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 · 西游——玄奘出关记》

 赵苏寒 2023-06-05 发布于江苏
167‍‍‍

文/趙小花


  公元627年,靠政变上台的李世民还在想法设法巩固权力的时候,26岁的僧人玄奘从长安出发,开始了他的传奇之路。

  玄奘最初的行程就像是「背包客」,他跟秦州的僧人孝达一同往西走,到达秦州之后,又和另一批人结伴前往兰州。到了兰州,他又碰上了从凉州往内陆送马的人,这些人正在返回凉州的路上,于是玄奘又和他们一起搭伴到了凉州。在这个路程上,玄奘和各色人等同行,一直往西挪动着。

  到了凉州之后,情况出了变化。唐朝的政策开始困扰这位僧人,原来,自从北魏以来建立的身份系统开始起作用了。北魏政府为了开发北方荒芜的土地,把人民固定在土地上,想出了「户籍制度」这种做法,限制人们随意离开自己的家乡。隋朝建立之后,隋文帝又将全国的国土整合起来,进行了更严格的土地和户籍勘察。继承隋朝的唐朝,虽然在户籍制度上有所松动,但是那是对于内陆安稳的地区,相对于边疆地带,自从北魏建立以来的户籍管制依然在严格的执行着,而凉州就是唐朝的边疆重镇。

  此时,对于年轻的玄奘来说,出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官方的文书才能出境。凉州都督李大亮严格执行着这个政策,由于玄奘没有官方许可,李大亮不仅不放行,还要将玄奘赶回京城。

  紧急关头,玄奘在僧人的内部找到了帮手。凉州僧人惠威对玄奘照顾有加,为了避免玄奘被抓回去,他派遣了两个弟子,偷偷将玄奘送到了瓜州。

  瓜州刺史独孤达对玄奘最初也很友好,但是没过多久,凉州送来了通缉僧人玄奘的文书,于是玄奘处境又危险了。

  好在,瓜州方面首先收到通缉文书的是一位叫做李昌的州吏。李昌暗自将文书扣下,没有交给刺史,而是偷偷给玄奘展示,劝他在事情没有公开之前早点离开。

  此时,从凉州跟随玄奘到瓜州的两个弟子也已经去了敦煌。缺少了同伴,玄奘就要独自一人穿越瓜州西北的大沙漠。

  一般来说,前往天竺有两条道路:在汉代之前,去西域必须经过楼兰,也就是从瓜州往南绕一个大弯,进入新疆,这是古道。其次,就是东汉之后,从敦煌直接穿越沙漠,经过哈密盆地到达吐鲁番盆地的高昌。到了唐代,后面的一条路已经代替了楼兰古道,成了进出西域的主道,这条主道的起点就是瓜州,也就是现在的酒泉市。但是这条路很容易被封锁,因为这一路要经过巨大的戈壁,只有几个取水点,而这几个取水点都已经被官方控制,设上了岗哨。

  从瓜州北行50里到达一条叫做葫芦河的小河,在葫芦河上就是西北著名关口—玉门关。出了玉门关,西北方向就是巨大的戈壁沙漠,在戈壁中有五个烽火台,各自相距百里,每个烽火台都有泉水。所以,只有经过五个烽火台才能穿越这一片戈壁大沙漠,如果没有人领路,几乎是死路一条。

  在瓜州做准备的时,玄奘遇到了一个叫做石磐陀的胡人,得到了一匹经验丰富、数十次穿越沙漠的老瘦马(白龙马的原型)。石磐陀原本是玄奘找来前往西域的伙伴,但刚过了葫芦河,他就是感到此行太危险,不肯前行。玄奘只好放他回去,自己一个人孤独的上路,踏上了独自穿越沙漠的行程。

  通过这片沙漠的唯一办法就是经过五个烽火台,但这些烽火台都建在泉眼附近,在取水的时候,又不能被守卫发现,否则没有任何通关文书,他还是会被抓起来送回内陆。

  玄奘并不是一个善于偷偷摸摸做事的人,他在第一个烽火台趁夜取水的时候就被守军发现了。他被带到校尉王祥面前,不料王祥却对他非常友好,试图帮助他出境。在王祥的帮助下,玄奘走了一条近路,不用经过第二、第三烽火台,直接可以到达第四个烽火台,第四个烽火台是王祥的老熟人把守,在那里玄奘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帮助。

  到了第四个烽火台的时候,校尉又给他指了一条小路,沿着这条路前行百余里经过一个叫做野马泉的地方,这里可以取水,并且也不用再经过第五个烽火台,一旦过了最后一个烽火台,玄奘就出了大唐的地界,再也不用担心出关文书的问题了。

  一切看上去非常妥当,但是意外却发生了:在抄小路的时候,玄奘并没有发现野马泉,又不小心打翻了储存的水,陷入了绝境。玄奘可以选择折回第四个烽火台寻求帮助,但是由于缺水,他也很难回去了,接下来,只能拼运气,硬着头皮前行。

  玄奘在大漠中,五天四夜没有进一滴水,到了第五夜,他在老马的带领下,终于到了一处野水泉,才得以活命。

 在野水泉休息了一天,又灌满了储水袋前行了两天,玄奘才走出了这片戈壁大沙漠。这段路是玄奘西行中最危险的一段,在他日后的回忆中也着重提及。自此之后,玄奘就出了大唐的国境,到达了西域。

  人们对于玄奘真正感兴趣的不是他带来的天竺佛法,反而是他传奇经历的本身,但又觉着不够传奇,于是发挥了足够的想象力进行二次创作,《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就这样诞生了,这就是《西游记》的先行版。

  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最引人注意的其中也有一个类似孙悟空的角色——花果山的猴行者。印度神话《罗摩衍那》中,有一个神通广大的神猴哈奴曼,曾帮助印度教大神罗摩找回他的妻子,学术界普遍认为神猴哈奴曼可能就是《西游记》孙悟空的原型。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一开始,三藏法师就带着五个徒弟前往西天取经,开场不久,猴行者也出现了,不过书中他不是猴子的形象,而是一个白衣秀才。猴行者主动投奔三藏法师,他对法师的前世今生了如指掌,表示法师已经连续两世前往印度取经,但都因为缘分不够在中途遇难了,现在是第三世了。

  此外,跟随三藏法师取经的并没有猪八戒和沙和尚,而是另外五个徒弟。

  他们必须经过36个国家(可以看作是汉代以来'西域三十六国’的说法延续),虽然在唐朝的时候西域的国家数量远远不止36个了。

  他们经过了很恐怖的香山寺,又过了蛇子国。然后到了处处都是古树怪石的树人国。在树人国,法师的一个徒弟前去买菜,很久没回来。原来这个徒弟已经被一个人变成了驴。猴行者出动,找到了他们,把这个人的儿媳妇变成了一株草,这才逼迫那人将徒弟变了回来。

  之后经过了火类坳,这一情节可能来自于新疆的一种特殊地质现象——地火。新疆很多地方地下煤层自燃,形成了十几年都不灭的地火。在火类坳之间,还有大蛇岭,里面有一具40里长的枯骨。

  接下来碰到的是白虎精,这可能就是《西游记》白骨精的原型,白虎精变成女人想要靠近三藏法师,却被猴行者看破,将白虎精降伏。

  然后他们在一个深沙神的帮助下度过了一条河,这个深沙神就是吃掉三藏法师的那个妖怪,他还有可能是后来《西游记》沙和尚的原型。

  他们接着路过了鬼子母国,这里满街都是鬼孩子。又路过女人国,这个国家的女王想留下法师,在得知法师不想留下之后并没有为难他,送给他夜明珠和一匹白马后就和他告别了。

  在经过王母池的时候,猴行者说自己曾在这里偷吃了十个蟠桃,被王母用铁杖痛打了三千八百下,发配花果山已经两万七千年了。不过这次他又偷吃了一颗七千年的枣......(当真是记吃不记打)

  接下来到了沉香国、波罗国、优钵罗国。优钵罗国没有黑夜,永远春天,人可以活一千两百岁。

  过了优钵罗国,就已经接近了天竺了。但是当三藏法师到了请求和尚们施舍给他大乘经文的时,和尚们却说他们不知道什么佛法,他们的佛性是天生具有的,却并不知道法是什么。

  三藏法师在猴行者的启发下,只好采取另外的做法——祈祷。他们师徒七人焚香祈祷,精诚所至,加上他们代表整个东土的皇帝和人民,于是感动了上天。突然间,天昏地暗,电闪雷鸣,等天色再次放亮的时候,法师所需要的经文已经出现在他的身边了——这就是取经的过程。

  最终,书中还留了一个尾巴:唐三藏通过祈祷的方式得到了大部分经文,不过经文中还缺了一种《心经》,在回程的时候到了盘律香国,有神人将这部最重要的经文给了他,于是大乘佛经才算圆满,这部心经的地位也大幅度提升,而这本心经就是中国民间第一经——《金刚经》。

獨立、自由、不妥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