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暴力男孩引发家教思考

 胜利在望工作室 2021-01-27
暴力男孩引发家教思考

张老师再谈家教

小编语

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有一个“百姓调解”节目,是一个公益性的栏目,讲的是原滋原味的家庭纠纷的调解过程,场面真实,反映出生活的千姿百态。百姓调解员耐心劝导,情感真挚,将心比心,解决了不少难题,有不少纠纷当场握手言和。俺家老板喜欢看这个栏目,尤其中午吃饭的时候。我也陪着看,评论着,讨论着,时而我们交换着自己的看法。这个栏目很接地气,我们时常为它点赞。

10月6日中午,在河南电视台八套公共频道“百姓调解”栏目看到了一起家庭纠纷,节目名字叫《小少年,大烦恼》。一个13岁的孩子对母亲粗暴,即暴口又暴力,连打带骂。母亲作为求助人,请求百姓调解员帮助解决她家的这一难题。当时看我心里很难受,也引发了我的思考。这个孩子出问题了,这个家庭出问题了。

9月25日,我曾写了一篇《家有儿女初长成》,引起朋友们的广泛关注。就这件事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对家庭教育有所帮助。


【故事还原

“滚,滚一边去。别和我说话。”

“犯贱。”这是一个13岁男孩对自己妈妈说的话,口气恶狠狠的,面部表情凶狠。

整个交流过程中,男孩小超一直就是这种态度。

在调解员的引导下,妈妈来到小超面前给孩子道歉说:“孩子,对不起。妈不该这样对你,以后咱家都好好的。”结果没想到小超上前对着自己的妈妈踹了一脚,并带着侮辱性语言。

这一幕实在让人看不下去了,调解员现场也在教育小超不应该这样对待自己的父母,毕竟是自己的父母。

小超没有醒悟的意思,又说一句:“犯贱”。

调解员询问小超为什么要这样说话?小超恼恨地说:“从小他们就打我,他们一家人都打我。”

调解员进一步询问,“一家人都打你?一家人都有谁?”

“她,她男人,还有她儿子。”小超不抬头,恼怒地说。

调解员很纳闷,就问小超的母亲这个孩子是不是亲生的?母亲回答是亲生的,小时候惯着他,对他迁就。加上小超从小很淘气,犯了错就打他,尤其爸爸脾气上来就打他,哥哥也打,妈妈有时也打他。结果也没打服,倒是落成现在这个样子,气恼上来他就打母亲。据妈妈反映,他们家庭不和谐,爸爸挣钱少,不养家,而且脾气暴躁。她还透露小超在外常给别的孩子打架,有时要求奶奶做事,如果慢了就对奶奶实施暴力。

   从调解现场表现看,他满腹怨恨,没有亲情,对什么事满不在乎。调解员在采访村里人时,大家普遍认为这个孩子有问题,不懂事,惹不起。

【原因分析】

有调查显示,子女问题比较多的主要是四大类家庭,第一类是父母文化教育程度太低,而家庭又非常富有,如那些暴发户;第二类是高官子女,有优越感,孩子表现得骄横;第三是家庭冲突不断家庭不和谐缺乏温暖,父母离异家庭;第四类家庭是父母本人都不错,可是工作太忙,没有抽时间关心子女教育。

1、对子女过于娇惯溺爱,一味迁就。父母爱子女,这是人之常情。但是爱子女是有学问、有讲究的。有些家长认为爱孩子,就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不遭一点磨难,一味地迁就,甚至对孩子纵容护短。这种过于溺爱的家庭教育方式,很容易造成孩子自理能力低下,社会适应能力弱,还会产生孤独、自闭等心理问题。还有家庭的不和谐导致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里的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家庭教育和照顾,极易造成各种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倾向。

    2、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指导。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必须要按照教育心理学的一些规律来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一些父母不了解也不注意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或者盲目照搬别人的教子经验,不顾孩子实际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实际能力,任意加重孩子的学习和心理负担,甚至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尽管也在家庭教育上花了很多时间,收效却并不理想。

3、家庭教育中重学业成绩,忽视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本应该多关心子女的健康状况和培养子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家庭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关注子女的学业成绩只问分数,重智轻能。在孩子的学习教育投资上面不惜血本,却忽略了对子女非智力因素的训练培养,尤其是思想品德的早期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早期养成。这种重知识轻品德的倾向,从长期来看,很难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家长在培养孩子过程中千万不能忽视做人的教育,比如好习惯的培养和人格塑造等方面的内容。


【家庭教育支招】

    1、家庭教育中药善于采用扬长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每个人都需要被一种信念支撑和推动父母应该提高自己的修为,用积极正确的信念来教育孩子。然而在教育孩子时,很多父母往往借鉴木桶原理,采用补短的方式。于是很多父母把教育孩子的重点放在了孩子的短处上,使孩子的精力和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短处上。一个孩子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就要开始学会否定自己,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是越补越短。其实,培养出孩子的优势和长处才能使孩子成功,没有发现孩子的优点是家长的罪过。如果父母经常发现孩子的短处,久而久之,孩子被催眠,逐渐失去了自信。

 2、引导孩子虚心接受家长的教育,遇事要尽力克制自己,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要让孩子懂得哪些情绪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好的积极的情绪,如热情、欢快、乐观、和善等易被家长及他人接受的情绪,应让它自由地表现出来;不好的消极的情绪,如冷淡、抑郁、悲观、暴躁、愤怒等不易被他人接受的情绪,要对它加以抑制和消除。不主观偏激,不感情用事,遇事“勿以物喜,勿以己悲”,不因强烈情绪波动而失去理智,能把握自我,逐渐形成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

3、真诚地与孩子沟通关注孩子的倾诉。家长要多和孩子讨论问题,不要一天到晚训斥孩子。家长也要和孩子进行平等的探讨,培养孩子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讨论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要讨论孩子感兴趣的内容。有不少的家长由于各种原因忽视与孩子进行交谈,只提供给他们物质上的满足不会孩子进行交谈如今的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发展越来越趋于低龄化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代沟越来越大,隔阂也越来越明显,家长对孩子要把握好一个尺度营造良好的沟通环境 

   4、 不要严于教子宽于律己。父母往往忽视孩子的自身需求,甚至无视它们的存在,只一味的强调学习。自身不读书,不看报,不接触国家大事,闭门造车,不思进取。然而,家长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孩子心目中的偶像。你这样按不同标准要求,不但破坏了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同时也为孩忆今后的成长留下了弊端。家长要给孩子树立起良好的榜样,做好孩子心中的偶像。

 

    张胜利,驻马店市一高德育处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全国知名班主任,全国著名德育专家,,全国名师工作室发展联盟名师大讲堂主讲专家、全国教育名家论坛、北京众师行教育中心、北京神州智达教育中心、广东名思教研特聘专家,河南省最具智慧力十佳班主任,河南省国培计划主讲教师,省级优秀教师,省级名师,省级师德先进个人,省级优质课教师,省级骨干教师,省级学术带头人。《河南教育》“班主任之星”和 “特别关注”栏目人物。《陕西教育》栏目评论专家,《教师》杂志“大专题”栏目撰稿人。2010年度 “感动天中”十大人物,驻马店市区两级政协委员,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专著《班级主流文化的魅力》被评为河南省优秀社科普及作品一等奖,《致远情 教育梦——班级主题活动开发与应用》被誉为班主任工作教科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