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志四川•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戴自弦 ‖ 凉山昭觉县扶贫故事(二)

 方志四川 2021-01-27

凉山昭觉县扶贫故事(二)
 戴自弦

扶贫要从基层抓起

在我会东老家农村有句俗话,说的是“吃饭量肚皮,打米量家底。”意思是说为人做事要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量力而行,稳扎稳打。呷姑洛姐村是一个极度贫困村,我在详细的入户调研中总结发现:这里自然环境条件十分恶劣,信息闭塞,村民普遍文化偏低,观念落后……,几乎汇集了所有的致贫因素。

村里80%以上的人说不来汉语,大部分是文盲半文盲,没有种植蔬菜的习惯;125户农户中,有一半还多的人家过年杀不起肥猪,一年四季都以洋芋酸菜汤为主食;猪鸡鸭全部敞放,家庭、个人和环境卫生极差,有的人家门前堆积的猪牛粪一尺多厚,下雨天连进门都困难;尽管在几年前呷姑洛姐村就实施了农网改造,但村民们的电费却高达1块到1块5一度,很多农户家里只敢用一个15瓦的节能灯照明,购买和使用家用电器的人家更是微乎其微。

从小在贫穷山区长大的我,亲身经历过从食不果腹到生活富足的全过程。我得出的经验是:任何一个家庭由穷变富都有其固有的发展顺序和规律,那就是“衣、食、住、行、娱”。这个顺序绝不可颠倒,没打牢前面的基础就干后面的,就一定会变成空中楼阁。我笃信“穷不离猪,富不离书”这句流传了几千年的民间谚语——发展养殖就是改善和提高家庭生活基础中的基础。英国一家人类学研究机构穷数十年研究也发现:生活的改善是激发人类走向文明进步的核心。

呷姑洛姐村(图片来源:新浪四川)

居于这种最朴素的家庭发展理念,在呷姑洛姐村开展脱贫攻坚伊始,我首先实施了以移风易俗为核心的“三个一”计划:一是一条入户路。门前是泥浆粪便的户主全部铲干净,自己扛石板来铺一条进门路,整治个人卫生和家庭卫生;二是一群猪鸡鸭。每家都要养三只猪,十只以上鸡鸭,不论大小,家里没有的买,买不起的找亲戚先赊来喂养,发展养殖业;三是一分菜园地。每家都要用石块或木棒围建一分以上菜园地,种植青菜、白菜、葱葱、蒜苗等经济作物,改善饮食结构,实现营养均衡。

昭觉呷姑洛姐村”借鸡还蛋”(图片来源:封面新闻)

为使“三个一”计划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我坚持每天早上喇叭通知:打扫卫生,烧水洗脸洗手,穿干净衣服,并叫上村干部在村里检查督促卫生。采用召开村民大会的形式,由大家自己评选“三个一”先进户,还制定了评比措施。经多方奔走,我筹集到了评选先进户的奖品,为评选出来的30户卫生、养殖、种植先进户颁发了奖状,把脸盆、毛巾、香皂、扫把、撮箕、锄头、塑料水缸、茶壶、暖瓶等生产劳动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作为奖品奖励给他们。这一激励机制,有地效促进了村民“比、学、赶、超”的热情。

经过不断的反映和呼吁,洛姐村的电费终于按农网改造0.52元/度收取了。能将农村电费降下来,我认为就是一项不得了的扶贫。在两年多来锲而不舍的坚持下,村民们的卫生、生活和思想观念也有了明显改观,单是养殖母猪的人家比我刚下村调研时就多出了几十头,一部分村民种的蔬菜自己吃不完,还开始卖钱了。

教村民使用电器(图片来源:新浪四川)

住在村里,乡亲们经常会跑来邀请我到家里吃饭,我同意了他们就会提前跑回家,把屋子收拾得整整齐齐,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主人要拉猪拉羊来杀,我是坚决不允许的,我说就吃你家腊肉。“咋好意思呢?咋好意思呢?”主人一家歉疚地一直不停地说,但他们一定不忘撇来菜园地里的青菜煮在腊肉汤里招待我,说都是我下村来了才帮他们种上了蔬菜,现在他们也可以换着口味吃了。说这话的时候,主人的脸上荡漾着真真切切的幸福感。每每此刻,我就会觉得特别的欣慰,曾经所有的辛苦和付出,全都融进了主人端起的廉价却饱含真情的酒杯中。


移风易俗小步走

在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区,千百年来形成的一些陈规旧习根深蒂固,要转变旧观念旧习俗往往更慢,更难——老乡们都认为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那些规矩,谁要变了它就是另类,就应当成为众矢之的。所以很多人明知道那样做得不偿失,甚至会债台高筑,却也只能打掉牙齿肚里吞,无可奈何地去遵循。

如何转变那些已经与时代发展格格不入的卫生、生活、思想观念?如果用命令式的一刀切肯定适得其反,甚至会激化矛盾。我思来想去觉得,只能走循序渐进这条路。于是我住在村里后,充分利用“火塘夜话”的形式,不厌其烦地、反反复复地开始向乡亲们讲解如何才能过上好日子?过上好日子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我坚持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间接的、真实的故事和事实同他们拉家常,这种摆龙门阵的方式方法,我发现远比召开群众大会的效果还要好。很多时候,我提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老乡们互相都会争论得面红耳赤,通过翻译我再进一步解释后,大家终于边笑边点头说:“这下明白了!说得有道理!”村民们最喜欢问我:“你有几个孩子?”我说“就一个。”“哦,太少了,咋不多生几个?”

就这个话题我就经常和他们展开讨论,我讲自己的经历:我也是六姊妹,小时穷得简直锅儿吊起当钟打。吃没吃的,穿没穿的,有几年还向邻居借包谷面来才过成年;父母辛劳一生都为儿女,没过上一天好日子就过世了,想起来特别心酸;如果我多一个孩子,那我哪还有能力来帮你们扶贫?孩子要穿衣、吃饭、读书,要找工作,找媳妇、买房子。农村的如果考不起学校,也要找媳妇,修房子,分包产地、分财产。多一个孩子要多花费父母多少心血、多少经济?如果少生一个孩子的话,就有经济能力让孩子吃好点,穿好点,也可以让孩子读好点的学校,他学到的知识多本事就大,找工作就更容易,他对家庭的贡献就大,家庭的日子、父母的日子不是就更好过了吗?乡亲们听得格外认真,这种层层剥笋式的分析既浅显易懂,又能入心愉神。

再譬如,婚丧嫁娶铺张浪费的坏处有哪些?勒紧腰带也要送孩子读书的好处在哪里?家家种植一分菜园地对改善生活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怎样算家庭的小账和家族、集体、社会的大账?个人、家庭、环境卫生是如何被亲戚朋友、客人体现在尊重和信任上的?“当家人”如何计划和安排全家人的生产、生活?……这些都是我们“火塘夜话”的经常性内容。聊得多了,争论得多了,慢慢就形成了很多统一的认识了。“我家生了5个孩子,卖猪卖牛交了社会抚养费,那时觉得很值得,这些年全部开始读书把我累得像狗样,发现我真的要受苦一辈子了。”村民拾叶科民双手薅着蓬乱的头发很无奈地感慨。“我家现在3个,坚决不超生了!”“我家现在2个,我也决定不再生了!”村民马比日尔、拾叶子夫认真地说。“我经常就在跟很多人说,生一群要饭的有屁用?能培养出一个成器的就够了。我和老婆早就说好了,只要两个!”在乡农贸市场开起了小商店的村民拾叶史布很激动地抢着说。

2016年冬天,村里一个村民得肺癌去世了,我陪同村干部一同去吊唁,他们介绍说病人卧床已经4、5年,家里为其治病早已家徒四壁。了解情况后,我在现场跟几个村干部和死者家属说:你们要根据他家的实际情况来帮助妥善处理好后事,千万不要让他家再背债了,他们家现在的状况是根本还不起的。我赶回县城参加培训,一星期后回到村里,村民们都来跟我说:“我们就按照你说的办了,给本村村民打招呼,都来帮忙但不招待了,赊了两只羊来招待外地来的亲戚,办完丧事后,家支每家平摊了240元,帮他家把羊子钱全部付清了。我们全村人都非常理解,要感谢你为死者家属做了件大好事。”

吃顿火盆烧烤 ,戴自弦和村民一起过中秋(图片来源:央视网新闻)

平等相待,设身处地地为乡亲们着想,把他们当成自家人一样,竭尽全力为他们排忧解难,乡亲们就会把你也当成亲人,当成他们的主心骨来信赖你,尊敬你。乡亲们很多陈旧的观念,在坚持不懈的“火塘夜话”中渐渐有了新变化,从思想和行动上在润物无声中开始在一点一点的改变起来。只有观念改变了发展的天地才会宽,这也是我住在呷姑洛姐村,几年来开展脱贫攻坚过程中收获最深的一大感悟。


强力粘鼠板

在我印象中,老鼠的多寡总与家庭的贫穷或富裕密切相关:越是贫穷的人家,老鼠越多。记得小时候,家里到处是乱窜的老鼠,怎么打也打不完。粮食、衣物、橱柜等全被老鼠啃得面目全非,全家人恨得咬牙切齿却都无可奈何。渐渐富裕后修了新房,老鼠便难得一见了,工作之后住楼房,老鼠更是踪迹全无。

下到呷姑洛吉村,我住在贫困户孙子有日家里时,和村民一样吃洋芋酸菜汤我无所谓,喝山泉吃地里的生萝卜也没事,冬天冷得我半夜起来烧火烤也能忍受,但那疯狂的老鼠却令我无法安宁且束手无策:每当太阳落山,躲在破楼上、墙角石缝里、院子猪圈中的老鼠便像听到集合号似的,探头探脑的全都出来了,且不约而同都集中到堂屋里来,成群结队、风驰电掣般开始爬楼梯、走楼枕、钻粮袋、掀锅盖,简直就像在搞军事训练。即使我拿着木棍站在屋中央,它们也照样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忍无可忍一通乱棍追打,累得我气喘吁吁,它们却一个个从鼠洞里探出头来瞪着绿豆眼向我示威,那种恼怒简直没法形容。

夜里睡在小木床上,楼上、墙根、床沿、脸盆……彻夜是老鼠相互追跑的声音,还没完没了的“吱吱吱”打着架,吵得人根本没法睡。一次刚睡着,一只老鼠竟然跳到我额头上,冰凉的鼠脚丫惊醒了我,顺手一巴掌,“砰”的一声老鼠被打到地上,开灯再看哪还有踪影?于是在睡觉前,我就预备一根木棍放在被子上,黑暗中我尖着耳朵听着老鼠“窸窸窣窣”顺床脚往上爬,待仔细辨别老鼠爬到床上的大概位置后,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举起木棍一通乱打,有一次居然打死一只,开灯验明正身,激动得从床上跳起来摆了个格斗姿势,出一大口恶气后简直爽歪了!

这种原始的“人鼠大战”,效率太低,根本不是办法。在一次回县城办事时,我专门去农贸市场买了5张摊主说质量最好的“强力粘鼠板”带回村下。来找我聊天的村民们看到后,根本不相信一张纸板能逮住大老鼠,还戏谑说“一张纸板一晚上只够一只大老鼠吃!”按照说明,我把粘鼠板掰开,再将诱饵撒在上面,沿着墙根脚放好,叫大家明天晚上来看效果(其实我心里也没底,要是真粘不住那些大老鼠,我可就要被老乡们笑话了)。

夜里,在黑暗中我静静地坐在床上尖起耳朵听动静,竟然半小时过去了还悄无声息,“难道老鼠还知道我安了机关?”终于,一阵“窸窸沙沙”的声音先从楼上堆放的柴草间传来,而后是“嚓嚓嚓”顺楼梯向下爬的声音,静默片刻之后,是猛烈的“唰唰唰唰”拖纸板的声音。我摸索着一下打开电灯开关,只见一只大老鼠已将粘鼠板拖到了堂屋中央。顾不及穿鞋我就跳下床去,用脚直接就去踩老鼠,谁知老鼠竟然吱吱地叫着扭身呲牙向脚咬了过来,吓得我硬生生收回脚差点摔了个大筋斗。老鼠的尾巴和一只脚被粘鼠板粘住,拖着纸板满屋跑,我回过神来才从床上拿来木棍,照准老鼠连击数棍,老鼠终于抽搐一阵后不再动弹了。我将粘鼠板连同死老鼠再拖放回墙脚摆好,看看时间已是凌晨3点过,爬上床去用湿脚帕抹抹脚板,迷迷糊糊就睡着了。

屋外清脆婉转的鸟鸣声吵醒了我,一激灵首先就想起了粘鼠板。立马起床检查“战况”,我的乖乖,5张粘鼠板都有收获,查点发现一夜间竟粘住了9只老鼠!除被我打死的那只外全是活的,我用穿着的胶鞋挨个去踩死它们,只有那样我才觉得解恨,个头大的老鼠咬住胶鞋作垂死挣扎,也就垂死挣扎罢了。

晚上,村民们陆陆续续又来找我聊天,看到一堆战利品都瞪大了眼睛:“啊波波,这个纸板比猫厉害到哪去了!”“能给我家买几张吗?”“我们都要!”

再次回县城,我自费1200元买了3件150张强力粘鼠板,带下村去集中农户让翻译详细讲解使用方法后,免费发给各家各户。之后有段时间与乡亲们的“火塘夜话”,强力粘主板的威力成了热门话题,全村消灭掉老鼠差不多上千只。

一块小小的粘鼠板,不仅让村民们懂得了算粮食账,还让乡亲们对农业科技产生了浓厚兴趣,在潜移默化中他们的观念也逐渐有了新转变,也让我更加明白:扶贫就要从这些小事入手,通过循循善诱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未完待续)

前期回顾

【方志四川·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戴自弦 ‖ 凉山昭觉县扶贫故事(一)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戴自弦

微刊题字:蓝天果(中国文联文代会代表,商务部中欧协会青少年艺委会副会长,四川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毛笔工作委员会主任,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四川蓝天书画院院长

配图:方志四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