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是文化的产物,反过来也是推动文化升华的一种动力。所以许许多多的作品也都是由一个个的故事组成。在我年幼时就喜欢听故事,虽然其中有许多不很甚解,但出于求知和爱好。总喜欢听,到了能识几个字的时候就只要见着就想看看。无论是杂志,报刊,只要是见有字就睹几眼,顺便记在心里。三十五年前的一个秋天,在我同学家的一本旧刊上看见一则,两秀才对句成知己的故事。今忆写出来让朋友们打发时间。 从前有个落泊(飘叶子)秀才,是彭城望族,不知其名。外出天黑巧至一秀才家门口。便开口向主人求宿借住一夜。他与主人互不知对方皆是秀才出身。他一开口,主人见他衣衫甚旧,便随口应声:主人一听知是才人,马上叫住他,回来一宿无妨。二人进屋双方都改变了态度,冷漠渐渐地变为热情。相叙也逐渐投机。晚饭后,刘秀才问主人,蒙兄借宿之情,只不知府上尊姓?这主人一心是想与他较量胸中所学,比个高低。便随口一出:刘秀才只道微微。主人以为他已得胜。过了一会儿,主人又反问:那先生您又贵姓呢?这李秀才想都不想应声既道:第二天李秀才更加热情以待刘秀才如宾一般。用过早餐,李秀才不让走,邀刘秀才一同出游近观风景。二人慢步桥上,李秀才见农家鸡犬从桥上经过。便吟道:刘秀才闻声掉头,正好看见河里,有一水蛇和乌龟。顺口应道:二人相识一笑,继续前行,沿河赏景。突然有一小船急速而来。泛起河中层层波光,李秀才想给刘秀才来个猝不及妨。顺口便出:二人边走边吟,一出一对。直至天黑归家,仍然没有胜负。李秀才更加热情的再留一宿,又是一夜长读。依然不分上下。第二天,用过早餐,刘秀才执意要归家。李秀才送出家门,临分把手。又给刘秀才一个急拍,吟道:我作为浅学之人更对两位之才敬佩不已,所以过目三十五年来不曾忘怀。文|罗敏昭 图|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