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录片《玄奘之路》解说词

 福莲 2013-11-12

记录片《玄奘之路》解说词

 

目录

第一集乱世孤旅

第二集绝域求生

第三集生死兄弟

第四集亡命凌山

第五集穿越草原

第六集踏上圣土

第七集随风而逝

第八集西天取经

第九集享誉佛国

第十集归心似箭

第十一集呕心沥血

第十二集圆满

 

第一集:乱世孤旅

公元七世纪,一个大唐的僧人踏上了丝绸之路,他要前往遥远的西方,寻求佛法。大漠雪山,他命悬一线,城堡森林,他九死一生。怀着坚定的信念,他终于抵达了心中的圣地。十九年时间,一百一十个国家,五万里行程。在异国土地上,他被奉为先知,在佛陀的故乡,他成为智慧的化身。因为他的缘故,大唐的声誉远播万里,就连他脚上的麻鞋,也被信徒供为圣物。然而,他放弃了一切荣耀,依然返回故土。

他翻译的佛经,达到了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他离世的时候,大唐的皇帝悲痛不已,百万人哭送。

几百年之后,历史逐渐变成了传奇,传奇慢慢的变成了神话,一只神通广大的猴子,带着一头猪和一匹马,保护着斯文懦弱的师父去西天取经。经过几百年的艺术加工,这个叫孙悟空的徒弟成为故事的核心,而师父唐僧已经面目全非,在《西游记》成为文学经典的同时,人们渐渐淡忘了唐僧的本名——玄奘。真实的玄奘越走越远,只剩下一个轮廓模糊的背影。

《三藏法师传》由玄奘的弟子惠立和彦棕撰写,真实地讲述了玄奘的一生,在一千三百年之后,让我们根据这两本著作,穿越时间的迷雾,从神话回到真实,从唐僧回到玄奘。

公元六百二十七年的秋天,大唐的都城长安,一场罕见的霜灾突然降临,严寒冻死了关中地区所有的庄稼,大面积的饥荒就在眼前。刚刚立国九年的大唐措手不及,只能打开城门,放任灾民逃难,在扶老携幼的百姓中间,行走着一个僧人,这个僧人就是玄奘。那一年,他二十八岁。与寻找食物的难民的不同,玄奘离开长安不是逃荒,而是为了实现根植于心中多年的一个梦想,他的目的地在遥远的西方,兵荒马乱,盗匪横行,西去之路危险重重。玄奘明白,他很可能再也无法返回大唐。

公元六百年,隋帝国创建二十年,在都城长安于东的洛阳附近,一个婴儿悄然诞生了。

洛州是今天的洛阳,玄奘就出生在距离洛阳三十公里的陈家村。玄奘俗姓陈,《大唐三藏法师传》记载,陈氏家族曾经显赫一时,玄奘的高祖和曾祖作过北魏的太守,是名副其实封疆大吏,祖父因为品学兼优而出任国子博士,同样是朝廷的高级官员。父亲陈慧,仅管只是隋帝国的一个普通县令,但对儒家经典颇有研究,在这样的名门世家,幼年的玄奘,接受了良好的的儒学熏陶。然而,童年的快乐转瞬即逝。玄奘五岁的时候,母亲去逝,十岁的时候,辞官隐居的父亲有撒手人寰,显贵一时的陈家遭遇巨大的变故。

关于玄奘的传记都提及玄奘早熟,或许,童年的不幸使年幼的玄奘过早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父亲去世之后,无依无靠的玄奘跟随兄长来到洛阳的一座佛寺,从此踏入佛门。

佛教起源于印度,公元前六世纪,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创立了佛教,大约六百多年后,佛教开始向东传入中国。

公元六十七年,两位印度僧人用白马驮着佛经和佛像抵达中国,汉帝国修了一座专门的寺院,供印度高僧翻译佛经,为表彰白马驮经有功,寺院被命名为白马寺。白马寺就在洛阳,它是中国第一所官办寺院,被尊为佛教在中国的祖庭。自佛教东传以来,洛阳一直就是重要的佛教中心。年幼的玄奘因为家庭变故,不得不投靠佛门,但是,这个早熟的孩子发现,洛阳的寺院生活,非常适合自己的天性。公元六百一十二年,隋帝国选拔僧人,这是一次有皇帝亲自发动的宗教活动,考试很严格。只有那些禀赋超凡的人才能被录取,但是,十三岁的玄奘以非同一般的聪慧打动了主考官,最终被破格剃度。

当玄奘成为一名僧人的时候,佛教已传入中国近六百年,寺院林立,僧侣如织,少年玄奘在洛阳浓厚的佛学氛围中逐渐长大,由于良好的儒学根底,仅仅五、六年时间,他的才华就传遍了整个洛阳。他不仅对佛教经典有惊人的记忆力,而且见解独到。

公元六百一十八年,隋帝国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当战火燃烧到洛阳的时候,玄奘来到了都城长安,此时的长安刚刚更换了主人。隋帝国灭亡,大唐初建。战争还没有结束,长安的寺院破败不堪,痴迷于佛法的玄奘选择了南下,从此开始了长达七年的游学生涯。在七年的时间里,玄奘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他孜孜不倦地研究各种佛教典籍,访问了几乎所有的高僧大德,师徒彻底读懂佛法。如饥似渴的学习使玄奘声名鹊起,被誉为佛门的——千里之驹。然而,疑惑开始困惑玄奘。佛的本性是什么?凡人最终能否成佛?佛教典籍中没有确切的答案,也没有一个高僧的解释令玄奘信服,对于一个僧人而言,这是一种根源于灵魂深处的迷惘。玄奘明白,他将用一生的时间去解开心中的迷惘,去寻求生命的意义。

公元六百二十五年,玄奘结束了游学生涯。第二次来到大唐都城长安。此时,历尽磨难的长安秩序已经恢复,大唐帝国在李氏家族的统治下开始崛起,各种迹象都表明,一个伟大的时代即将开始。

《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年幼的时候,母亲曾做过一个奇怪的梦,梦中的玄奘身穿白衣,骑着一匹漂亮的白马向西而去,或许,这是冥冥之中的某种暗示……

一个偶然的机会,玄奘在长安碰到了一个来自异邦的高僧,这次遭遇将改变玄奘的一生。这个叫波颇的僧人来自印度,他正在长安讲经说法,心事重重的玄奘从波颇身上迅速体悟到印度佛学的智慧,感受到佛学发源地的魅力。

在玄奘的年代,来自印度的佛经并不齐全,再加上翻译的曲解,对佛法的误读司空见惯,佛教领域教派众多,相互争执不下,玄奘的内心充满了迷惑,佛法的真谛究竟在哪里。波颇告诉玄奘,印度有一个叫那烂陀的寺院,是研究佛法的最高学府,那烂陀有一个叫戒贤的高僧通宵一切佛法经论,是当世的佛学大师。

印度僧人的出现,像一盏黑夜中的明灯,照亮了玄奘迷惘的心灵,玄奘决定前往印度,在佛教的发源地寻求佛法的真谛。母亲的梦在冥冥中应验了,向西而行,去那个叫那烂陀的地方。玄奘召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僧人,联名上书朝廷,请求西行。然而,朝廷拒绝了他们的请求,禁止出境。当时,大唐立国不久,帝国的安全仍然没有彻底解决。

在北方边疆,游牧的突厥人重新崛起,铁骑经常南下,长安随时都有可能陷落。公元六百二十六年,就在玄奘请求西行的那一年,突厥可汗率领十万骑兵抵达长安郊区,帝国陷入恐慌当中,刚刚继位的唐太宗没有任何护卫,单骑会晤突厥可汗,冒着巨大的危险,大唐的皇帝终于劝退了突厥大军,长安暂时又恢复了安宁。但是,大唐和突厥人的较量才刚刚开始,唐太宗在等待决战的时机,为了准备与突厥人的战争,帝国实行禁边政策,严禁大唐的百姓外出,玄奘的西行计划就这样被官方否决,结伴同行的人都退缩了,但是玄奘没有放弃。他一边学习古印度文,一边等待着离开长安的机会。

第二年秋天,机会终于降临,为了应付霜灾造成的饥荒,官方允许长安的百姓外出,对于玄奘,这是离开长安最好的时机。公元六百二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统治大唐的第一年,二十八岁的玄奘离开了长安。

古代中国人去印度,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海路,一条陆路。海路在当时还不发达,大多数人只能走陆路。从长安出发,一路往西,经过西域和中亚才能抵达印度。

公元前二世纪,汉帝国的使节张骞,用了十三年的时间,第一次穿越这条横贯欧亚大陆的通道。由于丝绸是这条通道上最著名的商品,这条通道被后人誉为丝绸之路。

自张骞以来,丝绸之路一直就是东西方之间最重要的联系纽带。在张骞之后八百年,西行的玄奘踏上了丝绸之路,风餐露宿一个月之后,玄奘抵达河西走廊的门户凉州。张骞凿空西域以后,汉帝国在这里开始设置郡县。大唐建国之初,凉州处于突厥和吐蕃的夹击之下,这个边防大成的安全直接影响帝国的稳定。公元六百二十七年,大唐和突厥的战争一触即发,凉州城空气非常紧张,军队戒备森严,没有官方的命令,任何人不得向西而行,忐忑不安的玄奘走进来凉州城。但是,他不知道自己如何才能走出凉州。

凉州就是今天甘肃的武威市,自汉代以来,它一直是河西地区的文化中心和商业大都会。这里的佛教气氛非常浓厚,玄奘决定设立道场,一边讲经,一边等待机会。玄奘在长安时已经拥有很高的威望,前来听讲的人除了僧侣还有尾数众多的百姓。在丝绸之路上像玄奘这样的高僧,地位备受尊崇,大众视其为精神导师。每次散会之时信徒们都会布施大量的珍宝财物,玄奘留下其中的一部分作为旅费,其余的全部捐献给了凉州的寺院。

《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在凉州停留了一个多月,严峻的考验不期而至,讲经期间,密探向当局告发了玄奘西行的意图,凉州的最高长官勒令玄奘立刻返回长安。西行刚刚开始,似乎就面临着结束。然而执意西行的玄奘,感动了凉州的佛教领袖,在两个僧人的掩护下,玄奘悄悄地离开了凉州城。在一个实行军管的城市,这其实是一场非常冒险的行动。从此,玄奘只能隐姓埋名,昼伏夜行。沿着河西走廊,玄奘来到了赫赫有名的瓜州城,从瓜州往西,就是大唐的边境,边境之外,就是玄奘一无所知的西域,那是他日思夜想的地方。瓜州隶属凉州,是大唐西部边疆最后一个军事重镇。当年的瓜州城仍然屹立在大漠深处,它是中国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遗址。城池已经废弃了很久,但轮廓依然非常清晰。一条南北向的土墙将全城一分为二,东城据说是将领极其家属的住所,西城则为军营,驻扎着守边的普通士兵。残垣断壁,滚木礌石,一切都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金戈铁马的边塞岁月。

玄奘进入瓜州的时候,这个军事要塞充满了战争的紧张气氛,他再也不能堂而皇之地暴露在官方面前。玄奘找到一家客栈,悄无声息地之下,开始思考如何走出风声鹤唳的瓜州城。距离瓜州古城不远就是丝绸之路古道,自张骞凿空西域以来,中国人就开始不断地向西行走,古道一侧,古长城的遗址默默地暴露在冬天的阳光下。另一侧,则是唐代的烽火台静静地注视着远方。古道上车轮留下的痕迹仍然历历在目,那是沧桑之旅的很久见证。古代交通之困难,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行走在艰险的丝绸之路上,随时都有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自公元四世纪以来,这个僧人就开始结队前往印度,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宗教活动之一。在玄奘之前最著名的僧人是法显,他是史料记载的第一个到印度的探险者,绝大多数朝圣者。不是没有记载,就是死在了半路上,对于藏身在客栈的玄奘而言,境况似乎比先驱们更为艰难,作为一个违法西行的人,他首先得设法偷渡边境的关卡,这个关卡就是声名显赫的玉门关,它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唐代玉门关的确切位置至今仍然不清楚,但是有些学者相信,这座名为破城子的遗址就是大唐的玉门关。

史料记载,玉门关建在险峻偏远之地,一面是百草繁茂的沃土,一面是黄沙漫漫的大漠。在这座黄土废墟上耸立的高台,或是观察哨,或是防卫的城堡。全副武装的边关将士虎视眈眈,随时准备缉拿偷渡出关的人。玄奘为了探路,很可能远远地注视过玉门关,这座戒备森严的关口,即使插翅也难以飞跃。玄奘的心情是何等的绝望。

夕阳西下,偌大的瓜州城里,玄奘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孤独。正在这个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第二集《绝域求生》

627大唐瓜州城)公元六百二十七年的秋天即将过去,玄奘仍然滞留在大唐的边塞瓜州,当玄奘为如何出关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个叫李昌的地方官员找到玄奘,拿出一份通缉令,通缉令发自凉州,捉拿擅自西行的僧人玄奘。玄奘只能面对现实。运气又一次拯救了玄奘,李昌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撕毁了官牒,但玄奘必须尽快离开。夕阳西下,古老的瓜州城荒凉而又凝重,流沙已经淹没了往日的气息,但城内的街道轮廓依然依稀可辨,其中有一处房屋必定是玄奘当年的栖身之处。瓜州已经不能久留,玄奘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里偷越边境。《三藏法师传》记载,万般无奈之下,玄奘来到当地一处寺庙,祈求佛祖赐给他智慧:危难之际,请让弟子找到一个引我渡关的人。在瓜州城以东一公里左右,有一座大型的寺院遗址,这就是塔尔寺。时间过去了一千多年,当年的繁华早已随风而去,但巨大的佛塔依旧耸立在旷野之上。学者考证,塔尔寺应该就是玄奘当年礼拜佛祖的地方,转机就发生在这里。祈祷的玄奘发现,一个胡人一直在尾随自己,这是瓜州的一个商人,姓石名槃陀,希望我为他摩顶授戒。普通的佛教徒经过高僧授戒之后就成为居士,石槃陀相信,成为居士,意味着自己距离佛祖又近了一步。丝绸之路不仅输送财富,而且传播信仰。在丝绸之路上行走的主要是商人和僧侣,商人和僧侣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商人为僧侣提供金钱,僧侣则是商人的精神支柱。在凶险的丝绸之路上追求财富,生命朝不保夕,佛陀的保佑至关重要。授戒以之,胡人石槃陀就正式成为玄奘的徒弟,一筹莫展的玄奘急需一个可靠的向导,常年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石槃陀应该是最佳人选。 ——我想越过边境,不知有何方法? ——师父放心,我有办法送您出境!令玄奘没有想到的是,石槃陀主动提出帮助他偷渡出境。

(东千佛洞遗址甘肃瓜州市)在距瓜州古城不远的一处河谷,分布着密密麻麻的石窟,这就是与敦煌莫高窟齐名的东千佛洞,这些栩栩如生的壁画,绘制于西夏王朝时期,距今大约八百多年。在这里,专家发现了最早的唐僧取经图。明月高照,彩云环绕,观音端坐金刚宝座,旅行者模样的唐僧正在虔诚地膜拜,身后的徒弟手遮额头,形貌酷似一只猴子。在这幅壁画之后又三百年,神话经典《西游记》才诞生,这幅唐僧取经图使一些学者相信,石槃陀就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或许胡人浓密的毛发启发了艺术家的想像力,经过八百年的不断创造,石槃陀最后变成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根据史料记载,石槃陀确实是玄奘招收的第一个徒弟,他是身陷瓜州的玄奘最后的救命稻草。玄奘决定,跟着石槃陀偷渡大唐边境。第二天,玄奘牵着新买的一匹马悄悄来到瓜州郊外,石槃陀如约而至,同行的还有一位年老的胡人,牵着一匹瘦小的枣红马。年老的胡人告诉玄奘,瓜州以西尽是戈壁和沙漠,商人们成群结队也经常迷失道路,很容易丢失性命。老者劝我不要西行,但我决心已定,即使死在中途也不后悔。但是玄奘仍然听众了老者的建议,与他交换了马匹。据说,老者的枣红马在紧要的关头可以辨识方向。在《西游记》中,玄奘的坐骑是一匹俊秀飘逸的白马,但在真实的历史当中,这匹貌不惊人的枣红马对于西行的玄奘意义非同一般。与老者换马之后,玄奘和石槃陀走上了偷渡之路。他们首先得通过戒备森严的玉门关,经过一片荒无人烟的戈壁之后,必须在烽火台下取水。玉门关外矗立着五座烽火台,从五烽往西经过八百里沙海之后才能到达西域的第一个小国——伊吾。在干热严酷的大漠上,水异常稀少,从瓜州到伊吾,可靠的水源只有两处— —葫芦河和烽火台。玉门关就建在葫芦河上,石槃陀带着玄奘绕开玉门关,渡过了葫芦河。夜幕笼罩了无边无际的大漠,师父和徒弟各自进入了梦乡。半梦半醒当中,玄奘突然发现危险正在逼近自己。大唐的法律非常严厉:偷越国境者处死。为了越过大漠,就必须到烽火台下取水,如果被守卫发现,就只有死路一条。偷渡刚刚开始,石槃陀就动摇了。石槃陀想杀我灭口,他担心万一我被抓获会牵连于他。在玄奘赌咒发誓绝不出卖之后,石槃陀才离开。太阳即将升起,玄奘孤身一人走向大漠,走向无法预知的未来。玄奘要继续西行,只能穿越边境上的五座烽火台。五烽之间是一望无垠的荒漠。在《西游记》中,威胁唐僧的是各种妖魔鬼怪,在真实的历史当中,玄奘所要面临的主要是严酷的自然环境。寂静的大漠曾经吞噬掉无数行人的生命,通过辨认前人留下的痕迹,玄奘提醒自己不要迷失方向。然而,着急赶路的玄奘很快就陷入了幻境。《三藏法师传》记载,他看到大队的士兵若隐若现,旌旗在迎风飘扬,在荒无人烟的大漠,这或许是海市蜃楼,也可能由于过度饥渴而导致的幻觉。经过八十多里的跋涉,玄奘终于看到了第一座烽火台。为了不被发现,他要等到夜晚才能取水。穿越大漠的人最需要的就是水,散布在边塞的烽火台就建在水源边上。这座遗留到今天的烽火台遗址叫白墩子,据专家考证,它就是大唐瓜州的五烽之一,很可能就是其中的第一座烽火台,玄奘当年正是在这里取水。站在当年的烽火台上,四野尽是戈壁荒漠,烽火台下,这小小的湖泊却生机盎然,这里是沙漠之魂,旅行者的天堂。偷水的玄奘被守军发现,石槃陀的顾虑应验了。烽火台的指挥官名叫王祥,意想不到的是,大唐的边关将领竟然也是一个信佛的人。《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身躯伟岸,仪表堂堂,一个信佛的人在偏远蛮荒之地遭遇这样的高僧,恭敬有加的态度可想而知。一千多年前,佛教的影响力与今天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对于这些远离家园的守边将士而言,佛教提供的心灵慰藉至关重要。在大唐边境的第一座烽火台,守军为玄奘准备了足够的干粮和饮水。第二天,玄奘与烽火台的将士洒泪而别,这位烽火台的指挥官不仅为玄奘指明了越境的通道,而且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信息。王祥建议我直接前往第四座烽火台,那里的指挥官是他的宗亲,也是一个信佛的人。在第四座烽火台补充饮水之后,玄奘绕过第五烽,从此走进了八百里大漠。在瓜州和西域小国伊吾之间,有一片广袤的大漠,唐代以前,在丝绸之路上冒险的人叫它沙河,中国古代典籍中称之为莫贺延碛。莫贺延碛在今天的甘肃瓜州和新疆哈密之间,方圆大约三百多公里,这是古代丝绸之路一条主要的通道,以凶险而闻名,玄奘必须独自越过这片死亡地地。莫贺延碛长八百余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空旷的大漠只有影子相随。进入沙河不久,玄奘又一次出现了幻觉。妖魔鬼怪绕人前后,奇形怪状,久久不愿离去,心中只有默念观音菩萨及《般若心经》。《般若心经》是一部重要的佛经,玄奘常常用念经的方式消除恐惧。进入莫贺延碛之后,玄奘彻底摆脱了官方的追捕,但是险恶的环境却更为可怕。行走了一百多里后,玄奘发现自己迷路了,大漠当中没有任何参照物,一场不期而遇的狂风很容易使人迷失方向。就在这个时候,玄奘又犯下了致命的错误。《三藏法师传》记载,迷路之后的玄奘非常急躁,慌乱之下打翻了皮囊。西行刚刚开始,救命之水就荡然无存。死一般沉寂的莫贺延碛,又绝无水草,玄奘万念俱灰,他已经不可能走出八百里沙海,绝望中的玄奘走上了回头路。在玄奘一生当中,这或许是他最为煎熬的一段时光。我曾经许下誓言,若不抵达印度绝不东归一步,怎么就这样返回呢?对于一个虔诚的僧人而言,誓言不可轻易违背,宁可西行而死,绝不东归而生。走出了十多里之后,玄奘停下了东归的脚步,他决定继续西行。此刻的玄奘已经置生死于度外,把自己的生命完全托付给大漠了。在人类探险史上,很多探险家都曾经面临类似的境遇,像玄奘这样已经看见了招手的死神,但仍然前行的却非常罕见,玄奘拥有一种远远超过常人的执著精神,这种精神一方面来自他对佛法坚定的信念,一方面深深根植于他的天性。执著,使身陷大漠的玄奘做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决定,也将玄奘推向了死亡的边缘。在没有饮水的情况下,玄奘很快就进入了半昏迷状态。《在藏法师传》描绘了玄奘在莫贺延碛的遭遇:夜晚,妖魔鬼怪举火点灯,像清晨的星空一样灿烂。玄奘遇到的很可能是磷火,这是大漠中人或动物的尸骨在腐烂时自动燃烧造成的。根据史料记载推断,玄奘至少四天五夜滴水未进。白天,狂风卷着黄沙像下雨一样漫天飞舞,令人无法喘息。为了躲避炽热的太阳,玄奘依靠在阴影当中打从维持体力,大漠中的玄奘正在挑战生命的极限。强烈的求生欲望在支持着玄奘前行,虽然如此,但心已无所畏惧,只是没有一滴水,前行一步都非常艰难。人的生命毕竟是有极限的,体力不支的玄奘终于陷入到完全的昏迷当中。在漫漫黄沙中,生命正在渐渐地远去。又一个夜晚降临了,闷热的沙漠突然吹来阵阵凉风,昏睡中的玄奘渐渐苏醒过来,在距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他又站了起来。夜半忽有凉风吹来,如冷水沐浴,眼睛又能睁开。繁星漫天,夜晚的沙漠亮如白昼,孤独的身影在用最后的力气向西挺进。奇迹就在这个时候降临了。精疲力竭的枣红马突然发现了水源,在一片草地的背后,竟然浮现出一个池塘,池水甘甜,清澈如镜。这匹识途的老马最终拯救了玄奘的生命。在这片沙漠中的天堂,玄奘休息了整整两天的时间,他需要恢复几乎衰竭的体力。在莫贺延碛,玄奘第一次遭遇生与死的考验,即使在今天,我们也很难完全清楚,一个四天五夜滴水未进的人究竟是怎样走出这片死亡之地的。(星星峡新疆哈密市)这个叫星星峡的关口,是河西走廊通往新疆的门户,过了星星峡就是当年的西域。两天以后,玄奘穿过今天的星星峡,抵达了西域的第一个小国——伊吾。在西域的第一座佛寺,玄奘第一眼看到的竟然是一个汉人。《三藏法师传》记载,老僧衣服都没有穿戴整齐就赤脚跑了出来。 ——没想到今天还能见到故乡的人!在史料记载当中,这是玄奘第一次感情外露。一个刚刚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人,对生命的感激无以言表。这是一个叫庙儿沟的地方,位于今天新疆哈密市的郊区,这处轮廓已经模糊的废墟是一处货款遗址,根据玄奘的西行路线推断,这里很可能就是他走出大漠之后看到的那座佛寺。在西域的这座佛寺,玄奘受到了僧侣最热情的接待。一连几天休整之后,玄奘开始策划继续西行。从伊吾开始,丝绸之路开始分道,北道主要是草原,而中道和南道都要经过大沙漠,刚刚从沙漠中九死一生的玄奘,打算沿北道西行。然而高昌的国书打乱了玄奘的计划。高昌在伊吾以西,是西域的第一大国,高昌王命令伊吾人必须将大唐僧人送达高昌。高昌王威震西域,我无法拒绝,沿草原西行的计划只能放弃了。高昌王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等待玄奘的命运又是什么呢?(第二集完)

 

未完,待续。

 

浓重雾气中,“玄奘之路”考察队先遣组驾驶越野车出发。

 

外形硬朗的陆风越野车队穿越华北平原,过黄河,车身一色鲜艳的中国红,格外耀眼。

 

晚9点,车队抵达六朝古都洛阳。

 

参加“玄奘之路”的部分队员也乘飞机、火车陆续抵达。

 

玄奘的足迹

 

10月13日,晴。

 

洛阳凤凰谷陈河村,玄奘法师的故里。

 

玄奘俗姓陈,出身名门望族,祖籍颍川,就是今天的河南许昌。颍川陈家是汉末太丘令陈仲弓之后,玄奘的高祖是北魏清河太守陈湛。曾祖陈钦,也叫陈山,是北魏的上党太守、征东将军,封南阳郡开国公。祖父陈康因为学业优秀出仕北齐,官至国子博士、国子司业和礼部侍郎。玄奘的父亲叫陈慧,曾经被举孝廉,当过江陵陈留的县令。

 

就在玄奘的祖父陈康这一代,陈家从许昌迁徙到偃师缑氏县,也就是现在缑氏镇凤凰河谷谷东陈河村。公元600年,玄奘就出生在这里。这一年是猴年,有趣的是,在后世的小说中,玄奘在取经路上与一只神通广大的猴子结下生死与共的师徒之缘。

 

村中一口古井,水质清澈透碧。

 

解说员介绍:古井开凿于北齐年间,经数十代陈氏后人传承,至今甘甜宜人。玄奘自幼饮此井水长大,故此井被誉为“惠泉”。

 

玄奘幼年不幸,5岁丧母,10岁丧父。陈氏家族信仰佛教,这对年幼时候的他影响很大。13岁那年,他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出家后六年间,一直未离开过洛阳,在“父母之邑”生活、学习了十九年。

 

队员们扫祭玄奘故居,转载自百分网http://www.oh100.com,请保留此标记立“玄奘故里”纪念碑,表达对先贤的景仰。碑上更有冯其庸老先生书法:“玄奘之路”。冯老先生是著名红学家,近年来把主要精力放在中国西部历史文化的研究上,特别是玄奘取经之路的考证。正是老学者引发了曲向东等几位年轻电视工作者的灵感和创作冲动,“玄奘之路”活动才应运而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用在老先生身上再恰当不过了。9月份,83岁高龄的他还随“玄奘之路”摄制组赶赴新疆,穿戈壁翻天山,在中巴交界附近、海拔4700米的明铁盖达坂立碑:“玄奘取经东归古道”。

 

下午,洛阳东郊白马寺。在这里举行了“玄奘之路”考察队领受《四十二章经》和《道德经》仪式。这两部经书将被护送至印度,在印度玄奘纪念堂落成仪式上作为国礼赠送印方。

 

《四十二章经》是历史上首部从印度翻译和传播到中国的佛经。《道德经》是首部被翻译到印度的中国文化经典,这个翻译工作,就是玄奘在印度期间完成的。

 

《周书异记》记载: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派遣蔡揞等十八人,到天竺(印度)求佛法,历经三年时间,终于在请得佛经和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位梵僧回洛阳,由汉明帝恭敬地请入鸿胪寺以示尊重。历史学家一般认为,这一年——公元67年,佛教正式传入中国。

 

“寺”这个名称原来用于皇朝中央衙门,鸿胪寺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两位梵僧便在鸿胪寺开始翻译佛经,第一个翻译的就是《四十二章经》。明帝下令在洛阳新建白马寺,“白马”命名是因为从印度驮来经典的是白马,而鸿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