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乡喜洲的火把节

 白语茶座 2021-01-26

家乡喜洲的火把节

在家乡大理喜洲,有这种说法:“火把梨和火把果变红,火把节就到了”。

记事后,就听大人们说,为纪念柏洁夫人,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白族都要过“火把节”。

说道白族火把节的由来,沉重而神奇,令人遐想。

唐天宝年间,南诏吞并五诏,这是白族历史上的大事。此前,洱海地区部落林立,“各姓分散,不相统一”,后逐步形成了六大部落联盟,史称“六诏”。可六诏各据一方,不相臣服。其中的蒙舍诏在南方,故称南诏。相传在唐开元年间,南诏势力日趋强大,诏王皮罗阁一心想吞并其它五诏。因而,在今天的巍山修建起一座松明楼,邀同祖的五诏主在农历六月二十五日赴宴祭祖。

邓赕诏妃柏洁夫人是位贤良美丽的女子,她知道丈夫此行凶多吉少,便极力劝阻。但诏主迫于压力,只好挥泪而别。行前柏洁夫人急中生智,给丈夫戴上了金手镯。

果然,“笙歌召会松明楼”,五诏主如期而至。皮罗阁席间借故离去,命人点燃松明楼,五诏主葬身火海。柏洁夫人闻讯,悲痛欲绝,星夜赶到用手刨,致双手鲜血淋淋,幸有金镯为信,才辨认出丈夫的遗骸。

南诏王得手后,即派兵攻占各诏,并想强娶柏洁为妻。

邓赕诏被强攻时,柏洁夫人誓死抵抗,城破后便投入洱海殉节。从此,白族人民每年都要举办隆重而盛大的火把节作纪念。

火把节,白语叫“fvwa vud”。喜洲的火把节久负盛名,热闹而极富特点。

这一天,各街各村都在巷口村头烧大火把。火把高约15米,直径约1.5米,用篾片把干透的细竹、松明、麦秆捆扎在长木杆上,竖起高如巨塔。火把上下用琳琅满目的小彩旗、火把梨、火把果、海棠果及各种花草装饰,花花绿绿,极为好看。火把上方插有一个大“升斗”,其寓意为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升斗”上下分三层,在竹扎的骨架上用纸糊成。每层状似倒置的“量米升”,四面有彩色的“八仙庆寿”、“福禄寿喜”等图案,顶端是金光闪闪的方天画戟。上面还装饰有纸剪的“猴子挂印”、“松鹤长春”、“连升三级”等造型及彩旗。造像栩栩如生,可谓集白族的扎幡、剪纸、彩绘之艺术。

竖火把非常讲究,要请德高望重的老人们敬祭后,奏响唢呐锣鼓,在热烈喜庆的气氛中由青壮年们竖起。长辈们说,这既展示一方民众的精神力量,又昭示火把带来人们吉祥幸福。

而各家各户要自备好小火把和小“升斗”,届时满街巷变成了火把的世界,那到处都是色彩斑斓“升斗”的情景,让人难忘。

这天,家家户户都要买肉、宰鸡,摆酒席。晚宴后,各家老幼便拿起小火把涌向大火把所在的广场,争先恐后沿大火把绕三圈,以求平安。

傍晚时分,众人围着大火把里三层外三层,人山人海。当夜幕降临,简洁而庄重的仪式开始。人们从本主庙讨来火种,由一位长者焚香、敬酒、祝祷拜祭,礼毕即点火。随之,唢呐、锣鼓响起,鞭炮齐鸣,在场者一片欢腾。顿时,火把顶端火焰熊熊,光明大放,照亮着苍洱大地,人们沉浸在喜悦和幸福之中。

火把在燃烧,待大“升斗”烧得摇摇欲坠时,有人不顾烟熏火燎,顺火把攀杆而上,那争夺“升斗”上的方天画戟场面好不精彩!

争夺者,一般为新婚的新郎和缺嗣的家庭,谁抢到手谁交好运,预示早生贵子。但夺得画戟的人家要负责来年新 “升斗”的制作,并承担新火把的部分费用。

在抢“升斗”的同时,大家要争相去抢掉落的火把梨等水果,有说它会带来好福气。

抢“升斗”把活动推向高潮,人们的欢声笑语如春潮涌动。当定局,人们用大火把作火种,燃起自家的小火把三五成群回家。

一路上,天真活泼的小孩不时向小火把撒松香面,用喷溅起的一串串火花向人们祝福。到家后,各自在房前屋后和畜厩等处用火把照一下,再擎着火把去自家田园沿埂走一圈。据说,这样可以避邪除魔、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火把节传统而古老,扎根在白族人民心中,至今方兴未艾。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在各家各户几乎不再养马,喜洲火把节赛马已消失。原来,烧火把前人们要先看赛马,以纪念当年柏洁夫人策马救夫的英勇精神,展示民族奋勇争先的传统。

依风俗,火把节这天晚上,妇女们要用凤仙花根须捣碎加上明矾,放在指甲上用布包好,次日染后的指甲会变得血一般猩红,以纪念柏洁夫人血淋十指的深情壮举,也预示生活红火,一切顺利。但随着时代变迁,现在用凤仙花根染指甲的妇女已不多见,小女孩们倒是吵闹着要染,这应该是爱美的使然。

今天的大理,旅游业蓬勃发展,火把节越办越火。这一天,不少游客和老外早早来到喜洲,他们举着小火把、小“升斗”,兴高采烈地加入到狂欢的人群中,且歌且舞,兴奋让大家乐而忘返。

每每到了火把节,家乡火把节的情景历历在目,无尽乡愁油然而生,对家乡的眷恋涌上心头。●

作者:严镇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