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水:惟气韵不可夺

 hlqjzzh110 2021-01-27

内容来源:网络;插图:赵春秋山水作品

山水画作为我国的一门传统艺术,“气韵”更是在其绘画语言与审美程式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成为其核心精神内涵的重要表现手段。画者通其理、形于心、赋之手、象其心志,以表达具有画家意志品质的山水气韵,体现自我文化修养与精神追求。在山水画自成体系以来,文人墨客莫不以这一理论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核心内涵,同时也是中国文化中诗词书画审美系统一体化的重要佐证,在尊重自然之境、探求自然之源、表现其美感的同时,追求画外之画、象外之象的气韵,以尺牍之素观自在天地,让观者延续“绕梁三日”的韵律。这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艺术缔造手法。

历朝山水画家在其艺术生命中孜孜追求,然而古往今来能有此大成者,无不是饱游博学之士。追究其因,“气韵生动”的根本,虽与“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之法相通,更乃传神之神,虽非点睛妙笔一笔造就,但对所表现对象精神的准确把握和生动表达,须依赖于画者的感悟力。古人常将“气韵”归于自得天机,认为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能够达到“气韵生动”非常人所能。“六法精论,万古不移。然而骨法用笔以下,五者可学。如其气韵,必在生动,固不以巧密得,复不可以岁月到。默契神会,不知然而然也。”(《图画见闻志》)郭若虚阐述气韵非精巧细密的积累可达到。他强调“默契神会,不知然而然也”,这即是具有玄学色彩语言特点的中国文化艺术的特点。

无论哪种艺术门类,其高度的成就都不是通过对其组成元素的精确表达与经年坚持即可达到,悟性、天资是领悟山水画之质的重要因素。在郭若虚的基础上,明董其昌明言山水画气韵的关键:“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郛郭,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至明代,山水画已经经历了近千年的发展历程,趋于成熟,在董其昌时代更是大放异彩,完全摆脱了艺与技的纠缠。董其昌在肯定先天资质的同时,也强调后天苦学的重要性,但也绝非凭借熟能生巧即可达到。他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丰富学识与饱游饫看的人生经历,见其本质,以格物致知的学识手段,提高整体人文艺术修养的境界,实现主体心理模式的创造,以透过画家气质、品性、人格、学养折射出山水画之神。董其昌继承郭若虚观点的同时,强调中国画不仅需要熟稔的技法,更需要“依仁游艺,探赜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气韵也是遵循中国画美学极富特色的本质,从而摆脱匠气的有效手段。

释家云“万物皆有灵”,这与中国文化语境中追求“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相互契合,尊重一切生命,以领悟生命的本质意义。这是山水画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因此,纸上山水在画家笔下便拥有了与现实中生命契合的要义,而不是直接照搬照抄。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抵触点,也就是建立在气韵之上的中国画与科学表达的西方绘画之间、真实与虚幻之间的不同。山、水、树、人、房舍亭台、云霭雨雾、飞禽走兽等一切存在于自然的生命元素,通过画家的组合而成就的中国画,以巧妙的传移模写直抒胸臆;以笔墨表达出执笔者的精神现状,介于真与非真之间,看山不似山,看水还是水,将得到升华的主体世界,观照于自然界的山山水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赋予静态的万物以生命,在气韵的灵动中透彻感悟生命的内秀,以此得到来自气韵的笔墨抒发,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自然借助于笔墨跃然纸上。可以说,气韵就是画家意志品质的象征,是一种风格内涵,是画家的精神追求,是自我的文化修养,是其衍生于中国文化脉络和时代文化气息的体现。

经过一千多年的洗礼与时代检验,山水画早已确定了气韵为其核心内涵的地位,但随着西方绘画理念的渗透,追求真实之境与传统山水画“气韵”有所偏悖。特别是受过现代教育的画家,在经历了西方素描等写实训练之后,追求画面的真实性,强调以型写形,甚至在作品中出现机械化的创作手法,扭曲山水画的核心语言以塑造出不伦不类的山水面貌。这些都不应该归类于山水画,甚至中国画。因为山水画与中国文化思想中的“匹夫不可夺其志”相同,也有其“惟气韵不可夺”的气节,“气韵”作为其最核心的精神内涵,不该缺失。

不可否认,在与西方绘画语言进行碰撞后,传统山水画格局一度被摒弃,新鲜形式因其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而得到了赞赏,山水画的发展一度进入蛰伏状态。但也正是因为时代的不断前行,我们在惊叹于新生物质的塑造之后,却因为重复而失去了新鲜感。“文人画之所以可贵者,不仅如上述,即以气韵为主是也。”重新审视历史的沉淀,“气韵”在时代发展中更能表达出时代文化精神,经受得住回味,尤其是在现代文化追求快餐经济与人类文化活动进入技术误区后,“情无奇而自佳,景不丽而自妙者”的山水气韵被奉为了正统派中国山水画的圭臬。

当然,确定山水画的核心精神内涵,能够与当代的视觉形式完美结合,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但这个过程需要试验手段来完成,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当代的视觉艺术效果,也非照搬传统。在越趋于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中,对于协同共生的关系需要认真考量,应该在丰富山水画语言表达样式的过程中,踏实做好继承传统山水画气韵格调的核心内涵,坚持山水画的笔墨意趣,加强个人的人文素养,做到明法理、临古画、读诗书、晓画论、知人文、养身心、览山川、敬万物,方能做到“临大节而不可夺,谓之不俗”。不俗者,自然有非凡气韵。

古人常讲“气韵”归于天机。现如今,大多数山水画确实存在缺乏气韵的现象。这类作品力求当代性的表达手段而忽视时代文化气息,追求价值最大化而践踏中国画精神内涵。作品苍白、浅薄,毫无生气,失去了艺术追求的根本目的,也失去了中国画的精神内涵,凸显文化修养的缺失,使创作者沦为画工或者画匠。其作品更是只能被称为“江湖画”“行画”,在严格意义上已经不能被称为中国画。中国画的面貌,应具有“中国文艺家由‘心物交感’到‘迁想妙得’,到进一步‘缘物寄情’地化为具体的作品”的过程。“画,心之印”,是艺术家笔下的个性化、人格化,正如中国文化气象——“唯气韵不可夺”。

总之,对“气韵”的根本认知与学养坚持,是当代山水画家在未来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气韵”对中国山水画的塑造,对增强艺术表现和丰富情感意境具有非凡的意义。而就当前越发趋于明朗的氛围中,无论是理论和创作,还是美学欣赏与笔墨试验,“气韵”的价值都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道路中不可丢失的,也是我辈一生努力的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