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和别人一样轻松买房,是等着发横财还是有别的捷径?

 干嘛播客 2021-01-27


共3700字,建议阅读时长10分钟



今日话题:资产和收入
 
2008年以后,纯粹靠上班想买一套房子的可能性,越来越低。


资产和工资是两回事,资产可以交换,用资产换资产,工资则用来过日子。
 
如果认识不到,会生活的非常痛苦,打工买房,至少得做3-4份工作。一份工作养不活自己,更买不起房子。
 
房价疯涨,哪天是个头?现在大城市的购房,策略是富人之间互相接盘,轮不到穷人参与。
 
上海的房子,动辄上千万,一般打工人在上海年薪一百万,也要十年才买得起一套房子,还不算利息的,算上利息要15年!
 
年入百万的人,都这么辛苦,何况普通人?
 


残酷的现状导致房子是富人之间相互接盘,从1200万、1300万、折腾到1700万,水涨船高。
 
财富积累具有“马太效应”,先突破年挣百万,才能挣千万,突破年挣千万以后才能挣亿,上不封顶。

 
对于普通的上班族,年入百万就是一个“天堑”,这辈子能翻越过去,就相当于渡劫了。
例如:蛇修练到“蛇妖”的距离,看着简单,只是修练1000年。可是400年的时候遭个劫,800年的时候遭个劫,眼看快修炼好了,法海又来了……各种循环往复,就是到不了目的地。
 
打工人蜕变到高净值人群,隔着很多层阶梯,比如意识、底层逻辑等等,都是鸿沟。
 
 
先给大家普及:资产价值的逻辑。
 
如果一个人对资产价值认知不够,会很痛苦。
 
买房是以房换房为基础的,别梦想房价会跌。马云说以后房价如葱,是天价的葱。他说的也对,现在葱都涨上天了,房价更是涨上天。
 


最近上海的学区房在涨价,因为今年来个新政策:“杨超越落户”,导致很多年轻人涌向上海。
 
以前一线城市叫“北上广深”,现在深圳已经超过上海人口,因为上海落户有限制。
 


深圳落户没上海限制多,“允许年轻人进来”和“阻止年轻人进来”的政策偏差,就会形成两个城市相反的气质,深圳充满年轻人活力,房价也涨上天,上海却成为平均年龄最大的城市之一。
 
上海的学区房一直在疯涨,这需要我们对资产有个清醒的认知。资产有两个属性:一个居住属性,一个身份属性,身份属性就包括读什么学校。
 
有人觉得小孩子读什么学校不重要,私立学校也行,远的话父母可以接送。但重要的是社区氛围,小区里大家都买学区房,就说明大家对教育都重视,小区里没有乱七八糟的小混混之流,学校里的老师也特别重视教育。
 
我一直不鼓励大家送孩子读私立学校,花了大价钱学一堆在中国没有用的东西。英语、素质教育、骑马、射箭等等在中国都没用。
 
这些都是贵族阶级才有用的,这在古代也是无用之用。至少要祖上三代都吃过见过,才能用的上。
 


一般的家庭,参与这些项目,容易脱离实际,遁入空门。这些都是出世的东西,有一定经济基础才能开展,不然容易出事。
 
普通的家庭,就过有烟火味的生活,买个学区房,在普罗大众身后、人民群众当中成长起来。
 


有个典故:毛岸英从国外回来,穿着苏联制的服装,很招摇,毛主席就说:“你这样别来我这里吃病号餐,你应该去食堂吃大灶餐(士兵级)”,毛岸英不服气,说自己是连级干部。毛主席说:“我说你是兵你就是兵,把这身衣服也脱了,要和普通人一样。”
 
一般人对于资产的认知,都是错误的。错误的认知是认为资产让自己住的舒服,小孩子的教育顺带。
杭州很多家庭自己住一套房子,再去买一套“老、破、小”,杭州数一数二的学区房。周一到周五为了孩子教育住在“老、破、小”,周末回到自己的大房子享受生活。
 
这种生活方式我不赞成,一个家庭占着2个房子,刚来杭州的年轻人资源更紧张。这样对孩子的压力更大,弄的孩子周一到周五一定要学点东西回来,不然一家人住在“老、破、小”的房子里,也不值当。
 
重视孩子教育,也是国内经济内卷化的趋势。
 
韩国的历史也是这样,先是大学扩招、中专扩招,现在大学减额,以此来拉开等级差异。经济学家只要把人划分好等级,下面的人就会自然而然的顺着往上爬。
 


等级的概念一旦模糊,很多人就会不知道先来后到,会产生重大的社会问题。
 
现在杭州等一些城市,专科和本科的比例大概是55,小学毕业淘汰1/3,中学毕业再淘汰一批。能上中专和大专的加起来50%,本科以上50%,以前二本、三本的水平现在都只能读专科了,双一流的水平才是本科。
 


教育又回归到原先的价值属性。我在98年金融危机后高校扩招时读的大学,那时候经济形势不好,社会失业人口增多,会导致社会不稳定,所以大学扩招,后来研究生扩招。甚至准备实行一种模仿苏联“副博士”的说法,就是为了让大家多读几年书。
 
2014年的双创,也是为了防止就业率降低。
 
买学区房最好挑自己能负担起的、学校附近买,生活舒服,上学离家近,孩子上学比较从容、不慌。
 
古代有“孟母三迁”,孟母肯定很有钱,有一定经济基础才能选择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来说,家长最好想办法居住在好社区。
 


宁可在好点的社区住最小的房子,也不要住在差的小区大房子。居住环境决定着孩子的社交环境、从小玩伴。
 
社交圈子很重要,和“不要和臭棋篓子下棋,否则只会越下越臭”是一个道理。
 
 
收入的概念。
 
收入不仅仅是工资,是多方面的收益。会写稿子有稿费、炒股有投资收入、基金有基金的收益、股权投资也有收益。
 
西方很多名人写传记,出版了以后蹭自己的热度挣钱,合情合理不违法。很多领导人退休之后光写传记,版税收入就很大。

 
个人要形成多方面的收入构成,我国经济已经从以前的增量市场进入到存量市场,从能挣大钱的状态回到只能挣慢钱的状态。
 
千万别下了班光想着玩,写写稿子,投给我们电台也好的,干嘛电台有写作训练班,把大家训练成打赏作者,靠打赏就能过活的作者很多。
 


有多方面的副业收入,经济才轻松。但是副业不是兼职,副业要全情投入。
 
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仅仅及格,比所有人都努力,才能挣大钱。
 
像我又做夜班保安又做播客,夜班保安想混到顶尖是很难的,播客做到顶尖的可能性也不大。但是会有两份收入,这就是1+12的逻辑,两边都有钱,心里不慌。
 

有些人的固有思维,会把自己的可能性给抹杀。群里有人问我:人到中年,想找个事情做又怕做不成怎么办?因为现在机会成本比较高。
 
拿自己闲的睡觉时间做副业,哪里是投入什么机会成本?
 


“自宫”未必能成功,但是多一个可能性。原先的行业,花再多的时间,也很难突破。
 
一般努力到80分只需要用6分力量,做到80-95分,花的时间就更多,得到的收益却很少。可能还要再花10分力量才能到95分,如果把这点力量花在别的行业,能再收获一个80分,两个80 分的收益必定比一个95分的收益大。
 


这个原理说透了,有点伤人,尤其是对一些想不明白的人。
 
这个时代,想买房,必须得在别的行业有所产出。原理和多种菜一样,到处都种菜,万一闹饥荒,其他随便一个地方丰收都够吃。
 
古代的婚配制度也是这样,平原的嫁给山区,山区的嫁给平原,遇到天灾,可以风险对冲。工作上也要有对冲意识,不要一份工作做到退休,996了干,做到脑溢血都买不起房子。
 
像我这样就不慌,保安队长说不干就不干,因为另外有更高的事业。
 
我在播客,大小也是个领导,知道谁能做事情谁不能做事情。可以用副业的经验,指导本职的工作,反而能让人高看一眼。
 


虽然现在我在这里端盘子,但有买这个店的能力。现在我只是个卧底,如果以后副业收入高,我就把这个店盘下来。
 
很多人干的工作虽然多,脑子笨,所以永远在底层打工。但是有的人眼界高,触类旁通,干一个活就知道别的活怎么干了。
 


打工也要有跨界的能力,永远有投资人的思维,毕竟干过三、四个事之后,知道哪个地方机会成本最高,知道应该怎么样着手。
 
打工这事千万不要从一而终,在买房子这种事情上,也要明白这个道理。

古代的女性,结婚的时候会选择嫁给采果子的老实人,与猎人偷情。

采果人生活稳定,但是蛋白质摄入不足,基因不好;猎人生活不稳定,会饥一顿饱一顿,但和野兽搏斗需要斗智斗勇,所以优秀的猎人都智商高、基因好。

聪明的女人会和猎人偷情怀孕,这样确保生下的孩子有猎人聪明的基因,但是和采果人结婚,生活有保障,但孩子基因优秀可以传承。
 
在原始的社会,为了生存和种族的延续,这种事情很常见,就是为了多搏一个可能性。
 


下半集和大家讲讲,怎么样一个人干多份的活,或者叫跨界。

怎么样正确认识资产,购买到资产?购买的时候也可以用一些杠杆,资产也有从低到高的分类。


写在最后:

努力拼搏的日子,一定是脱离了舒服区,日子会过的忙碌、充实,但是离自己的目标会越来越近,只要自己变的优秀了,其他的事情自然就会跟着一起好起来;

每个人的青春年华都是限量版,重复无意义的事情和工作,应付自己不想应付的人情和事情,浪费的是自己的青春和精力,想改变,从现在开始,有些事情不去马上做,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再做了;

欲望得以提升热忱,对自己、对生活一定要有要求、有认识,平淡的生活、平庸的人生、平凡的日子,会让你碌碌无为,会让你的家人终日没有安全感,会让你的孩子因为上代人的不努力而必须雨中奔跑,你甘于这样走一世吗?

在社会上做事情,一定要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并朝着那个方向去实现,如果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来听《脑洞大开》的课程,一定帮你指点迷津!


--Chris


本篇文章节选自《干嘛电台》-脑洞大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