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今印刷趣谈之四十四:恩师溥庆, 照排样机自研自制 ;​ 牛氏步峰 ,研制印机木质轻便

 国学守望者 2021-01-27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作者:张树栋 张耀崑   题字:王树明 

  编辑:赵志忠

古今印刷趣谈之四十四

恩师溥庆  照排样机自研自制

牛氏步峰  研制印机木质轻便

     编者按:一部《古今印刷趣谈》,让我走进八十五岁高龄的淮镇籍老乡,张树栋先生的印刷史学和他的精神世界中。翻书灯下,受益匪浅!张树栋先生现居北京,其原籍是河北省献县淮镇东刘庄村,他是中国印刷史学的著名学者,其著作等身。作为乡贤张树栋先生虽身居京华,心系家乡,在疫情防控期间为家乡捐款,助力家乡的疫情防控工作。此书为张老先生的封笔之作,征得老先生同意,“诗眼看世界”从今天开始将全文刊发《古今印刷趣谈》。张老先生以中国的印刷发展史为线,将中华传统文化从远古至今贯穿起来,其中有历史事件、人物传说、趣事等。阅读《古今印刷趣谈》一书,我们从书中或许能得到启示,我们淮镇是全国重点镇、河北省重点小城镇,又是千年文化古镇。梳理淮镇文脉,整理淮镇文化,创建文化淮镇,构建中国·淮镇。我们需要精神动力,寻找文化之源,那就请大家继续关注“诗眼看世界”,在淮镇籍学者张树栋的《古今印刷趣谈》一书寻找答案吧,让我们为构建中国·淮镇而共同助力!

张树栋 :1936年生于河北献县淮镇东刘庄村,大专学历,副编审职称。从业印刷、出版与印刷史研究63年余。著有《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钞通史》等图书20余种,在人民日报、新闻出版报、中国印刷、台湾印刷人、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近作《中华印刷典故》荣获2015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现任中国印刷博物馆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协印刷史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书局《中国出版史研究》编委会编委。

张耀崑 :1962年生于北京市,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获文学士、经济学硕士学位,主任编辑职称。从业金融与财经专业编辑工作34年余,参与《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刷史简编》《中国印刷之最》《古今印刷趣谈》等多种印刷史著作的编纂,在《金融时报》《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现任中国金融时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恩师溥庆  照排样机自研自制

牛氏步峰  研制印机木质轻便

1. 恩师溥庆  照排样机自研自制
照相排字机是应用照相术进行排版的机械设备,最早出现在欧洲。二十世纪初在英国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开来。中国、日本等使用汉字的东方国家,因汉字字数多,字形复杂而起步较晚。

中国研制的第一台照相排字机成型于1935年。是由当时制版印刷专家柳溥庆、陈宏阁二人研制的。对此1935年9月29日的上海《申报》作了如下报道:
     近国人美术照相制版印刷专家柳溥庆君,费数年馀之心血,应用照相原理设计制造排字机,其结构极为精巧,所占地位,仅一小间,即能排制各种大小字号之文字,且备有隶体字及其它美术体之字模,可以排印各种书报杂志,闻该机现已制成,正向实业部请求专利……

    1936年第一期《中国印刷》也有相似报道。这台照相排字机研制成功于1935年,从“费数年心血”才研制成功一语判断,开始研制的时间当在三十年代初,与日本开始研制的1929年相差无几。这在当时中国的社会条件下,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柳溥庆、陈宏阁二人研制的照相排字机是什么样子,现已无从查考。从保存下来的设计图纸(图44-3)看,与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产的手动照相排字机相比,原理相同,结构相近,可称之为手动式照相排字机的早期、雏形品。遗憾的是这项发明创造在当时未能推广使用。其原因,柳溥庆在1948年香港《厂商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因八·一三战火影响,迄未继续”。致使中国对这一新的技术设备的研制推迟了20多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随着上海劳动仪表厂的HUZ型手动式照排机的研制成功,才得以推广使用。

2、牛氏步峰  研制印机木质轻便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建立了大小不一、数量众多的抗日根据地,在这些根据地又建立了许多规模不大的印刷厂,其中,称作晋察冀边区的晋察冀根据地,位于同蒲路以东,津浦路以西,石太、石德路以北,张家口、承德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北岳、冀中、冀热辽三区,下辖一百零八个县。
在晋察冀根据地,主要有晋察冀日报印刷厂、冀中新华印刷厂、冀中导报社印刷厂等。晋察冀日报印刷厂是其中规模较大的印刷厂。
晋察冀日报印刷厂创办于1937年12月11日。创办初期的晋察冀日报称作《抗敌报》,地址在河北省阜平县城,为四开毛边纸单面石印,三日刊。1938年3~5月间,从冀中的任丘和定县运来八开铅印机及二、四号铅字等器材,遂于8月16日第63期起改成铅印四开、四版、隔日刊。到1940年11月7日,北方分局决定将《抗敌报》从第457期起改称《晋察冀日报》,并于此时由隔日刊改成日刊,印数已达两万一千份,分发到北岳、冀中、冀热察、晋东南、延安和大后方等地区。到1942年,报社人员已增至五百三十人,印刷设备等条件也得到改善,拥有五台铅印机和浇版机、打版机等。为提高印报速度,于1940年秋天采用柴油机为动力,代替人工摇轮,使印报速度由每小时八百张增至一千四百张。

晋察冀日报社印刷厂在极其残酷的战争环境下长期坚持生产、出报,是在阜平、平山、五台山等多地转移,边迁移、边出报的情况下实现的,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为了方便迁移,减轻印刷机器设备的重量,在1940年10月准备反“扫荡”的领导干部会议上,社长邓拓提出了印刷设备轻装化、改造轻便铅印机问题,并成立了改制印刷机小组和改造铅字架小组。这两个小组,于1940年日寇大规模扫荡前,完成了排字架的改造;1941至1943年间,连续三次改制了轻便铅印机。大大地方便了印刷厂的转战迁移,为支持抗日战争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为了应付敌人扫荡可能出现的最艰苦的局面,根据邓拓提议,将报社印刷厂一分为三:一厂留在滚龙沟,二厂设在阜平北瓜台,三厂设在阜平的山峪。这样在阜平南、北、西都有印刷厂,报社随军走到哪里,图44-4  1938年9月26日出版的《抗敌报》 哪里都可印刷,保证了报纸的及时出版。
关于研制轻便铅印机的情况,参加研制工作的牛步峰先生于1985年撰文《轻便印刷机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回忆说: 
如果敌人派来优势兵力进行全面“扫荡”,万无一失的办法就是轻装再轻装。我原是一个石印工人,首先考虑到能否用石印机改造成铅印机的问题,从体积上比圆盘机不大,其重量也比圆盘机不重,如果试制成功,唯一优点是它篇幅大,可印八开报。这个想法一提出,立刻得到邓拓社长大力支持,要求火速试制。根据铅印机的原理,找到一些废零件,把石印石头变成铅字盘,把石印上盖去掉,换上大轴穿上枣木滚,用轧花机的大轮做为动力,于1941年11月20日,石印改造印刷机试制成功了。第一次改造每小时可印二三百张,第二次改造,每小时可印七百张。当时由于铅印机不够用,平时也把这一改造机编入机群正式印书。
1941年秋季反“扫荡”中,报社机关没有从滚龙沟突围到阜平,就地与敌周旋游击办报,所以仍然使用大机器印报,1943年,报社搬回阜平,印报厂在马兰村,编辑部住栗树庄。邓拓社长预料今后战争环境将更加残酷,提出:“万一敌人把路给封死了,牲口用不上时,能否人背肩扛铅印机呢?”我们机务小组除保证完成正常维修机器任务外,又把制造一台更轻便的印刷机当作中心任务。我和孟广印、李宝、李树棠、郭学良、李正朝几个人,虽然文化都不高,但大家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终于想出了办法:“要使机器更轻便,只有在木头上打主意。” 真是一个诸葛亮不如三个臭皮匠。主意已定,大家就亲如手足、同心同德、废寝忘食地干起来。那是在只有几件简单工具如锉刀、锯条、手摇钻的条件下,成形锉刀还是我们自己造的,没有要求外援,硬是根据铅印机的原理,自造出木头零件,经过月馀奋战,终于自力更生制造成功一台木质轻便印刷机。它体积小,只有小手提箱那样大;重量才三十公斤(图44-5、6),拆卸装配都很方便,可以拆为七个大部件,最大的也不过五公斤。一旦敌情紧张,或者走悬崖绝壁的羊肠小道,每人背上一件就可爬山越岭。每转移一个地方,只借用老乡一个饭桌。几分钟时间即可开印。
牛步峰和他研制的木质轻便印刷机,在对敌斗争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加关注,国学守望者问候!

 投稿微信:18232790185国学守望者 (手机同号)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