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胆囊发炎怎么办?胆囊炎会不会变成胆囊癌?

 健康一线网 2021-01-27

人们对于胆结石可能比较熟悉,胆囊炎又是一种什么病呢?以前总以为胰腺癌才是“王中王”,但其实胆囊炎才是真正的“王中之王”!

胆囊结石、胆囊炎、胆囊息肉都有可能发展成胆囊癌!

今天我们就带大家来了解下,什么是胆囊炎?得了胆囊炎该怎么办?胆囊炎会变成胆囊癌吗?

什么是胆囊炎

胆囊炎就是胆囊有了炎症,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按病情分为: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

按病因可分为:结石性、胆道感染性、胆囊功能紊乱性。

由于两者的发病机制及发病过程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也是有一定的差异:

引起胆囊炎的原因

胆囊炎是胆囊的常见病,在腹部外科中它的发病率仅次于阑尾炎,引发胆囊炎的原因有很多,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系:

1. 免疫力低下造成胆道感染:胆道感染可引起胆囊发炎。

2. 情绪失调:可导致胆汁的排泄受阻引发胆囊炎。

3. 饮食:日常饮食要有节制,切忌暴饮暴食。少吃高脂肪和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并注意饮食卫生。

4. 肠道寄生虫病:比如蛔虫钻入胆道可引起胆道发炎。其残体和卵可成为结石的“核心”。

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预防胆囊炎的发生。

哪些人容易患上胆囊炎

有研究表明容易患胆囊炎、胆结石人群具有以下4f特征:

1. 肥胖(fat)

高胆固醇和高脂肪饮食的摄入,导致肥胖者血液中和胆汁中的胆固醇含量也明显增高,使胆固醇处于过饱和状态。

因此胆固醇容易析出、沉淀、形成结石。

2. 女性(femail)

据统计,女性比男性发病率高3-4倍。

很多女性不喜欢外出运动,活动量小,常有静坐习惯。这就使得胆囊收缩力下降,胆道开口处的括约肌功能失调,胆囊排空延缓、胆汁淤滞,细菌更加易于繁殖。

再者由于女性体内雌激素的作用,中年后的女性较男性更易发胖,血液及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增高。

3. 多次生育(fertility)

妇女妊娠以后,体内各种代谢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为怀孕、分娩和哺乳做好准备,母体内胆固醇含量明显升高,脂肪合成加快,分解减少。

这当然给胎儿带来了好处,但也相应地造成了一个潜在的危险因素,即胆固醇增高引起胆石症。

4. 40岁(forty)

人过40岁就逐渐走向衰老,机体出现较大的变化,如体力活动减少,休息时间增加;

脂肪代谢合成大于分解,人体开始发胖,胆囊功能减弱,胆道蠕动减少,胆汁滞留。

这些众多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就容易诱发胆囊炎和胆石症。

胆囊炎会变成胆囊癌吗

并非所有的慢性胆囊炎都会癌变,但确有一些慢性胆囊炎有较高癌变的可能。

那胆囊癌是怎么出现的呢?戳个视频看看吧!

认识了解这些特殊情况,就是预防这种隐患的第一步。以下情况就是值得警惕的隐患苗头:

1. 老年患者

50岁以上胆囊炎病人癌变率急剧增加,占总病例的70%~85%,平均年龄为62~65岁。

2. 女性患者

慢性胆囊炎患者男女之比约1:3,胆石症的发病率,不论何年龄组,女性均高于男性,进入老年组后差别尤甚。

3. 病程长、反复发作的慢性胆囊炎。

4. 有结石,尤其是多发型或充满型结石者

结石性胆囊炎的癌变率是非结石性胆囊炎的29.9倍,说明结石刺激因素在癌变中的重要作用。

5. 大结石

随着胆石体积的增大,胆囊癌的发生率相应升高,直径大于3厘米结石者比小于1厘米者胆囊癌的发生率高10倍。

6. 瓷瓶样胆囊

即胆囊壁钙化,多见于65岁以上的女性,它是慢性胆囊炎的终末阶段,瓷瓶样胆囊癌变率高达22%。

7. 合并有胆囊息肉样改变的胆囊炎

息肉≥10毫米者癌变率高达23%。伴有胆囊腺瘤和腺肌增生症者更应提高警惕。

胆囊炎的预防措施

1. 讲究卫生,防止肠道蛔虫的感染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瓜果必须洗净,搞好环境卫生等,是预防蛔虫病的有效措施,因而对预防胆色素结石也很有帮助。

2. 积极治疗肠蛔虫症和胆道蛔虫症

  • 什么是胆道蛔虫症

发现肠蛔虫症后,应及时服用驱虫药,以免蛔虫钻入胆道,万一得了胆道蛔虫症,更应积极治疗,以防日久发生胆色素结石。

3. 保持胆囊的收缩功能,防止胆汁长期淤滞

对长期禁食使用静脉内营养的病人,应定期使用胆囊收缩药物,如胆囊收缩素等。

4. 得了胆囊炎,千万不要忽视疾病的存在

如果耽误治疗的话就会对身体不利而且也会影响治疗的效果,专家提醒,最好是去正规医院接受检查和治疗,治愈的成功率会比较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