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生作:写作的惯性——在作文中,人跟动物能对话吗

 左手作文法 2021-01-28

写作的惯性——

在作文中,人跟动物能对话吗

文/陆生作

如果你时间匆忙,看这一问一答就行了。

在作文中,人跟动物能对话吗?

能!

如果你时间闲足,慢慢往下看。

这个问题,我上次说了我的想法,详见链接写童话要注意这个问题】,主要是以下两点:

◆可以告诉学生,写动物童话,只是拟人,但它们不是人,所以最好不出现“人”。

童话不仅仅是“动物说人话”,高级的童话需要“物性”与“人性”的完美配合。

之后,又有老师来问:在作文中,人跟动物能对话吗?

虽然我不是万能的,但可以讲讲自己的想法,供参考。

比如,下面这幅图。


学生在看图写话的时候,小男孩与猫展开了对话。这行不行?

这个问题,在本质上与上次的问题一样。我保持原来的想法:最好不要让猫说话,如果要猫说话,可以加上“好像在说”——猫喵喵叫着,好像在说……

有原因吗?传统的看图写话都是这样的么,这是我们的审美惯性。作家冰波曾举过一个例子:一只熊,一只兔子,哪个是男的,哪个是女的?大部分人会说,熊是男的,兔子是女的。这符合大众审美。如果你一定要说,熊是女的,兔子是男的,那也可以,但得在笔墨上多下工夫,写得让读者相信,让读者觉得合理。这样的设定,无疑增加了写作的难度。

同理,小男孩与猫展开对话,这与我们的审美不一样。因为我们总是站在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习惯了,就觉得猫跟人说话是别扭的。我们有“分别心”。所以,最好不要让猫和人对话,要说,加上“好像在说”。

当然,这样的思维是一种“偏见”。

《庄子》中有个故事: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庄子说自己遇见了一条鱼,还跟鱼对话了。这当然是他想出来,只是打比方而已,说给监河侯听的。

在这个故事中,人和动物明明是展开了对话的。我们读着不舒服吗?好像也没有。那么,学生让小男孩与猫展开了对话,有什么不可接受的呢?

这幅图的本义是,猫去捉鸟,孩子赶猫。

如果理解得童话一点:孩子交代猫,叫它好好守护鸟窝。

我们习惯于这幅图是发生在真实生活中的一件事,而且是站在人的角度去看待。以小男孩的视角。在写作上,视角是可以改变的。如果换一个视角,以猫的视角去看这件事,不也是可以写作的吗?

所以,如果一定要问我:在写作中,人跟动物能对话吗?我选择“能”。

我看过不少稿子,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动物童话中,有的人爱用“它”,有的人爱用“他、她”。虽然只是一个字,但可窥见作者的态度。

它,是动物。

他、她,是人物。

我觉得写在笔下的,都是人物。

如老子的“得弓、失弓”。

以上是我个人感受。供参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