931年夏老舍返回北平与胡絜青完婚,夫妇二人回到济南后,在南新街54号(今南新街58号)租住了三年,期间胡絜青生下了大女儿舒济。当时的院子中满栽各种花草,并有一眼水井,闲暇时老舍自己打水浇花、施肥、捉虫。

从一个砖砌拱门进去,是一条小胡同,右边的白墙上镶嵌着黑色大理石,上面刻的是由济南书法家张仲亭先生用小楷书写的老舍先生的散文《济南的秋天》,文章写得美,字也很清秀,欣赏起来是极好的艺术享受!在胡同头上,安放着老舍先生的半身铜雕像。青砖门楼上挂一匾额,上面是老舍夫人胡絜青九十四岁时题写的“老舍与济南”。进了门楼,向左再进一个门,再向右进一个门,便来到了院内。这是一个竹树环抱的小四合院,三个展室里陈列着老舍先生在济南活动的历史资料、老照片、手迹、墨迹以及文学作品等,比较全面地展示了老舍先生在济南时所发生的历史故事。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仅在济南短短的几年中,他就创作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以及收录在《赶集》中的大部分短篇小说,也包括一些散文(如《济南的冬天》《济南的春天》)和幽默诗文。另外,还有大家熟悉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赵子曰》《老张的哲学》《二马》等等以及剧本《龙须沟》《春华秋实》等大量的作品。

从老舍纪念馆出来,沿着竹林小道,过“齐音桥”,前面就是“明湖居”。它傍水而建,两层楼房带有廊厦。它原是清朝末年济南的一处曲艺场,刘鹗在《老残游记》中曾详细描写了他在明湖居听曲的情景。这是2010年重建的,人们在这里可以观赏山东大鼓、快书、相声等多种曲艺演出,享受品茗听曲的乐趣。

沿着湖岸西行,随处可见大片大片的荷花,那么浓绿茂盛,那么新鲜可爱!向湖中望去,见一小岛,绿柳环合,修竹茂密,亭台轩榭错落有致。要过去需要乘船,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前去。这个小岛上面有一座很有名的亭子,叫“历下亭”,是济南名亭之一,“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对联就悬挂于历下亭南面的大门口两侧。

前面就是大明湖的南门了,这是正门,因而也最壮观,是大明湖的标志。南门是一座六柱五间七踩重昂单檐式牌坊,坊顶呈“三阶错落”式,金黄色琉璃瓦覆顶,飞檐起脊,上饰吻兽,檐下有云头斗拱承托,额枋有“旭日云鹤”“金龙戏珠”等色彩艳丽、线条流畅的彩绘。牌坊由六根朱红大柱支撑,石鼓夹抱,另有十二根朱红柱斜撑,正中匾额上有“大明湖”三个鎏金大字,阳光照耀,熠熠生辉,为山东登州人于书佃所书。整座牌坊造型优美,富丽堂皇,极有气势。

欣赏了南门,往西我走进了“遐园”,它被誉为“济南第一标准庭院”。它是清宣统元年(1909年)山东提学使罗正钧创办山东图书馆时所建,原为图书馆的一部分,后分开划归大明湖公园。遐园是参照宁波著名藏书楼天一阁而建,建成后因景致清雅,藏书丰富,在当时颇负盛名,有“南阁(天一阁)北园(遐园)”之誉。

进了不大的门口,便是由奇石组成的假山。往里,有一条长廊,好多游人正坐在里面休息;左边,一个圆形水池,里面生长着芙蕖,池周围布满嶙峋怪石;前面一条小河蜿蜒其中,水中长满水草,有鱼儿游来游去;小河对面是一排带廊厦的房屋,有人正躺在厦中石凳上小憩。园内杨柳垂阴,修竹郁森,曲水碧流,亭台回廊错落有致。人们到这美妙的自然环境中享受那清静淡泊的林泉之乐,表现出一种与大自然和谐相融的美好氛围。

廊厦头上有出口,小河的水也由此流出。我从此处走出去,外边是一条更宽些的河流。七拐八转,我又来到了湖边。沿着湖岸,又转到了我来时的西南门。

围着大明湖一圈匆匆转下来,感到确实不错,自然风光秀美,名胜古迹争辉,不愧为“泉城明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