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改变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木香草堂 2021-01-28

在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一个国家的强弱,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全民族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但面对21世纪新的形势,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相对滞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式教育”严重地妨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影响着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要提高青少年的素质,就要改变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实施素质教育,要不要考试

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但由于升学的压力,使得中考、高考成了学校教育的指挥棒,中考考什么?高考考什么?教师就考什么?升学率成了评价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为了提高升学率,教师进行大量的测验、考试,认为学生成绩好,就什么都好,忽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就成为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改变以分数高低来衡量学生质量的观念,因为,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学生考试成绩好,说明他在智力方面优于他人,但不等于其他方面都优于他人,有些成绩好的学生,因为某些挫折,就产生悲观情绪,甚至出现轻生,这此例子,每年都出现;有些学生因为其他同的成绩超过了他,就产生了妒忌心理,我们要培养的是这些人才吗?另一方面,某些学生,平时考试成绩低,但在参加工作后,同样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难道这些不是人才吗?因此,我们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只以考试分数来衡量评价,而应多方面来衡量评价,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有人认为,“应试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考试问题,如果没有考试,就不存在“应试教育”了。这种观点也不对,因为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取消了考试,怎样来评价一个学生的素质情况?怎样评价一所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情况和效果?我国的教学资源有限,不是人人都能读大学,只有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因此,在任何教育中都没有必要而且不能取消考试,关键是如何看待素质教育中的考试,如何利用考试这一功能来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应试教育”一切为了考试,所以教学内容“紧靠”各科考题,考什么?讲什么?大搞“模拟测试”;而素质教育中不管考什么?如何考?提供给学生的是学科中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是对学生的生活、工作,进一步学习有用的知识和能力,是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益的知识和经验。在素质教育中,应把考试看作是检测学生掌握的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检测功能),通过考试,发现学生不足,调整教法,加强学习指导、心理辅导及生活指导,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如何看待素质教育中的“差生”

我国的教育实际结果,总存在一部分难以达到基本要求的所谓“差生”,现在的问题是产生这种“差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教师对他们有偏见,认为他们天生不是读书的“料”,视为教育的“弃儿”,这种思想严重阻碍了对“差生”的转化。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已不再有什么“差生”,因为学习成绩差,不等于其它方面都差,有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才能,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某些方面的才能,并加以指导和培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外,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具有学好知识的基础和才能,他们学习差,只不过是未充分发掘和发挥其才能,作为教育者,应当承担开发学生才能的任务,学生不懂,教师设法让学生懂;学生不会学,教师要教学生如何学。教育教学,就要体现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正确地对待所谓的“差生”,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诸如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个性品质等方面不同是必然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要有区别对待,选择教学方法更加讲究,可以分层次教学,分组教学,个别辅导等。如,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要分析原因,找出问题,对症下药:思想负担重,主动疏导;缺乏自信心,积极开导;学习方法不当,及时调整;思维水平低,强化训练;心理不健康,抓紧治疗,在生活上,关心和爱护他们,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期望,使他们树立自信心,促进他们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素质教育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21世纪的形势,对我们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全面的德育教育能力。“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教师要按照社会的一定要求塑造高素质的人才,自身必须首先具备坚定的政治方向,强烈的爱国热情,优良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真理,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方针,只有具备以上素质,才能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道德教育问题,做到对症下药。另外,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试问,一个道德品质差的学生,又怎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呢?作为教师,应当具备全面的德育教育能力,具有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能力,这一能力要求我们教师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遵纪守法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劳动教育、道德行为教育、心理品质教育。

2、具有坚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教师就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只有文化素质高的教师,才能在文化素质教育中取得良好效果。一方面,教师不但要精通本学科知识,掌握所任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才能在文化素质教育中正确处理教材,把握重点、难点,选择灵活的教法,达到更高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做到不断扩充知识面,做到一专多能,知识广博,才能适应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师要有美术、体育、音乐、科技等方面的兴趣爱好,才能更好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另外,在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老化速度加快的形势下,教师还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要树立终身教育观。“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长流水。”教师不但要不断充实业务上的知识,还要掌握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的利用)进行教学,作为21世纪的教师,不但要熟悉电脑的操作,而且还会制作CAI课件,利用CAI进行辅助教学,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

3、具有过硬的教学能力。这一能力包括组织管理能力,指导教学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的能力等。

在21世纪的今天,只要我们转变传统的教育观,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学生观、教师观,加大对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力度,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就会水到渠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