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咏叹】容子 | 在苦难中奏响命运交响曲(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周年)

 聚力阅读 2021-01-28

总第1303期

图|容子

版权©️归原作者

2020年(庚子年),新冠病毒在全球横行,到现在还没完没了,不少家庭失去了亲人。在不幸面前,人的内心总是非常煎熬,“命运”是个深奥且无常的字眼。谈及这个话题,我总会想起贝多芬的坎坷命运和他的9部交响曲中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今年12月16日,是贝多芬诞辰250周年纪念日,回顾贝多芬的坎坷一生,总是让人感慨不已。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是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贝多芬不是幸运儿,他的情感创伤和耳聋残疾是他的不幸,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音乐创作。他在苦难中奏响《命运交响曲》,在不幸中谱写与命运抗争的旋律。他的这首交响乐曲,给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普通人带来安抚和鼓舞。

2005年8月20日下午

穿过波恩大学向贝多芬故居走去

波恩大学一景,2005年8月20日下午摄

2005年8月,我来到贝多芬的出生地——德国波恩。那天下午,我们穿过波恩大学前的草坪广场,向贝多芬故居走去。黄色宫殿般的波恩大学校舍建于1786年,这里曾是德国诗人海涅就读过的学堂。绿茵茵的大草坪映衬着波恩大学的黄色建筑,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油然而生。这一路,仿佛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和《命运交响曲》同时奏响,经久不息地在耳际回荡。穿过波恩大学的校园,走过教堂边上的街道,进入一条名叫加赛路的小街,在这条小街上坐落着贝多芬故居。在贝多芬故居对面的墙上,绘着一幅贝多芬的肖像画,那是波恩人民对这位天才音乐家的缅怀和纪念。

德国波恩加赛路20号,贝多芬故居,墙上的绘画。

本文作者2005年8月20日下午拍摄。

我走进了这座清静的粉色小楼,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仔细参观了贝多芬故居。1770年,贝多芬诞生在加赛路20号的这所房子里,并在此居住到22岁。小楼的一层、二层陈列着贝多芬的日常用品和乐器(一架旧风琴)及许多乐谱手稿,三层是几间卧室。这幢黑瓦粉墙的三层小楼,是1889年由波恩市民捐资建成的贝多芬博物馆。在波恩明斯特广场上,还建有贝多芬的塑像纪念碑。斯人已去,但他不朽的作品留在了波恩人民的心中。

贝多芬生于德国波恩,逝于奥地利维也纳,我有幸去过这两个地方,追寻着贝多芬的足迹。

维也纳是音乐之乡,曾是欧洲音乐繁荣发展的中心,这归功于18世纪-19世纪时期哈布斯堡王朝对音乐的爱好与鼓励。几位旷世天才大音乐家,莫扎特、贝多芬,还有《蓝色多瑙河》的作者小约翰·施特劳斯等人,把维也纳的音乐首都地位推向了巅峰。试想一下,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了音乐,那将会是怎样的可怕!因为有了音乐、有了音乐家,人类才更加完美。

贝多芬22岁时定居维也纳,此后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进入“辉煌“时期。他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又名《命运交响曲》),以音乐中的短—短—短—长的节奏开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贝多芬将这4个音的动机解释为“命运之神在敲门”,它主导了第一乐章,并在整个交响曲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整首交响曲可被看作是情感的发展,从C小调第一乐章的冲突与斗争,发展到C大调末乐章的胜利与喜悦,最末是全曲的最高潮,它比第一乐章在篇幅上更长,在声音上更有力。

贝多芬开始构思并动笔写《C小调第五交响曲》是在1804年,那时他的耳聋已经完全失去了治愈的希望,他从1804到1808年为第五交响曲花了4年左右的时间辛勤劳作。贝多芬写下“海利根施塔特遗嘱”,发誓为他的艺术,伴随着痛苦生活下去,他一直守着这个誓言。这份“遗言”并非绝望中对命运的投降,而是肯定生命,战胜绝望的宣言。我以为,纪念贝多芬,不仅缅怀他的辉煌艺术成就,还应肯定他的人生价值。

生活中有苦难、失败和不幸,也有欢乐、成功和希望,这就是所谓的命运。不听从厄运的安排,与厄运抗争、战胜它,争取幸福,这是《C小调第五交响曲》的中心思想。整部交响曲以4个乐章的形式揭示了这种与命运抗争的思想。这个中心思想鼓舞过许多人,也鼓舞过我。

位于维也纳“城市公园”不远处的贝多芬雕像,

作者2013年9月摄。

2013年9月,我来到维也纳旅行,这天,来到维也纳“城市公园”。公园里有一座汉白玉石雕,那上面站着一尊金色塑像。塑像人物姿势优美,潇洒地演奏着小提琴。这个金像人物就是《蓝色多瑙河》的作曲家施特劳斯。而在离“城市公园”不远的街边公园里,另有一座黑灰色的人物坐像,坐像人物正是贝多芬。与“城市公园”内春风得意的小施特劳斯金像相比,这里的贝多芬显得神情黯然,不禁让我想起贝多芬的不幸和他在苦难中奏响的《命运交响曲》。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逝世,享年57岁。

2020年,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再次在新冠病毒肆虐的欧洲及世界各地奏响,鼓舞着苦难中的人们与厄运抗争。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讲述贝多芬的故事,他的音乐陪伴我们走过悲伤,也走向胜利。

2021年1月  日发表于《联合时报》

作者简介


容子,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外事翻译工作者协会会员。于1985年在《特区文学》发表日本中篇小说译文《破产制造者》等;1991年合著出版《中外文艺家及名作辞典》;2013年出版“母女诗歌集”《远方的梦》;2014年出版散文集《走出国门》(海外篇)、《守望家园》(国内篇);2019年10月出版散文集《故乡在何方》。在多个报刊和新媒体上发表过散文、随笔、纪实文、短篇译文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