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葩说》:一周没陪够孩子12小时就取消爸爸称号,你支持吗?

 青榄家长地带 2021-01-27

新一季《奇葩说》开播了,第三期的辩题是:

如果一周没陪够孩子 12 个小时,就取消爸爸称号,你支持吗?

此辩题一出立即引发全网热议,因为陪孩子的父亲的确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正是因为父亲常常不陪伴孩子,所以这次辩论,79%的人选择了支持取消爸爸称号。

但是当节目组去采访孩子的看法时,结果却出乎意料,三位孩子的回答都是:不支持,不愿意。

理由是:

因为他是我的爸爸呀。

爸爸是我最好的爸爸。

爸爸工作整天很辛苦,太不容易了。

听到这些答案,一旁的爸爸开始抹眼泪。

孩子对父母天生忠诚,总有着满心的喜欢,甚至特别能体贴父母,让人不由得心疼。

但更扎心的是,有网友评论:

这些爸爸估计难过一下,然后就忘记了吧。

多少父亲就是这样被懂事的孩子宠坏的,殊不知那些缺失父亲陪伴的孩子,长大后经历了什么。

高晓松:
20年来,我一直在和父亲较劲

在《奇葩说》中,高晓松一直表现得非常理性,但这期他却因辩手颜如晶那句“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观众,孩子是父母后半生唯一的观众”,湿了眼眶。

因为高晓松就是那个前半生没有被父亲看到的孩子。

在去年的《奇葩大会》上,高晓松首次提到自己的父亲,他说自己从小就一个人长大,父母生活在国外。

而且,高晓松还反复强调(说了三遍),自己小的时候跟父亲很冷淡,从来没问过父亲任何问题。

高晓松以前不觉得父亲忙于学术研究,不陪伴他有什么问题。但是后来他才发现自己根本没理解父亲,甚至一直在怨恨父亲。

导致他从二十多岁开始变得叛逆,喜欢和别人较劲,别人说什么他都觉得不对,听不进去。因此还做了些错事。直到四十多岁才走出来。

和高晓松有一样经历的还有张默。

张默的父亲是知名演员张国立,但是张默从不跟人提他的父亲是张国立。

要是填表格碰到“父亲职位”一栏,他不是填“工人”就是填“修鞋的”,或者干脆填“下岗”……

张默说他怨恨父亲,因为从他出生后,父亲就一直在外拍戏。儿时他长得比较瘦小,经常受到同学们的欺负。又因为没有父亲的撑腰,便越发的内向孤僻。

带着这份怨恨,张默也走错了路,他两次吸毒,被刑拘。

美国心理学家调查发现,那些没有得到父亲足够关爱和陪伴的孩子,容易出现焦虑、孤独、自尊心低下、自制力弱、攻击性强、喜欢较劲等行为缺陷。而且越表现得懂事的孩子,越容易出现性格和行为问题。

高晓松就是如此,他以为自己不在意父亲的陪伴,其实他只是把对父爱的需求埋藏在心底,慢慢酝酿成了怨恨,之后变得叛逆、喜欢较劲。

张雨绮:
缺少父亲的陪伴,我很想结婚

知乎上有一个帖子:父母没时间陪孩子,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很多女性网友的回复都是:

会依赖其他关系、会早恋、会频繁换对象但从不付出真心;

跟谁都不亲,对亲密关系患得患失;

分不清真情假意,容易被一点点好骗走。

简而言之就是不能处理好亲密关系,找不到好的爱情。

在近现代文学史上就有一位这样的女作家,她就是张爱玲。

张爱玲的父亲从小就不管她,只顾着抽鸦片,娶姨太太。

因为自小缺少父亲的陪伴和关爱,让张爱玲初见胡兰成,便沦陷于他的眉间,即便在之后的人生中,遭遇了胡兰成的背叛、冷漠、抛弃,仍然在心底深处为他低到泥土里。

在所有人读她的作品读的是故事的时候,只有胡兰成读出了人性的思考,那句简单的“因为相知,所以懂得”,让张爱玲第一次感受到被关注,被理解,被爱。

在当今娱乐圈里也有这样一位女性,她就是张雨绮。

张雨绮前不久第二次离婚,之前嫁给导演王安全,结果对方在外嫖娼;后来嫁给第二位丈夫袁巴元,结果对方不仅工作能力不行,还劈腿。

去年张雨绮上《吐槽大会》就自爆看男人眼光很差。

这和她儿时的经历有关。她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婚,跟着妈妈长大。

父亲角色的缺位,成了她某种执念,张雨绮曾经多次说自己很想结婚,想拥有家庭。但越急着去寻找那份爱和安全感,就越容易遇人不淑。

维多利亚·席康达在《女人和她们的父亲们》的书里说到:“上天赐予各位父亲巨大的能力来影响他们的女儿。”

一个被父亲欣赏和陪伴的女孩,她从小就会更加自信,不仅对世界的认知理性客观,且在感情上面有更强的辨识力。因为内心充满了父亲的爱和陪伴,她们不会轻易去索取爱。

但张爱玲和张雨绮却恰恰相反,因为从来没尝过巧克力的味道,别人给一颗糖就沦陷了。

颜如晶:
和父亲说话超过一分钟,都觉得长

我也是一个缺少父亲陪伴的孩子,但是很幸运,母亲和外婆把我照顾得很好,我既没有长久的怨恨父亲,也没有在感情中患得患失。

但我和颜如晶一样,对不能和父亲拥有亲密的关系而遗憾。

颜如晶在节目里说,她从小父亲就在外打拼,现在她长大了,父亲不忙了,终于有时间陪她,但是如果要让父亲陪她12个小时,她会无比尴尬:“12个小时太长了,如果要我和我爸待在一起12小时,我不知道要干什么,和我爸说话超过一分钟,我都觉得长。”

我有一个朋友也很羡慕别人可以和父亲促膝长谈,但是她说:“对于父亲,我只有感恩,没有感情。”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因为对于父亲,我也是如此。

亲情不需要培养,但是发自内心的爱和理解需要。

一个父亲如果不陪着孩子长大,他根本无法了解孩子喜欢什么,正在努力做什么,未来想要什么。

就算孩子在缺失父亲陪伴的日子里磕磕碰碰长大了,将来也可能和父亲成为最陌生的人。相信大多数父亲都不愿意看到,当自己老来时,和孩子一句话也说不上。

爸爸想要陪伴孩子
可以做这两件事

法国儿童教育专家卡特琳娜·盖冈在《如何高质量陪伴孩子》中说:

与孩子一起度过一些温暖、快乐、亲密的时光,带给他们活着的乐趣,就是最好的陪伴。

因此,父亲想给孩子陪伴,不一定需要很长时间。德国也是以男人挣钱养家的国度,为了弥补对孩子的陪伴,他们会常常做这两件事:

  • 第一件事:陪孩子玩耍

在德国,爸爸们把陪孩子玩耍看得很重要。

周末的时候,早晨,在面包店外,大部分都是爸爸在带着孩子排队,一面聊天,一面等待面包出炉;

散步时,路过任何一家的花园,都会听到树围栏后面爸爸和孩子嬉戏玩耍的笑声;

午后去公园的路上,又会看到一道温馨的风景:爸爸骑着自行车,后面跟着一个小屁孩,骑着板凳车,爸爸不时停下来等那个还在东张西望、心不在焉的家伙……

陪孩子玩耍,爸爸陪和妈妈陪意义完全不同,爸爸和孩子玩耍的过程中,孩子可以从爸爸身上学会勇敢、坚强、自信。爸爸从小陪孩子玩耍,男孩会更具有男子气概,女孩更自信更有魅力。

  • 第二件事:给孩子的生活增添仪式感

德国爸爸每年都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策划孩子的生日。

华裔德国作家程丹梅说十几年来,她儿子的生日都是她先生策划的,充满了创意和美好的记忆:

我家地下室至今还存有儿子4岁生日时的一个纪念品——木偶戏台。

那天,我先生给到场来为儿子庆祝生日的小家伙们表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木偶戏,他让十几个玩偶在手里交替出现,嘴里变换着腔调说台词。一会儿是警察,一会儿是个老太婆……

孩子们被吸引得都快钻进戏台了……

所有的孩子都在对我儿子说:“你爸爸真酷!”

儿子度过了一个永生难忘的生日!

幸福的生活离不开仪式感,不能长时间陪伴孩子,就多给孩子一些仪式感,也能让孩子童年的生活铺上一层温暖的底色。

这种仪式感不仅仅是过生日,可以是每年开学第一天送孩子上学,每年暑假陪孩子来一次旅行。

前几天我看了一个短片,笑着笑着就哭了。

这个短片名叫《全世界最差劲的父母》。在一场婚礼上,新郎打开了一个PPT,他说他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差劲的。

▲短片《全世界最差劲的父母》

“他们从来没送我去上过钢琴课、没给过我高端点的旅行、没给过我华丽的生日派对……”

当新郎讲到一半时,PPT的画风突然反转,时光一幕一幕倒带,都是父子二人长情陪伴的点点滴滴,一家三口亲密无间的美好回忆。

  

最后儿子搂住父亲的肩膀,深情地说:

我有着精彩的童年生活:就算没被送去上钢琴课,那又怎么样,爸爸妈妈亲自给我上音乐课,他们可是卡拉OK冠军;

即使没有生日派对又怎样,你们却变着法子给了我作为孩子所想要的最棒的生日;

如果不是那时你们给了我想要的一切,我就不会拥有我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什么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很多人都误解了。不是高昂的钢琴课,不是华丽的生日派对,不是豪华的出国游,而是父母用心陪伴TA度过每一天。

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观众,孩子是父母后半生唯一的观众。

虽然大部分懂事的孩子在成年以后,依然会做父母后半生的观众,但也请父母做好孩子前半生的观众。因为懂事的孩子,嘴上说“爸爸,辛苦了”,心里想的其实是“爸爸,我需要你”。

公众号又改版了,怕你们找不到青榄君

建议大家将「青榄家长地带」设为星标

(安卓用户可设置为「置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