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好吃的“云南米线”

 寒武幽兰 2021-01-27

今年过年回家,小镇商业中心的一部分全部拆迁,以至于在那个路口下车的时候,我差一点没认出来。

过完年有一天空闲,我信誓旦旦地要去一家叫“云南米线”的店吃卷饼。因为之前有一次,我无意中瞥见“云南米线”搬迁了,玻璃上贴了一个指示牌,说是搬去了小镇初中西侧的商业区。我去之前,我真的以为我可以找得到它。本想先去原先地址那儿再去确认一下,结果又有新租户在那里开店了。结果就是,我围着初中西边商业区那儿转了一圈又一圈,败兴而归。

那家店在我初中的时候只是一辆小吃车,上面是各色的小吃,还有卷饼。卷饼就是把一些菜串和肉串用油炸熟之后,把这些菜放到一个容器里加一些调味品如辣椒面、孜然等拌好,然后将拌好的菜放到一张铺平的薄饼上,卷好,就成了。不知道为什么,吃了很多小摊,唯独这个小摊上的最好吃,我喜欢他们给我多加点孜然。

摊主是一对青年夫妇,男的中等个儿,脑袋方圆,身材适中;女的精瘦,短发,肤色很黑,她后来告诉我,她娘家是云南。我最喜欢的是老板娘的手艺,总是觉得她做的比她老公做得更有味道些,虽然我至今想不明白同样的材料为什么会有差距。

在我那时的印象中,云南四川嫁到我们这边的媳妇都是买来的,过不了多久就会跑掉。因为我们村子里也有过这种情况。在我的想象里,这个老板娘也是买来的,她肯定会跑,待不了多久的。

似乎潜意识里面也有这种期待。然而,老板娘没跑。他们夫妻俩的生意越做越好了。

在我读高一的时候,他们在镇中心租了一家小店面,那个小推车还在,是专门用来做卷饼的。他们还有了新花样,可以吃米线。在那个狭小的店面里,常常拥挤着很多人。我高中每两周过一次“大周”,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有半天回家的时间。

生活费有剩余的时候,一般我都要去小镇的书店买杂志和课外书,初中和高中攒下来的杂志装了满满的很大的一个箱子。再有就是要买些小玩意儿,头绳啊,小镜子啊什么的,最喜欢的是买完这些还能剩下个五块六块的,这样就可以去那小店吃上一大碗特别美味的云南米线。

老板娘做的米线很特别,我在其他任何的地方都没有吃到过那种味道。我偶尔能去吃的是小碗米线,但是这家店所谓的“小碗”也是很大的。汤是褐色,米线特别细却也比较劲道,配菜是豆芽或菠菜什么的,还会有一些肉末和几个小鹌鹑蛋。桌子上有醋和辣椒。我通常的吃法是加一些醋进去,再用小勺舀一点点辣椒进去,用筷子把它搅拌开,就是人间美味。

后来小店的生意更好了一些,他们开始雇了两个人来帮忙,还租下了旁边更大更宽敞的一个店面。它的业务又拓展了一些,比如开始有麻辣烫、砂锅、肉夹馍等等。我还是爱吃他们的卷饼和米线。老板娘还是那般能干,她一年只能回一次娘家或者几年回一次,她背上的孩子渐渐长大,又怀二胎。他们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那男人都有了肚腩。

去上大学之前吃了一次她家的米线。上大学每次回家都要去吃一次东西,要么米线要么卷饼。因为对这碗米线和卷饼的想念一直持续在我整个的初高中乃至大学这几年。

我间接见证了小店崛起的过程,而它也见证了我跌跌撞撞也彷彷徨徨的青春。那时候用大部分的时间来学习,小部分的时间分给杂志,一丁点儿的时间分给这里。记得有一年寒假回来去到店里,坐下来开始吃东西,窗外有一些初中生、高中生在街上走着,那干净而专注的眉眼,让我想起了那些掰着指头细数的中学时光,那时光里没有什么大的事情发生,却让我在那里面几近艰难地走过。再回首,竟是那般好。

“云南米线”搬家了,我不知道我再回家的时候找不找得到,不知道老板娘是否还是不是那般能干,也不知道再找到时去吃还会不会是那个味道,不过我可以确定的是,它一直留在我心里,它有一个不可替代的位置。


文|京华

图|京华

编辑|京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