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一个人开始成功,往往是因为做到了这4点

 闲云野鹤qpab3u 2021-01-27

曾国藩 做事的方法决定你的高度,把握两点成功逆袭不差钱

民间有一句流传百年的经典谚语:“做人要学曾国藩,做事要学胡雪岩”,曾国藩为何能得如此高的美誉,与他的为人处世方面是分不开的。

曾国藩出生于耕读之家,本身资质平平,但却凭借自己出众的品格修为及独特的处世哲学,平定大乱,广揽天下英才成就一番伟业。他的思想在去世百年后的至今仍影响着几代人。

而曾国藩的后人,如外交家曾纪泽、翰林才子曾广均,也是承袭先祖之风,其才华不在先祖之下。

那曾国藩又是如何让曾家出了这么多青年才俊的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曾国藩给儿孙们写下了家训,小雨读了很多次曾国藩家书后,总结出了四句话,这4句话讲透了他的为官生存之道,更是讲透了人生的真谛,让曾家子孙此后运道通达。

第一:功成名就,急流勇退

在风云万变的朝中,权力具有双面性,众人都想得到更多的权力,但真正位高权重时 ,就会成为他人的箭靶。永远不做别人的箭靶,这不是容易的事,曾国藩手握军权,深知锋芒太露,势难保长久这个道理,所以曾国藩采取了放权但不全放的办法来对付潜在危机。

同治元年,曾家处于鼎盛时期,曾国藩更是身居将相之位,弟弟曾国荃、曾国华等人也是多次拜受皇恩,有诸多人马。曾国藩面对浩荡皇恩,心中虽心满意足甚至喜出望外,但是也清楚地知道,捧得越是高,摔下来越凄惨。

自己之所以能被重用,甚至掌握兵权,无非是太平天国的存在,一旦太平天国运动被彻底压制下去,下一个受到制裁的就是掌握湘军的自己。清廷可不会希望太平军消灭之后又有湘军威胁自身。

曾国藩以敏锐的洞察力意识到了危机,可权力并不是说放下就能放的,曾国藩的想法在他的日记中多次体现:

用事太久,控人疑我兵权太重、权力太大。意欲解去兵权,引退数年,以息疑谤,故本日具折请病,以明不敢久握童柄之意。

从1852年奉旨兴办团练开始,到曾国藩去世前两年,曾国藩一直在过问军事,但在处于鼎盛时期,曾国藩处于保全自己的目的,他下令解散了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湘军。

而当他1858年再次出山时,也变得十分克制,注意自己与清廷的关系,攻破天京之后,他选择立刻裁军但不辞官,选择自动解除兵权但又留在两江总督任上为清廷效力,给清政府吃了一颗定心丸。

裁撤湘军,是曾国藩”多策略,巧避嫌“的一个典型事件,将自己的风险降到最低。

其实无论做什么事都讲究一个规避风险,如何做到自身利益最大化,风险最低是一门学问,曾国藩通过”功成身退“一种退守策略,将自己放到一个安全位置。无论做什么事,投资或创业,风险都不可避免,但却能通过自身努力降低风险。

第二:世间人良莠不齐,唯两种人不可用

当事业进行到守业阶段,用什么人就成了关键,而用人有很大的学问,用人得法与否关乎事业成败,曾国藩认为有两种人不能用:

一是夸夸其谈之人

有的人学识渊博,有的人孤陋寡闻,但无论多么有才华的人都忌讳炫耀与宣扬。在日常交往中,身边总是有人喜好炫耀他的知识甚至是经历,通常这样的人即使是有真才实学也不得他人喜爱。

中国的文化讲究一个“谦”字,忌狂妄自大,这一点在上千年的中国文化中体现尤为明显。

曾国藩的幕僚中有“三圣七贤”,均为名极一时的理学大家,曾国藩惊叹他们的名声,将他们都招纳入府,包吃包住但又不给任何职位和事做。

曾国藩一次在和李鸿裔谈话时,巧遇客人来访,便留李鸿裔在室中,这李鸿裔少年倜傥,不拘小节,颇得曾国藩喜爱。他在翻看曾国藩桌上文本时看到一诗,文后有这样一段:

使置吾于妙曼娥眉之侧,问吾动好色之心否乎?日不动。又使置吾于红蓝大顶之旁,问吾动高爵厚禄之心否乎?日不动。”

李鸿裔看到这里,拿起笔在上面戏题道:“

妙曼娥眉侧,红蓝大顶旁。尔心都不动,只想见中堂。”

曾国藩后见所题文字,教育李鸿裔道“这些人都是欺世盗名之流,言行不能如一也是正常。然他们能够获得丰厚的资本正是靠这些虚名,而你一定要揭穿他,必然招人仇怨,这失去衣食的仇怨,平常言语岂能想比,杀身大祸就隐伏在内了。”

世间说的“看破不说破”便是这般道理了,大多数人都是聪明人,为何夸夸其谈之人不可用甚至不可交往,便是这般道理了。

曾国藩认为另一种不可用的人是轻薄之人

人忌浅薄,无内涵,这样的人接触多了便觉得俗不可耐。曾国藩对轻薄二字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他认为轻薄之人容易犯以下错误:

1.乐于听他人不好的传闻,妒忌有所成就的人,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

2.身份越卑贱想的越多,自认为自己多么高明。

3.遇事焦躁激动,不辨真伪就盲目效仿别人,评头论足。

这不仅是曾国藩认为轻薄之人易犯的错误,也是自己需要时时反省的三点,为人、为官、治世、为政都需防戒这三错。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体现在他军中的治理方面,驾驭悍将,外严内宽,人尽其才。其实未必是用人需要避免这两种人,交友亦是如此,与夸夸其谈之人为友,易自以为是;与轻薄之人为友,学识修养不增反减。

第三,君子过人之处,只虚心而已

曾国藩为人谦虚谨慎,为官多年,无论对上级或是幕僚,都谦虚待人,无半点傲慢。曾国藩有几个弟弟,但在兄弟中最看好的是曾国荃。

但这曾国荃与其兄曾国藩不同,为人傲慢,曾国藩曾多次写信劝诫他:身居高位不可骄傲,让他对外边所有的逆耳之言,都应该细细回味思考。曾国荃却认为天下应是势利者的天下,是恃强凌弱者的天下,自古如此。

曾国藩不赞同他的观点,弱不是怯弱,而应是谦虚退让,正所谓物极必反,凡事都想要赢得美满,丝毫不退让断然不会有好结果,这倒是中国哲学的体现。

第四,战场谨慎作战,官场谨慎为官

因为镇压太平军,曾国藩的权势越来越大,官位越高,接触的高官越多,作为一个外权大臣想要游刃有余谈何容易?惟谨慎行事方能保全自己。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曾因不满湖北总督官文身为满人在官场上春风得意,上奏说他是肃顺余党。谁料却被反将一军,说曾国荃图谋不轨,诬陷官文。万幸的是,经过调查这官文与肃顺还真有关系。

曾国荃的做法无疑是得罪了朝中权贵,若是日后让他们逮住了曾国荃的疏漏,曾国藩怕是也难逃关系。为了让弟弟以后行事谨慎,曾国藩多次写信告诫曾国荃,为官之人,满汉有别,非一人可改变,要学会隐忍,学会适应。官场风云万变,形式转换仅在瞬息之间,得意时莫忘形。

曾国藩的为人处世的方式,其实适用于每个时代,无论是职场或是商场都是如此,局势千变万化,唯有小心谨慎才是办法。

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人与人最大的差异体现在思想上、行为中,矛盾冲突的产生都是客观存在引起的,难以规避,但有一点我们可以改变,就是用小心谨慎的态度去面对这些差异。

曾国藩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许多历史名人都对他的处世绝学推崇备至。毛泽东评价他为“地主阶级里最厉害的人物”,甚至在军事纪律方面借鉴他领导的湘军精神。蒋介石将他作为自己的老师,将曾氏学问作为枕边读物。

曾国藩的为人处世绝学,即使是在时代飞速发展的现在,也不过时。

他成功之后,将他一生的心得都写在书中传给了后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