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望长安,叩访大唐玉华宫

 寻梦游仙 2021-06-24

车过铜川,我看到路边有玉华宫的路牌,便想起了玉华宫是大唐皇家的离宫,也是大唐高僧玄奘圆寂的地方,心里萌发出想到玉华宫看看的冲动。经与司机师傅商量后,改变了行程,先奔玉华宫去看看。

玉华宫坐落在子午岭南端的谷地中,它北依陕北黄土高原,南窥渭水长安。据说,唐贞观年间皇帝离宫至少有四处:麟游的九成宫、终南山的翠微宫、周至的仙游宫,同官的玉华宫。玉华宫建造最晚,规模最大,风景最美,被列为四大行宫之首。

自春秋以来,这里就是军事要地和交通要道。大唐初期,北部突厥经常从此处入侵关中腹地,进犯京师长安。为解除突厥的威胁,高祖李渊于武德七年令李世民在此选址修建前哨离宫,李世民仅耗时一月就建成了仁智宫。

进入景区,宛如步入仙境,只见群山环绕,峰峦翠绿,飞瀑长泻,给人一种清凉幽静的感觉。这里河谷狭长而平展,常年不息的玉华河自西向东穿谷而过,谷内年均气温8C左右。就因此地“夏有寒泉,地无大暑,高寒清,远胜骄山”而成为皇家的避暑胜地。

玉华宫的前身是仁智宫,这座大唐皇室的离宫共历时了近六十年的辉煌,它从兴建到衰亡,经历了仁智宫、玉华宫、玉华寺三个阶段。据记载,仁智宫建成后的那一年,李渊就四次来到仁智宫,这里也就成为了李渊避暑的离宫。

今天,在这松木葱绿的山谷中,当年的宫殿虽然己巍峨不再,甚至已荡然无存,但这里却沉埋了许多真实而重要的历史典故,从残存的那些为数不多的历史遗迹中,仍然可以追忆到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走进玉华宫文物史料馆,谁能想到这座远离都市喧嚣的皇家离宫,曾经演绎出许多感人肺腑或惊心动魄的宫庭秘事。这里发生过著名的“仁智宫事件”,记录了名相房玄龄病逝的场景,见证了唐太宗善长的“飞白”,更是留下了玄奘高僧译经的身影。

馆中保存着一幅仁智宫惊变图拓片。仁智宫建成后,高祖李渊率次子李世民和四子李元吉来此避暑,留在长安的太子李建成想趁机篡夺皇位,密令庆州督府杨文干起兵谋反。高祖得到密报后,招太子速来仁智,李建成见事已败露,只好到仁智宫谢罪求恕。

高祖将太子扣押军中,又令李世民发兵平叛,并许诺平叛之后立李世民为太子。可是事后,高祖没能兑现对李世民的许诺,仍将太子赦放,并令其居守长安。从此,李世民与高祖心结芥蒂,这也为三年后的玄武门之变埋下了祸根。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令工部尚书阎立德扩建仁智宫,并将仁智宫更名为玉华宫。,唐太宗是想把这里做为李渊颐养天年的场所,可是李渊却不领这份孝心。唐太宗只好在长安为其建造永安宫,也就是后来的大明宫。于是,玉华宫就成了唐太宗晚年处理朝政的地方。

房玄龄是辅佐唐太宗登基的功臣,他因造就了唐太宗名垂青史的贞观之治而被列为古代名相。唐太宗得知房玄龄身染重疾,便下诏让他来玉华宫养病,并特许“停卧治事”。无奈房玄龄已病入膏盲,病逝于玉华宫中。太宗赐其殊荣,让他陪葬于昭陵。

唐太宗酷爱书法,其书法中最善长的是“飞白”,飞白因书写时快书如飞,字体苍劲,笔中常见一丝白地而得名。每当廷宴之时,唐太宗常泼墨飞白,惹得满朝群臣争相哄抢。清代书法家张祥河浏览玉华宫后写下了“避暑唐宗真得低,年年飞白玉华宫”的诗句。

皇家的离宫尽管美景如画,但毕竟是皇家禁苑,普通百姓是难以涉足的。但只因一个人的到来,改变了玉华宫这所皇家的用途。也因这个人的到来,使深藏在这山谷之中的避暑胜地飘起了袅袅香烟,响起了朗朗的梵音,这人便是大唐高僧玄奘法师。

唐太宗曾数次颁诏让玄奘来玉华宫避暑休息,玄奘在玉华宫期间,上表唐太宗,请太宗为翻译好的《瑜伽师第论》作序,唐太宗欣然应允御制《大唐三藏圣教序》。当时随同在此避暑的太子李治,也为玄奘题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记》。后由书法家储遂良将“序”和“记”镶嵌在大雁塔南门两侧,成为唐代遗存的珍品名碑。

唐高宗李治继位后,这位十分崇信佛学的皇帝更是对玄奘器重有加,准许他带徒移居玉华宫肃成殿翻译佛经。永徽年间,唐高宗颁布诏书改玉华宫为玉华寺,并赐玄奘在此译经,从此这座大唐最豪华的皇家宫就成为了一座佛教寺院。

玄奘先后在弘福寺、慈恩寺、玉华寺等处翻译佛经,他一生译经156部,共计1335卷,其大部分经卷都是在玉华寺完成的。玉华玄奘纪念馆中,从梵文的经册到佛石印,从石刻铭文到三绝碑,众多的佛经遗存和史料,无不在诉说着玄奘法师的一生伟绩。

玄奘在玉华寺译经创宗弘法期间,玉华寺也成为了中外佛家信徒膜拜的圣地。史载,日本佛教法相宗的第一、二代传人曾在这里求学,日本佛教法相宗就诞生在玉华寺中,他们尊其祖为玄奘。同时,朝鲜佛教的代表人物也是玄奘的门人和学徒。

玄奘取经的道路实在漫长,我无法在一篇短文中道尽其中的艰险。玄奘译出的经卷也实在太浩瀚,包括那些经藏、律藏、论藏,其深玄奥秘的佛法是我所不能参透的。但他那种出生入死的精神,那种矢志不渝的信念,那种永往向前的力量,深深的影响着人们。

玄奘的弟子在《大唐西域记》的基础上,增添神话色彩撰写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此后,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广为流传,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有《唐三藏》、《蟠桃会》,元代有《唐三藏西天取经》、《二郎神锁齐大圣》,明代的吴承恩在此基础上写成了名著《西游记》。

莲花座上的玄奘手持经书,法像淡定从容,让人心生敬仰。玄奘历经十七载千辛万苦到印度求取佛经,这是怎样的一种信念在支撑着他,我似乎看到玄奘在旅途中的艰辛,原来《西游记》里的故事不全是杜撰,一路的降妖除魔就是玄奘艰辛旅途的再现。

纪念馆的院墙廊中,镶嵌的石刻介绍了玄奘一生的传奇,我在这看到了一位自幼聪慧过人心无旁骛的小沙弥是怎样历尽艰辛成为佛教宗师的。初唐时期,因为对佛经的不同理解,佛教内部产生许多分歧,于是玄奘下定决心要去西土寻找“真理”。

贞观三年,玄奘出发时,大唐与突厥正发生战争,朝廷禁止私自出关。玄奘“冒越宪章,私往天竺”,他从长安出发,经秦州,过兰州,过凉州,过甘州,过肃州,过瓜洲。在抵达玉门关时,捉拿玄奘的文书早已到达边关,玄奘趁着夜色的掩护成功偷渡出关。

在浩瀚的沙漠中,玄奘发下了不到天竺,绝不回头的誓言,他以人兽的骨骸为路标,在漫天扬卷的黄沙中行走着。在高昌,玄奘以绝食拒绝了国王的挽留,毅然向西。雪山大时,途中剃度的4个徒弟死了2个,随行使役冻毙者十之六七,他仍然心如铁石。

就这样历尽千难万劫,途经138个国家,来到印度。贞观十七年,玄奘经由新疆南路、于阗、楼兰回国,于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玄奘回国携带的物品中,除佛像及佛舍利150粒之外,共带回佛经原典657部。

拾阶而上,沿着窄窄山道,来到当年玉华宫肃成殿遗址。在环形的山崖前有一宽阔的草坪,草坪上依稀可见当年的廊坊殿宇遗迹,这里是玄奘在玉华寺的栖息地,当年玄奘就是在这里传道授经的。据推测,肃成殿当年应是一座窟檐建筑,其房殿与崖壁垂直。

肃成殿遗址的三面是十余米高的黛崖环拥峭立,由于风雨的冲刷,山崖的质地光滑风化,呈现出奇异的颜色。在山崖中或深或浅的石窟一字排列着,或高或低镶嵌在悬崖间,有的石窟竟然里面相通,可以穿行。

石窟内已无造像,但石壁上雕刻的图纹虽已风化,但仍依稀可见莲花、菊花、缠枝卷叶、执戟力士、骑士等图案。可以想象当年玄奘率领徒弟们在这里凿洞译经,晨钟暮鼓,是何等的鼎盛啊。据说,在石窟内还发现了玄奘亲书铭文的佛门圣物金刚佛座和佛足印石。

金刚佛座上刻有“大唐龙朔二年三藏法师玄奘敬造释迦佛像供养”铭文,佛座已作为国家文物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佛足印是释迦牟尼圆寂前留在石头上的足印,印迹里刻着佛教花纹图案,玄奘从印度拓印带回,并敬造礼拜供养,佛足印石存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走进石窟,可见窟内呈现出庄重的土黄色,石窟的上方便是黑灰色的岩石层,那神韵色彩如水墨画一般,任丹青高手也难以描摹。肃成殿所在的这片山谷真是一风水宝地,三面环山,苍松环绕,静谧异常,登高望远视野广阔。

遗址的右侧是空旷的山谷,笼罩在茂密的树木之中深不见底。山谷中有一状如倒葫芦的石台,石台四面临空无路可及。在石台之上耸立着玄奘的石像,慈眉善眼,手执经卷,盘膝打坐于莲台之上。

在石窟旁有一处水渠遗迹,据传玄奘在一次夜间跨渠到石窟礼佛时,不慎摔伤了胫骨,从此身体状况每日愈下。麟德元年正月初一,在译完了长达20万字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后,徒弟将《大德经》拿到了玄奘面前,玄奘译了四行后,他已感到了精疲力竭。

玄奘对众徒说道:自量气力不复办此,死期已至势非赊远,今欲往兰芝等谷礼拜辞俱胝佛像。”徒弟们陪他礼佛返回后,二月五日半夜时分于玉华殿圆寂。玄奘圆寂后,在玉华寺所译经卷全都运往长安大慈恩寺收藏,参加译经的僧侣也都撤回长安。

从此,玉华寺便失去了往日的繁荣景象。此后的一场大火,使昔日富丽堂皇的宫殿变成一片废墟,玉华寺的宫殿一椽无存。又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风雨后,除了遗留在山谷中的石窟、佛像、以及部分碑石尚存外,玉华宫的建筑在地面上已荡然无存。

当年摔伤玄奘胫骨的小渠宽不过尺余,玄奘西行跨过了多少江河沟壑,高山峡谷都没有阻挡他的步伐,最终却因一小渠而燃尽生命之烛,也许就是一种宿命吧。起身看着玄奘译经和圆寂之地,昔日的宫殿只留下些许的遗存,这些残缺的物件似乎在诉说那岁月的沧桑。

满山逶迤的黛绿覆盖在峰峦叠翠之间,一阵柔风挟着油松的清香扑鼻而来,顿然精神一震,惬意盎然。清凉透彻的风一定是山野的魂魄,游移着原始的神秘和灵性。缓淌的湖水仿佛在吟唱着玄奘译的经卷,那玉华宫坍塌的废墟演变成空旷山谷中凄美的传说。

小贴士:公交线路:西安汽车站----铜川北站----玉华宫

自驾线路:从西安出发上西铜高速,在铜黄高速金锁关(焦坪)出口下高速,沿305省道行驶20公里即到景区,从金锁关到景区沿途均有路标导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