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与时空(上)

 临观山水 2021-03-03

《老子·二十五章》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所说的“道”到底表示什么,2000多年来一直众说纷纭。冯友兰认为:

……照它(指《老子》)的理解和解释,道或无就是万物的共相。它是无物之物,就是因为它是一切无的共相。它是无象之象,就是因为它是一切无象的共相。……一切万物的共相,就是有。它不是这种物,也不是那种物,可是也是这种物,也是那种物。实际上并不存在这种有,所以有就成为无了……但是,没有一种仅只存在而没有任何其他规定性的东西,所以极端抽象的“有”,就成了“无”了。这就叫“异名同谓”。“有”是它,“无”也是它。

这一说法值得再商榷。其认为,道之所以为“无”,是因为它“实际上并不存在”,之所以不存在,是因为“没有一种仅只存在而没有任何其他规定性的东西”。在《老子》中,“道之为物”,“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只不过是“惟恍惟惚”而已,而非不存在。“复归于无物”也并非什么都没有,而是指“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故非形而下之器。此外,不是任何东西或存在都是有规定的,因为人类的规定来自于人类本身对实际之认识或虚拟构设,而很多东西或存在是先于人而有的。因此,人类不能通过是否有规定来决定是否有东西或存在。

道之空间性

老子“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表明老子首先认为,道是一种无处不在之存在,而“大”的意思,就是指无限延展之空间。人类所需的生存空间是有限的,但若向这个有限空间的边缘迈进,却永远也不能到达其边际。随着物体趋向边缘的运动,生存空间本身会不停地向外扩张。窃以为,这就是“大”的真实含义之一:人们永远也看不到自身所生存空间之整体,也无法了解其真实边界(或人类所构想之边界)。大象无形”,因此人们无法从整体上把握自身的生存空间,也无法用形而下之器来解释什么叫做老子的“道”。

“道”作为一种无处不在之存在,使得空间具有了很大——很可能是无穷大——的弹性。这一点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不少描述与应用,如:《西游记》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中有一段写道:

……只见个巡视灵官来报道:“那大圣伸出头来了。”佛祖道:“不妨,不妨。”袖中只抽出一张帖子,上有六个金字:“唵、嘛、呢、叭、咪、吽”。递与阿傩,叫贴在那山顶上。这尊者即领帖子,拿出天门,到那五行山顶上,紧紧的贴在一块四方石上。那座山即生根合缝,可运用呼吸之气,手儿爬出,可以摇挣摇挣。

这一段一开始很令人迷惘,因为孙悟空之法术非常高超,既可变大也可变小。很多人总会想:为什么孙悟空不变只鹪鹩虫飞出来,他后来不是经常这样去魔窟里探路的吗?后来,又看到小雷音寺假佛祖那一回,即第六十五回(妖邪假设小雷音 四众皆遭大厄难),其中有一段写道:

……只听得半空中叮狢一声,撇下一副金铙,把行者连头带足,合在金铙之内。……却说行者合在金铙里,黑洞洞的,燥得满身流汗,左拱右撞,不能得出,急得他使铁棒乱打,莫想得动分毫。他心里没了算计,将身往外一挣,却要挣破那金铙,遂捻着一个诀,就长有千百丈高,那金铙也随他身长,全无一些瑕缝光明。却又捻诀把身子往下一小,小如芥菜子儿,那铙也就随身小了,更没些些孔窍。

看到这里,终于使人豁然开朗。如来佛祖之五行山与假佛祖之大金铙,都可以随其中所藏物之大小变化而变化。不管所藏之物如何地大,始终不能达到其边界;不管其中之物如何地小,也不能穿透其表面缝隙。这种空间就是老子所谓之“大象无形”,是“搏之不得”的,故古人曰:“道心惟微”。

道教典籍《龙门心法》之“求师问道”篇中道:

皇天至道,恍恍惚惚,杳杳冥冥;至广至大至高至尊;至玄至隐,至幽至渺。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这就很好地说明了道之空间属性。又《管子·内业篇》中道:

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

气或气息,是可以与道相通的。

《庄子·天下》中记载了惠施之言论曰:“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这其实正说明道之“无形”,是可虚可实、可大可小、可屈可伸之空间。《庄子·则阳篇》有寓言曰:

惠子闻之,而见戴晋人。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君曰:“无穷。”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君曰:“然。”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辩乎?”君曰:“无辩。”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

庄子站在更高的时空层面,借他人之对答将战争喻为蜗角之争,实是妙趣横生。四方上下无穷亦有穷,往古来今无限亦有限,空间之大小、时间之长短,都是相对的。后人(唐)白居易以《对酒》诗附和道:

蜗牛角上争何事?

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贫随富且欢乐,

不开口笑是痴人。

其中,石火光即两石相撞发出的火光,白居易以此形容生命之短暂。但反过来想,其虽非常短暂,但已可容纳一生。在本诗中,空间与时间之无限弹性以及人生之豁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从魏晋南北朝至于隋唐,文学家而入道学之人不在少数,如何晏、王弼、嵇康、阮籍、郭象、陶渊明、李白、陈子昂、王维、权德舆、白居易等,皆为其中之佼佼者。这些大文豪因深谙道家文化,故其相关作品读来令人悠然神往、淡然忘俗,极易使人产生悠闲、山水等时空之联想。如陶渊明之《饮酒》、王维之《送别》等。国画大师傅抱石生前为其画作《渊明沽酒图》特意题诗道:

村居闲适惯,沽酒为驱寒。

呼童携素琴,提壶相往返。

有酒且饮酒,有山还看山。

林间凄宿雾,流水响潺湲。

此意竟何似?悠悠天地宽。

道之韵味,简直呼之欲出。

从老子“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这一观点可以看出,“道”首先是一种空间体现,且其具有无限弹性。古人认为天与地无穷大,且这种无穷大不单单体现在空间之体积,也体现了空间之容量,即天与地无所不容。此外,即便从当今之科学角度来看地球,则地球的“有界无边性”也能为“道”之圆融性提供一定的借鉴。其次,将人与道并列,这也说明了“道”是可具体而微的,是可以实指物种及其智慧的。(按:地球的有界性是很明显的,因为它具有有限的半径。地球的无边性是因为地球是个近似球体,从地球上任何一点出发,走遍地球都不会掉到地球外面去。做一对比读者就会更清楚:在方桌上走的话,一定时间以后肯定会掉到方桌外面去,这是因为方桌是有界有边的。而人或事物不会掉离地球,则说明地球没有边。)

道之时间性

“道”是否只有空间之意呢?从《老子》与《易经》来看,显然并非如此。除了能表示无限延展之空间存在之外,“道”还是一种无限延续之时间体现。再看看《老子·二十五章》: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大曰逝,“大”是一种空间体现,而“逝”呢?《论语·子罕》曰: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可见,“逝”是一种运动,是一种过去与现在之时间体现。逝曰远,“远”是需要时间来到达的,故其为一种未来之时间体现。古人认为宇宙是循环往复的,其无始无终,经历了一定之时间后,一切会反、会回,会从头来过。因此“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孔子圣迹图(在川观水)

由上所述,“道”除了影射空间之外,还蕴涵了时间。这一点还可从《老子·五十四章》得到验证: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若说“道”仅仅表示空间,则以自身理解别人、以自家观测他家、以本土推测他乡、以本国推理外国,都是说得通的,但“以天下观天下”这一句就难以解释了,因为天下只有一个。因此,“以天下观天下”应为时间概念,即以历史经验来观测未来。很多很多年的历史,才能形成一点点传统;很多很多年的传统,才能形成一点点文化。(而抛弃这些,仅仅需要十几年!)一个不懂历史的人,很可能无法把握现在、更不可能预测未来的。可见,“以天下观天下”乃至理名言,是应该奉行的。

《庄子·至乐》曰:

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机,即时机,指某些重要、关键之时间点或时段。可见,庄子认为万事万物之发展变化都是因时机变化而引起的。《国语·越语上》记载范蠡的话道:

夫圣人随时而行,是谓守时。

守时在今日被狭义地解释为遵守作息或行动时间表,这大大地削弱了其本意。守时,指遵守天时,敬奉天道。《管子·霸言》道:

智者善谋,不如当时。

当时,即选择适当时机。《老子》第五十五章曰: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这显然亦指时间状态。

在中国古代学者看来,时间与空间相互对偶,且可相互转化。在对偶两部相互转化之过程中,它们交替着成为“道”的一部分甚至有时成为“道”本身。西方文化之传统是空间主控的,而由于空间是可分割、可分配、可占有、可交易的,因此西方人掠夺性很强;中国文化之传统是时间主控的,而由于时间是不可分割、不可分配、不可占有、不可交易的,因此东方人防守性很强。(时空的该属性简单举例读者就可明白。如房子是空间性的,可占有、可交易;而寿命是时间性的,被害者之“剩余寿命”不会被凶手占有,也不能被交易。)

这一点,从中国大地上大大小小之城墙就可见一斑。万里长城是用于防止外族入侵的,坚实的城墙与护城河是用来守卫城市的,高强大门是用来防卫家人的;当今中国之城市居住地大都装有防盗门。而从欧美影视作品中,似乎总能看到这种场景:要么某家的门随手就可推开,要么随便就能进入到后院之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