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今印刷趣谈之十五:梓行女则, 李世民京都发敕令 ; 雕印佛像 , 唐三藏长安刻普贤

 国学守望者 2021-01-27


  

作者:张树栋 张耀崑   题字:王树明 

  编辑:赵志忠

古今印刷趣谈之十五
梓行女则  李世民京都发敕令  
 雕印佛像  唐三藏长安刻普贤  

     编者按:一部《古今印刷趣谈》,让我走进八十五岁高龄的淮镇籍老乡,张树栋先生的印刷史学和他的精神世界中。翻书灯下,受益匪浅!张树栋先生现居北京,其原籍是河北省献县淮镇东刘庄村,他是中国印刷史学的著名学者,其著作等身。作为乡贤张树栋先生虽身居京华,心系家乡,在疫情防控期间为家乡捐款,助力家乡的疫情防控工作。此书为张老先生的封笔之作,征得老先生同意,“诗眼看世界”从今天开始将全文刊发《古今印刷趣谈》。张老先生以中国的印刷发展史为线,将中华传统文化从远古至今贯穿起来,其中有历史事件、人物传说、趣事等。阅读《古今印刷趣谈》一书,我们从书中或许能得到启示,我们淮镇是全国重点镇、河北省重点小城镇,又是千年文化古镇。梳理淮镇文脉,整理淮镇文化,创建文化淮镇,构建中国·淮镇。我们需要精神动力,寻找文化之源,那就请大家继续关注“诗眼看世界”,在淮镇籍学者张树栋的《古今印刷趣谈》一书寻找答案吧,让我们为构建中国·淮镇而共同助力!

张树栋 :1936年生于河北献县淮镇东刘庄村,大专学历,副编审职称。从业印刷、出版与印刷史研究63年余。著有《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钞通史》等图书20余种,在人民日报、新闻出版报、中国印刷、台湾印刷人、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近作《中华印刷典故》荣获2015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现任中国印刷博物馆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协印刷史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书局《中国出版史研究》编委会编委。

张耀崑 :1962年生于北京市,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获文学士、经济学硕士学位,主任编辑职称。从业金融与财经专业编辑工作34年余,参与《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刷史简编》《中国印刷之最》《古今印刷趣谈》等多种印刷史著作的编纂,在《金融时报》《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现任中国金融时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梓行女则  李世民京都发敕令  
 雕印佛像  唐三藏长安刻普贤  

梓行女则  李世民京都发敕令

      纵观中国历史,自夏至清,数千年间,朝代更迭,帝王难以数计。其中堪称贤明者,当首推知人善任、勇于纳谏,创立唐王朝“贞观盛世”的皇帝李世民。相传李世民出生的那一年,他的父亲李渊正在晋阳守兵任上。李渊得到自己第二个孩子将要出生的消息,便急急忙忙地赶回家中。途中,他遇到了一个书生模样的人拦住他,非要给他相面不可。还时不时地惊呼,说不仅他是个大贵人,而且他即将出生的儿子具有治世之才,将来是个肩负济世安民大任的人。李渊听了这等谋权犯上之言,十分惊恐,便派人追杀这个书生,以免招致灭门之祸。可此时这个书生已是无影无踪。回到家里,见到已经出生的儿子,他不由自主地想到那个书生的话,便给儿子起名叫“世民”,寓意将来自己的儿子真的能像书生所说的那样能以“济世安民”。

   历史的经验证明,但凡朝代的更迭,皆因前朝统治集团腐败而失掉民心所致。而一代新王朝的创立,除君王的雄才大略之外,还要仰仗文臣武将的辅佐和万民的拥戴。此所谓“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此外,一个贤内助的辅助也是至关重要的。李世民(图15-1)既是一位雄才大略、勇于纳谏、知人善任、任人唯贤的开明君主,又有长孙无忌、魏征等贤臣良将的辅佐和长孙皇后这样难得的贤内助的帮衬,才成就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代伟业。本文所要讲述的正是这样一个与印刷朮有关的、典型的历史典故。

     明朝有一个名叫邵经邦的史学家,他用了15年的工夫,换了四次草稿,写成了一部自称是“述而不作”的史书,取名《弘简录》。在《弘简录》卷四十六《长孙皇后传》中,他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下令“梓行长孙皇后遗作《女则》”的事情:太宗后长孙氏,洛阳人,……后性约素,服御祗取给,不尚华侈。喜观书。帝或言及朝廷政事,辄以蚕织为辞,固要不对。后庭有过,请帝绳之,俟意解,徐为开释,不令有怨。嫔御或生公主,视如所出,疾病辍御药胗视,咸怀以仁。……遂崩。年三十六,上为之恸。及宫司上其所撰《女则》十篇,采古妇人善事,论汉使外戚预政,马后不能力为检抑,乃戒其车马之侈,此谓舍本恤末,不足尚也。帝览而嘉叹,以后此书足垂后代,令梓行之。

 年仅三十六岁的长孙皇后临终之时,汤着眼泪对李世民说:

 妾之本宗,幸缘姻戚,既非德举,易履危机,其保全永久,慎勿处之权要,但以外戚奉朝请,则为幸矣。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 

  周红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三百名人故事·魏征》第503页,谈到一件与长孙皇后有关的事,说敢于直言的魏征,有时不给唐太宗一点情面,闹得李世民下不了台。有一次为了一份奏书,二人争吵起来,李世民忍无可忍,便自言自语地说:“我非宰了这个乡巴佬不可!”可巧这话被长孙皇后听到了。长孙皇后赶忙回到屋里换上朝服,非常郑重地对李世民说:“臣妾祝贺陛下!”这让李世民感到惊讶,随口问道:“你贺我何来呀?”长孙皇后便说:“常言‘主明臣直’,魏征的直率是由于陛下开明的缘故呀。”这使李世民转怒为喜,矛盾得以化解。

      李世民作为一个“知人善任、勇于纳谏和礼贤下士”的明君,对失去如此睿智、贤淑,且在治理后宫乃至国家政事方面给与自己巨大支持的妻子,悲痛万分在所难免。因此,当宫司发现长孙皇后的遗作《女则》并把它呈上给李世民后,李世民对自己妻子撰写的能维护自己统治地位和“足垂后代”的好书“览而嘉叹”,并下令将其印装成书,势在情理之中。著名印刷史家张秀民老先生据此提出了印刷朮发明于唐初的“贞观说”,并在报刊上四次发表专题文章,对这一论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陈述。

        雕印佛像  唐三藏长安刻普贤

     两千年前的西汉时期,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此后历朝历代都有不少高僧在中国译经诵经、弘扬佛法,使得佛教在中国得以迅速发展。本文将要介绍的“唐三藏长安刻普贤”,便是僧人在唐初刻印佛经佛像的一个典型事例。

   唐三藏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仰赖于吴承恩的名著《西游记》和戏曲舞台、电视剧《西游记》的传播与渲染,而历史上的唐三藏却是与小说、戏曲、电视剧中的孙悟空一样,是位具有勇敢、坚定和献身精神的高僧。

  据史书记载,唐三藏原本姓陈名祎,法号玄奘。因其佛学精湛而获得古天竺国佛学界授予的“三藏法师”的称号。故而人们又称其为唐三藏。唐三藏生于公元602年,   13岁时入河南洛阳净土寺出家,后辗转游学长安、成都、荆州、赵州,最后落脚于长安。而此时年方弱冠的玄奘,已是名噪大江南北、著名的佛学大师了。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玄奘邀集几位同伴上奏朝廷,请求去西天取经。因当时西域未定、政局动荡,唐太宗没有批准,几位同伴也因顾及安全望而生畏。唯独玄奘决心已定,毅然西出长安,只身上路了。

  长话短说,玄奘西出长安之后,沿着河西走廊经今之兰州、武威,西出玉门关,越过八百里荒漠,再翻凌山、过热海,穿越中亚南部大雪山,用了五年的时间,可谓历经艰险、九死一生,终于到达了佛国天竺(今印度)。此后,玄奘走遍天竺各国,拜遍佛寺圣僧,虚心求教,潜心研究,学业益精,后被授予仅次于戒贤法师的“三藏法师”。可谓名噪一时,功成名就。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初七,以20匹马、驮着657部佛经佛像回到了长安。唐太宗李世民得到玄奘回国的消息,立即命宰相在长安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唐都长安倾城出动,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唐三藏为保藏他历尽艰辛从天竺求取的经卷,亲自倡导在长安慈恩寺仿照天竺雁塔,建造了高达64米的大雁塔。在这里,玄奘法师开始了他长达十九年的译经生涯,期间还刻印了上图下文的“普贤菩萨像”。五代人冯贽在其所著《云仙散录》引《僧园逸录》中说: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无驮无余。

      在这里:普贤像即普贤菩萨像;施于四众是送给僧、尼、善男、信女;每岁五驮无余,是说每年刻印“五驮”都没有剩余。驮是量词,五驮可理解为五匹马一次所能驮得动的货物。著名科技史家潘吉星先生估算其约为1000-1250斤。换算成纸,相当20-25万枚。可见印量是很大的。

  本文介绍的唐太宗令梓行《女则》和唐三藏刻印普贤菩萨像,都发生在唐贞观年间。为唐初内府和佛教徒已经应用印刷朮印刷图书和佛教经像之文献证据。作为隋文帝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撰”和隋大业三年刻印《木刻加彩佛像》之文献佐证,证明“印刷朮发明不晚于隋”的说法是可信的。

      2016年9月25日,《北京晨报》A05版刊出一篇与当年玄奘在长安大雁塔翻译佛经有关的文章(记者王歧丰)。为飨读者,摘录如下:

昨天,云居寺宣布,房山石经中刊刻的《心经》是现存最早版本,为大唐高僧“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房山石经中的《心经》镌刻于唐高宗显庆六年(公元661年),镌刻时玄奘尚在世,三年以后才圆寂。这部石经明确题署“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而且当年造经功德主来自临近首都长安的栎阳县,据玄奘当时生活工作的大慈恩寺不远。罗炤(房山云居寺与石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表示,经调查研究,认定房山云居寺石经山保存在第八洞中的《心经》应为现存最早的版本。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