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休闲哲学》摘要(上)

 气定神闲1706 2021-01-28

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文约5500字)
本书试图把若干涉及哲学创新发展而又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重要问题,叙述为尽可能通俗的形式,核心是要对哲学进行科学的改造,使之与现代科学接轨。

本书赋予黑格尔三段论的辩证法以实证的品格,重新解释了“异化”的概念,使其更加明晰。此外还讨论了其它敏感的哲学问题,包括美学和后现代主义,暗示在思维本性的科学问题解决之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将彻底消除,唯心主义将再无立锥之地。

1.非智力因素远胜于智力,因为他控制着智力如何使用。非智力因素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生活磨砺逐渐形成的。
2.事物本身总是包含内部矛盾,包含对立面。哲学的作用在于教人跳出既有框架,作整体观察,辨识方向。
3.经验越丰富,情感就越深厚,对美感而言就是感受更强烈。所以扩大知识面,加深理解力,提高认识水准,有可能得到更多的美感。
4.欲望越小,快乐就越多。对幸福的感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性格。
5.财富越多,责任越大。过度敛财并不可取。钱财虽然美妙,但算计一下犯罪的成本就不好说了。最近有专家提出,坏人命短说。有不少贪赃枉法者自称是为了子女的未来,可这个借口同样包含矛盾,须知99%以上的强盗都不希望子女继续做强盗,只希望他们过正常的生活。可是用非法窃取的钱财来供养子女,先就赋予它们原罪,给未来投下巨大的阴影,还怎么正常生活?
6.科学发展观讲求发展的协调和可持续性,注意增长的条件成本和代价。在这个意义上,零增长理论完全应该被纳入科学发展观中,强调需要掌握发展的步伐和节奏。
7.规章制度、结构秩序不能不要,否则世界会乱套,却又不能僵化刻板,成为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既要注重实质正义,又要重视程序正义。程序正义必须服从实质正义。
8.任何社会研究都是围绕如何建立结构和秩序这个核心进行的。每一种利益都必须同特定的非平衡定态或特定的结构秩序相联系。在如何达成结构和秩序这个问题上,不同理论有着尖锐的分歧。粗略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靠人与人之间的约定,一种是人与神之间的约定,还有一种就是通过自然科学来研究。社会科学的是非,单靠社会科学研究是很难解决的。而人类社会是在自然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是经过自然界演化历史地形成的。因此,所有的社会生活事件都可以分解,解析为自然过程。认识的历史表明,理解一种现象,必须超越现象本身的范围到更深的层次,去寻找原因,这就是还原论。
9.承认社会生活受客观规律支配,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相反,认为社会的发展,只靠人的意志约定或协议操控和决定,没有客观规律的地位,则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10.辨认社会单元的规章制度属于结构或秩序是一个概念突破,它将影响整体的社会思想。世界无非就是结构的不断变化。整个世界都充满了结构,没有结构便是混沌一团。各个专门的社会学科,尤其新兴学科越来越多地融入了技术的内容。目前全在寻找最佳的自然过程的组合,以提高他们的社会功能,这代表了认识深化的总方向。程序结构是过程的时序、空间和逻辑结构。要把社会的结构和秩序问题纳入到热力学范围,使它和自然科学真正接轨,它提供了结构和秩序产生的普遍概型,给社会科学确立了一个演绎标准,包括各个领域,直至政治架构。现在绝大多数社会科学家都还感觉不到热力学的存在,更不了解他的逻辑力量。只是刚开始借用他的名词,例如熵,这当然远远不够。社会科学的架构,早晚会被自然科学的概念逐步翻改。
11.生物界中选择的主体是自然界或环境,即所谓自然选择,社会活动,却受人的意志支配,人有自主选择的能力,因此社会实行的是自主进化,它比物种进化快得多。是什么决定着人的意志,使人能够自主地做出一个又一个具有特定意涵的思想和行为抉择呢?只要承认头脑是具有高度组织的物质,最终的答案便只能是神经元和神经网络的物理状态,他代表头脑中的信息存储。这些存储的物理状态叫做人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属于长期记忆,它使人们经过各自的生活历程打造出来的,包括书本知识和实际经验,人跟人具有极大的个体差异。为什么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知,采取不同的态度呢,那就是个人头脑里信息的存储是不一样的。
12.缺少科学解释的自我很容易引起神秘感,导致灵魂的遐想。意志自由或抉择的自主性,是自我概念的核心。因为现代科学尚未突破这个难点,人们至今仍把它看作灵魂或与灵魂类似的东西。人在对事物感觉茫然或无法理解时,往往生造一个概念来弥补或掩饰自己的无知。我提出一个意志自由的选择模型,旨在以神经元和神经网络的物理状态以及其中进行的过程来解释一切。
13.人脑具有两重结构。一是由先天遗传而来的基本构造。二是树突形成的神经网络。人跟人的差别主要不在脑细胞的总量和皮层组织,而在神经元像变形虫,不断长出一些枝枝桠桠,学名叫树突和突触,记录了人生的历程,积淀了人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科学家曾解析过爱因斯坦的大脑,发现其中的树突特别丰富,远远超过常人。树突是后天生长的,人与人不一样,包含的信息不在细胞核的DNA中,因此不能靠遗传密码复制。神经系统依然是物理系统,组成头脑的物质和组成世界其他任何部分的物质没有根本的区别。这些在显微镜下看得清清楚楚的神经元上的树突及其内部进行的可测的电化学过程,将流传几千年的灵魂概念彻底去神秘化,而且是诸如本能,天性之类的讨论不再抽象和空泛。
14.心理物理平行主义,即概念的意涵(心理)同神经元和神经网络的物理状态之间的对应关系。本质上和计算机存储器的物理状态及其存储的信息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一样。外部意涵的任何细微的差别均需在神经元的内部状态中精确的反映出来,这代表这思想的分辨率。一个人感觉敏锐与否就取决于这方面的分辨率,他无疑存在依赖树突特征的个体差异。完全可以把这个平行或对应推广到整个心理过程。从感觉、知觉和表象,到概念、判断和推理,乃至记忆、联想、潜意识、情绪变化、应急反射等一切方面。现在距离完全了解这个过程的目标还很远。剩下的便是花时间去认真研究,要靠科学家做实验,不靠哲学思辨。
15.“我”不是别的,就是个人头脑里那些独特的树突以及由此形成的神经网络。他代表个人的知识能力结构。是个人意见、意志的由来,也可叫灵魂。树突来自后天,这是人的可塑性的根源,也是教育和学习的前提。我为什么是我这样呢,那就要问我何以会长出这样的树突,这个问题只能自己回答。我的肉身包括神经元是从娘肚子里带来的,树突却不是,所以灵魂不能归结为天性。性善、性恶都可由自己来选择,不能笼统归之于父母,否则人人都不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16.不光是人,自然界、无机界和有机界其活动通通都包括选择。达尔文的进化论有自然选择,说的是生物界。化学中不同物质之间的反应,同样是选择。物理中不同粒子的相互作用,同样是选择。大千世界,千变万化。有了差异和变化,就需要信息的概念。只有选择才能实行信息的传递。思维的选择和物理的选择一样,都遵从变分原理,即最佳化原理。物理学中所有的运动方程都可从变分原理直接推导出来。各种复杂问题的基本原理仍然是一样的。人的任何思想和行为都有原因或理由,这些原因和理由,说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某种最佳化。人的意志适合变分原理体现在他永远选择最佳。人们习惯把意志自由抽象的看作随心所欲,与因果律背道而驰。殊不知欲的形成已然受因果律支配。没有鬼迷心窍,也没有神给人以任何启示,包括灵感,潜意识都要到树突的形成中去寻找原因。人的意志的形成,必须经过最佳化手续。而最佳化则是在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基础上完成的。神经系统具有物质本性,物质的东西都必须遵从物理的规则。这为认识人的本性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前提,不需要再去胡乱假设。
17.思维和生命属于高级运动形式,但必须以低级运动形式为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在低级运动形式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坚持这点必定掉进神秘主义的泥潭。在思维本性的研究中问题的技术方面就是基于分子生物学的神经生物学。思想活动常常显现随机的特征,灵感便是典型,但随机性绝非神秘性,同样可以用科学或技术方法处理,这些都属于当代科学前沿。哲学家必须关注从生理到心理的过渡,认真贯彻心理物理平行主义。这些新的概念不仅消除了超自然的灵魂的神秘性,而且给如何认识天才、人性、自我等常见的命题提供了新的视角。首先排除了不经学习和训练,形成任何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可能性,或者说排除了天才。
18.情绪的变化和内分泌密不可分。愉快、紧张、愤怒、恐惧乃至疲劳都有相应的内分泌物质,许多属于激素类。这些物质如何参与神经过程,正在研究之中。
19.内省经验虽然极其重要,不过范围却非常狭窄,远不足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所以人类一定要尽量掌握关于外部世界的规律性,即各种自然和社会的信息。才能使自己真正立足。从自我的悖论看出,人的思想发展主要不是依靠发掘自我或内心的功夫,而要大量接触外部的正确信息,使其在头脑中形成合理的积淀。不要自我封闭,而要走向开放。这当然不是说不要冷静和独立进行反思,而是说思考的内容必须跳出自我经验的狭窄范围。人的发展首重扩大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和信息范围,实行开放、教育、学习和实践统一的原则。各国统计表明。犯罪率整体上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大幅度下降。当然,这里包含教育程度提高后,使人在社会分工中取得分配优势等原因,但通过教育和学习提高人的内在品质,或对灵魂的改造作用,仍是不可忽略的。
20.知识经验,对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影响,常常被浓缩为见识一词。它是一个综合指标,有见识或见识高才能以宽广的视角来观察和解释各种事物。井底之蛙理解能力有限,不懂事物之间复杂的关联,自私往往和狭隘有关。经济学中具有所谓经济人的假设,说人的本性都是自私的。这决不是事实。自私的基因或遗传密码在哪里,根本没有。相反,从童年到成年人都会有重大的飞跃,显示出很强的可塑性。必须指出,自私并非简单追求个人利益,他有明确的价值判断,是指不当行为造成的选择倾向,所以不可能天生。可以把各种自私都归结为一个原因,即对各种关联的认识和处理不当,尤其是忽略整体发展对个人利益的回馈。有一种习惯心理——把个人从社会分配中获得的一切,简单看作对个人努力的回报,即钱是我挣来的,这包含极大的片面性,事实上,今天普通民众享受到的生活水准,连古代的帝王将相都不可想象,而这种水准来自社会整体的经济和技术发展,不单是任何个人的功劳或本事。从前小学课本中有千人糕的故事。这个寓言包含的哲理,即由于生产的社会化,财富,不论其占有状况都具有社会本性。这证明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包括常常被人忽略的间接的远程联系。正是由于对社会整体关联的感悟,比尔.盖茨等人都称自己只是在代管社会的财富。这个代管道出了他们的见识和境界。因为他们了解自己财富如何积累的过程,知道其中哪些耗费了个人心血,哪些遭遇到怎样的随机性机遇。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个人消费有限,其余不是代管是什么?自私不过是社会发展中的阶段现象。其表现随时代变化,并始终与相反的、自觉以整体和他人利益为重的无私行为呈消长的态势。
21.有些观点认为自私或人性的善恶,并非知识或信息的问题,而是道德问题,因为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依然有人犯罪。这个理由只是表面的,是在割裂道德和知识,为科学设立禁区,否定知识可能解决道德问题。知识即力量,应当解读为不同的知识代表不同的力量,不仅是专门知识和技能,也包括个性、道德和精神。这符合信息的控制原理。坚强和懦弱都不是天生的都有形成的过程和原因,并最终体现在头脑中突出的构造上。道德高尚和道德堕落的人,头脑中信息的存储肯定不同。道德的缺陷,必然有知识的缺陷。教育和学习的作用,都在改变头脑中的突触,但更重要的改变来自实践。意志的抉择付诸实践后,遭遇成功或失败,信息反馈回来即属于经验的累积,影响尔后相关的决策。成功的受到鼓励,失败则尽量避免。因此,个性特征、道德情操和人格精神的形成是内在相通的,经过深层的科学分析,最终仍然决定于知识或信息。
22.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我们摒弃极端的个人主义,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进行全面的分工协作,这是消除一切自私的社会原动力和客观基础。虽然当今的国际政治,继续奉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却也同时出现了全球化的趋势,还有谈判代替对抗和双赢等诸多新口号,显示出时代的进步。各种谈判,不光是讨价还价,重点是摆正某些关系,必须真诚面对社会的各种关联,不能忘记个体或局部利益从根本上说,只能通过整体的发展实现。当今世界地球已经缩小为一个村,各个领域、任何大事都需要采取集体行动,也更需要识大体、顾大局,这是发展的主流。解决当今世界各种矛盾,无论利益冲突或文明冲突,核心都在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关联,理顺各种关系,假如在社会的各种关联越来越强化的同时,自我的远眼界却越来越狭窄,肯定是站到了历史的错误一边,而要理顺各种关系,首先就要认识这些关系, 所以问题依然回到知识或信息的层面,这就是考查思维本性问题的现实意义。
23.集体主义或个人主义是个老问题 ,这个问题的更高视角则应当援引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多体理论”, 它是关于大系统中集体行为的理论, 这显然适合于社会系统, 因为社会正是由大量的单个成员组成。对人类社会采取系统或自由人集合的概念, 是两种社会观的分水岭, 根本区别在于,集合中不包含成员之间的任何关系,而在系统中,则一切考察需从成员之间各种现实的关系出发。毫无疑问,只有系统的概念才符合实际情况,社会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人们的分工合作,多体理论的一个主要结论是——个体的最佳抉择并不自动成为整体的最佳抉择 。因此,社会的发展不等于个人分别的发展相加,这体现出系统论中“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某大国在200年前起草的宪法中宣称,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每个人自由发展的基础上的,个人发展了,社会自然就发展了,从多体理论来看这纯属误导。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