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念母亲魏永兰

 新用户21671hit 2021-01-27

    我们敬爱的母亲离开我们已经32年了,虽然每年的清明节我们都去到母亲的墓前祭拜她老人家,但从未以文章的形式纪念她老人家,“魏家大院”这次发起的“征集已故长辈故事和回忆录”的活动,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谨以此文追忆母亲,寄托我们无尽的思念……

  我们的母亲魏永兰  

    我们的母亲叫魏永兰,生于1916年419日,早年离开家乡——山东省寿光县侯镇后下舟庄,跟随父亲去了山东博山。1952年去了东北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1956年我们全家又从东北来到西北的陕西省西安市,从此在这里定居下来。

    1952年我们家在黑龙江,当时为了支援抗美援朝,母亲响应政府号召,去为志愿军做棉衣,每天早出晚归,饿了就吃点自己带的干粮,有时连水都顾不喝,每天吸入大量的棉花飞絮,就是那个时候把母亲的身体累垮了,得了严重的肺病。

母亲是一位既贤惠又聪慧的家庭主妇,我们家一共有姊妹六个,生活只靠父亲一个人的经济收入,但母亲把我们这个八口之家打理的井井有条,让我们一直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为了节省开支,我们从小一直到上学穿的衣服、鞋子、以至书包,都是母亲手工缝制的。为了学习裁剪衣服,母亲常去请教一个懂裁剪的邻居,先做好纸样,然后把布放在下面,照着纸样把布裁剪下来,然后一针一线的缝制好。那时一年到头,我们几乎没有买过衣服穿。老三志海上西工大时,看上了同学穿的一件棉外衣,便借回家让母亲照着做了一件,他说当时穿在身上感受到了滿满的母爱。

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二年里,中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也就是现在人们说的建国后的“三年困难时期”,当时全国到处弥漫着饥饿的恐慌气氛,连伟大领袖毛主席都降低了生活标准,只吃素不吃肉了。我们姊妹五个(大姐已出嫁)最小的志明才两三岁,老二爱勤上初中,都是在长身体的时候,为了这个家庭,为了我们能填饱肚子不挨饿,母亲帮着父亲在工厂围墙外闲置的土地上,开垦出一亩多地,种上麦子、大豆和一些蔬菜。

记得我们当时一放学,母亲就让我们到地里跟父亲一起浇水,水是从地旁边的一条水沟里一桶一桶提上来的,常常干到天黑了才回家。当我们饥肠辘辘的回到家里时,母亲早已做好饭等着我们,每次开饭时,母亲总是先盛给父亲,然后再给我们盛,最后剩下的母亲才吃。

我们还记得那时母亲经常做的一种饭叫“菜豆腐”,就是母亲从菜地里捡回人家扔掉的菜叶子或者萝卜樱子,洗干净切碎后与磨成粉粒状的豆子放到锅里搅合在一起,再放点盐,一煮一大锅,就是全家人的一顿饭,当时吃起来还香喷喷的。“三年困难时期”过后,母亲原本单薄的身体更加消瘦了。


    母亲的善良和乐于助人也让我们印象深刻。我们在一起居住了三十年的邻居,现在见到我们都饱含深情地叙说母亲生前对他们的无私帮助。

    记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发生武斗最厉害的那几年,工厂停产,学校停课,商场、粮店关门,公交停运。每天枪声不断,打死人和误伤人的事件时有发生。有一个已经搬走的邻居,因为住在经常发生武斗的大街旁,整天提心吊胆,所以就带着小孩住进了我们家,虽然当时我们家只有两居室,住的很紧张,但母亲还是接纳了他们娘俩。还有个邻居,为了躲避武斗,要回外地老家,找到我母亲,让帮忙把她们母女送到20里以外的火车站,母亲就让当时只有十六岁的老四爱云,骑着自行车去送她们娘俩,路上要经过经常打枪的无人区,是有生命危险的,一般人是不愿意让子女冒这个风险的,可是母亲还是这样做了,她当时的心情是复杂而难受的。有一个邻居半夜生小孩,要去医院,其丈夫半夜敲门求助母亲,母亲不顾年迈体弱,帮他一起将孕妇送到医院。母亲还经常让我们主动去帮助别人。她让老五爱玉去伺候过坐月子的邻居,让老六志明去年纪大的邻居家做饭、买粮、买煤。

我们的大姐是爸妈收养的孤儿,五岁时来到我们家,母亲将她视为己出,一直到出嫁才离开我们家。母亲在晚年的时候一再告诫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们的大姐,她对我们这个家庭的贡献比你们都大,要知恩图报。在母亲去世后的二十年里,我们不间断的去看望她,在她病重期间,老四爱云还专门从贵阳赶来照顾她,直到去世。

    母亲虽然没有上过学,但在教育子女方面,是我们所不及的,他从不娇惯溺爱孩子,注重培养孩子自食其力、不怕吃苦、勤俭朴素的优良品质,这些优良品质在我们离开家走向社会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受益终生。我们姊妹五个都在上小学的时候,在母亲的严格管教下,学会了做饭洗衣服,虽然当时对母亲有些心怀不满,但走上社会后,我们的独立生活能力明显超于一般人,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感受到了母亲的伟大。

母亲自来西安定居后,先后三次回山东老家,最后一次是1972年。母亲到了晚年非常思念山东老家的亲人们,她曾让我们去信,让她唯一的妹妹,我们的二姨来西安相聚,但因当时二姨家里有拖累,未能成行。欣慰的是二姨的大女儿春莲在1973年,在去贵阳探亲的途中经过西安,来我们家住了一段时间,母亲与她相谈甚欢。更令我们感激的是母亲的四弟,我们的四舅分别在1981年和1985年两次来西安与母亲相聚,让母亲非常高兴,释怀了她浓浓的思乡之情。



1987年,母亲因为一次跌倒而意外去世。

回顾母亲的一生,是清贫、勤劳与贤惠相伴的一生!是为了我们这个家庭能过上和谐幸福生活而操劳忙碌的一生!是牵挂子女而呕心沥血的一生!母亲生前不曾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遗产,但却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这就是仁爱、宽厚、正直、善良、勤奋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困难或者问题时,就会想起母亲的榜样。如今我们都年过半百,儿孙满堂,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饮水思源”,面对这美好的幸福时光,我们常常在想,如果我们的爸爸妈妈还在,与我们共度这美好时光,共享这天伦之乐,那该有多好啊! 

    愿逝者安息!愿生者珍惜!

爱勤、志海、爱云、爱玉、志明(执笔)
201910月于西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