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视一界 2021-01-26

(一)

文/曹心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即是“国学”

 中国人民创造了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又直接影响着世世代代炎黄子孙。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五千多年的文字记载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即是“国学”,是“国故之学”的简称,指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和文化。国学包括哲学、史学、文学、伦理学、宗教学、礼俗学、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涵盖中国传统所有的学问。从学术文化的角度讲,国学主要是指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南北朝隋唐道教与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从思想文化的角度讲,国学指秦汉以前的儒、墨、道、法等诸子之学和唐宋以后的儒、道、佛三教学说。

 我国清代时期著名官修丛书《四库全书》,即经、史、子、集四部。“经部”是儒家典籍和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等。“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

《四库全书》

“史部”是多种体裁的历史著作。最有代表性的是《史记》《资治通鉴》两部。

 “子部”是诸子百家及道教、佛教等方面的著作,以及农学、天文学、医学、艺术、谱录等方面的书谱。诸子百家是后世对中国春秋战国时学术思想人物和流派的总称。“道教”有一部巨著叫《道藏》,收录历代道教经卷典籍;“佛教”有一部巨著叫《大藏经》,由经、律、论三部分构成。

 “集部”,是历代诗文、赋、词、曲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和文学理论的著作。包括“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等。

 要读懂《四库全书》,首先要识字,识字的学问叫“小学”,包括“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等。由此可知“国学”是由经学、史学、子学、文学、小学“五学”完整地构成。

其中“文字学”是篆刻选字的核心和基础,有了文字就有了篆刻印面的载体支撑。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道佛

 儒道佛三教的共性是“心性”之道。儒教的“尽心知性”,道教的“修心炼性”,佛教的“明心见性”。篆刻的“诗心画性”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是《大学》里的经典名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印章从实用发展成为艺术,是大量的文人墨客的参与篆刻实践。以诗抒情,以印记事,诗心造印成为文人篆刻的主要核心思想和价值取向。

 三、印章的演变

 一部篆刻发展史是一个书法发展史,并与社会发展史同步前行,相辅相成。

 在中国文化艺术的百花园中,一枚枚原创的小印章,无论浑厚还是秀劲的多种风格印面,都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光芒,沉积着东方大国的厚重文化,记载了历史悠久的传奇故事,并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时间隧道。运用文字学的“篆法”,金石学的“刻法”相结合,技道整合,互融互助,成就并丰富了具有东方美学元素的印文化。

 按照现存实物的推测,早在殷商时期作为权力的象征和社会交往的凭证,已经启用了印章。在制陶工艺过程中,陶拍私戳子的使用过程和印章的制作钤盖使用过程基本吻合。虽然是制作陶具的工具,但已具备印面、印台、印纽三个基本要素。并刻有陶工的姓氏和族里的图徽印模、文字印模。所以早期的陶拍即是印章的雉形。

陶拍

 春秋时期,制作工艺的发展,使商业走向繁荣,商品在运输过程中,防止货物丢失和被他人拆封察看,并在捆扎货物的绳结处,安装了一个木框,以泥团填封,并拍钤印章,这是最早的“封泥印章”。作为货物交换中的凭信而产生。

封泥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行“书同文”政策,小篆为通用文字,这是对文字学的最大贡献。许慎《说文解字》为第一部通用文字字典。摹印篆是秦代印章的专用文字,舍圆就方,增减折叠笔画,印化统调装饰印面茂密整齐的标准形式。

《说文解字》

 汉代官印制度逐步完善,印式也规范有序,印章文字采用缪篆文字。缪篆在本质上是隶书的一种表现形式,方正平直,有浓厚朴实之美。篆刻经典名言“印宗秦汉”,主要是指主体汉印部分,因为秦代时期太短,只是个过渡时期,最大贡献就是统一了文字标准。篆刻风格形式主要在汉代漫长岁月中的沉淀和发展。

汉代官印

 汉至魏晋时期印章艺术是中国古代印章史的第一个高峰,为后世的印学建立了法度和楷范。这与经济发达、文化昌明、工艺精湛,有密切关系。

 唐代重视书法,楷书盛行。篆书篆刻艺术只有传承的延续。篆刻印章由“为他存在”转变为“自我存在”“自我欣赏”的人文抒情境界。

唐代官印背

 宋代米芾的“宝晋斋”印,元代赵孟頫的“松雪斋”印,明代文征明的“停云馆”印等,都是钤盖在自己书画作品上的印章。没有“为他”的示信功能。


文征明停云馆


赵孟頫松雪斋

米芾宝晋斋

 明、清两朝的“文人画”兴起,文人墨客自觉自题自刻,使篆刻印章迅速发展,并形成多个篆刻艺术流派。如歙派、浙派、邓派、赵派、吴派等。印章篆刻艺术也进入中国印章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时期。

 首创花乳石刻印的是王冕,为文人篆刻提供了印材新天地。

 古代篆刻技法和学术理论的书籍出版,为篆刻艺术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如吾丘衍著《学古编》,徐官著《古今印史》,何震著《续学大编》,沈野著《印谈》,杨士修著《印母》,徐上达著《印法参同》,潘茂弘著《印章法》,朱简著《印经》,周亮工著《印人传》,秦爨公著《印指》,朱象贤著《印典》等等。

学古编

(作者:曹心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