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犹太会堂的雕塑

 豆棚篱落 2021-01-28

去年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旅游,要离开布达佩斯的那天早晨,随便再出去走了走,走到了一个犹太会堂。

就是下图。

这里,又称烟草街会堂。

位于布达佩斯的第七区。是欧亚大陆上最大的犹太会堂,世界第二大犹太会堂心,略小于美国纽约的以马内利会堂。

因为太早,这个会堂还没开门,我们也没进去。就在门外四周走了走。

就在后门口,看到这个现代雕塑。手伸进栅栏门,拍了一幅照。当时也没弄明白,这个雕塑是什么意思。

昨天看电视,才知道,这个雕塑是纪念二战中死去的犹太人的。每一个闪亮的枝条上,都刻有一个死去的犹太人的名字。这里,并有墓地和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

想起最近刚好看过一个电影《钢琴家》(豆瓣9分),讲二战时波兰的犹太人怎么遭迫害,怎样被屠杀。真是看得怵目惊心啊。

内容是这样的。

史标曼,波兰一家电台的钢琴师。二战即将爆发,他们全家被赶进华沙的犹太区。在战争的颠沛流离中,家人和亲戚最终被纳粹杀害,而标曼本人也受尽种种羞辱和折磨,他侥幸得到一位朋友的帮助,暂时有了藏身之处。战争愈加猛烈,朋友不得不抛下他,回老家寻得安全的住所养育儿女。

史标曼恶病缠身,还要在搜捕中逃亡。在废墟的阁楼上他遇见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要求下他弹奏了钢琴曲。美妙的琴声令德国军官萌发了恻隐之心,他暗暗帮助标曼,直到俄军对波兰的解放到来……

电影有点长,很是虐心。但还是很好看。想到现在的我们,和平的时代好久了,没有过那种被奴役被压迫的经历,那种没有自由,失去生存家间的痛苦,都没有经历过,看电影也是一种认识理解和间接体验。看电影,也让人体会到,人间的自由和人与人的平等多么可贵。

同样表现二战时犹太人受难的电影,还有《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拍得非常细腻。

不知现在的高二课本中,有没有《安妮日记》了,教学这一篇时,让学生看看这两个电影就可以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