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生作:读《三国演义》学作文 第六回

 左手作文法 2021-01-28

陆生作的聪明作文法

证明为骨

聪明为丰腴

读《三国演义》学作文 第六回

/陆生作


一、肥皂剧的手段

《三国演义》第五回最后几句话是这样的:(刘关张)三人直赶吕布到关下,看见关上西风飘动青罗伞盖。张飞大叫:“此必董卓!追吕布有甚强处?不如先拿董贼,便是斩草除根!”拍马上关,来擒董卓。——结果怎么样?我们在读的时候已经吊起来了。可就在这紧要处,它却来一句“未知胜负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是一种手段,设置了悬念,引人读下去。但有时,往往也是故作玄虚,没甚精彩。不信?那就往下看,第六回的开头是这样的:却说张飞拍马赶到关下,关上矢石如雨,不得进而回。——连标点共27个字,胜负在哪,精彩在哪?真真浪费了我们在第五回吊起来的心情。

这种手段,电视剧中常用,比如女主哭得梨花带雨,摔门而去;男主手一伸,大喊女主的名字,仿佛生离死别一般,就在这时,咔,停住了,片尾曲响起来了。后边发生了什么?下集再看。结果,下一集一开始,男主打开了门,女主就靠在门口拐角处的墙上。前边搞得那么紧张,后边你却搞这么一个“平安无事”,虎头蛇尾,欺负观众啊。当然了,在写作上,作者能get到这样有悬念的点,也是不错的,毕竟讲好一个故事,吸引读者读下去很重要。悬念就是引得读者想知道,但不告诉他,待会再告诉他。


二、三国演义里的

在第六回讲了近日街市上流传的一个童谣: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

在《三国演义》中也有几个谶谣,有人写论文研究过,比如:张婷婷的《论<三国演义>中的童谣及其小说功能》方新蓉的《简论<三国演义>中的谶谣》、田娜的《<三国演义>中的谶谣文化》等。

这些谶谣在故事中是有作用的。我第一次对谶谣有印象,是小时候看电视连续剧,黑白的屏幕上有一块天上掉下来的石头,上面写着“亡秦者胡也”。那时候年纪小,不懂,觉得好神奇。比较系统了解谶谣,是买了栾保群的书《历史上的谣与谶》,从周代一直讲到清朝,真是“代代相传”。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这些谶谣改变了历史的发展。在写作中也是这样的,谶谣可能预示着人物的命运,预示着故事的走向。

比如: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有了这个谶谣,董卓就迁都回长安了。另有说法,西头一个汉,刘备的蜀汉;东头一个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东汉。

比如: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第九回)——董卓死。

比如:一凤并一龙,相将到蜀中。才到半路里,凤死落坡东。风送雨,雨随风,隆汉兴时蜀道通,蜀道通时只有龙。(第六十三回)

比如:先是洛阳小儿谣曰:“帝非帝,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邙。”至此果应其谶。(第三回)

如果有兴趣可以把《三国演义》里的谶谣整理一下,也挺有意思的。顺道再向大家推荐三本栾保群的书《扪虱谈鬼录》《说魂儿》《鬼在江湖》,都跟鬼有关,那也是一个世界啊,好看。


三、读来很爽的句子

李傕、郭汜尽驱洛阳之民数百万口,前赴长安。每百姓一队,间军一队,互相拖押;死于沟壑者,不可胜数。又纵军士淫人妻女,夺人粮食;啼哭之声,震动天地。如有行得迟者,背后三千军催督,军手执白刃,于路杀人。——军手执白刃,于路杀人句子读来很痛快,我说的是音韵平仄上的事,也可能还有其他因素,因为它让我想到了李白的诗句:十步一杀,千里不留行。

还是谈谈音韵平仄记得有人说余秋雨散文好读,为什么好读呢,讲究音韵平仄,朗朗上口。余秋雨自己讲,他曾这么追求过。我们在写作时,用词用字,意思当然要准,如果能在音韵平仄上下点功夫,对文本一定有益。只是,可能这一点太难,似乎对以“表达清楚”为要求的习作来讲也没甚必要。只是,哪怕有一两句话讲究音韵平仄,让读者读的时候爽一下,也是好的啊。


四、玉玺是条故事线

这一回,董卓火烧洛阳孙坚救火,得了传国玉玺。

这玉玺缺一个角,以黄金镶之。这缺角是汉元帝的皇后,80多岁的“汉家老寡妇”王政君摔的。因为他的侄子王莽做了两年假皇帝,想做真皇帝了。她生气,又无法扭转局势,就摔了。金镶玉,也是从这儿来的。

玉玺上有篆文八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李斯的手笔。

做玉玺的玉石,是卞和献的。

玉玺可以引出很多故事来。这样的串联起来的方法是阅读的好方法,一波才动万波随;写作准备素材也是这样的。

在《三国演义》中,这第六回是全书第二次讲到玉玺。第一次讲到玉玺是在第三回,“千乘万骑走北邙”回宫之后,“检点宫中,不见了传国玉玺”。

孙坚得了玉玺,几次发咒——

对袁绍,坚指天为誓曰:“吾若果得此宝,私自藏匿,异日不得善终,死于刀箭之下!”

对刘表,坚曰:“吾若有此物,死于刀箭之下!”

后,孙坚就这么死的。这咒,跟前边讲到的谶谣也差不多了。预示人物命运。当然,它也包含着作者的态度,不可越线,会遭报应的。

再往下看,玉玺就是一条故事线,以“人、物”为线,它串起了很多人事变化。

秦传国玉玺  鸟篆文八字


五、一句话一块故事积木

孙坚得玉玺,袁绍是怎么提前知道的?书上是这么说的:谁想数中一军,是袁绍乡人,欲假此为进身之计,连夜偷出营寨,来报袁绍。绍与之赏赐,暗留军中。——有人通风报信,袁绍当然知道了。而且这个报信的军士在玉玺的打捞现场呢。在《三国演义》中,很多故事的推进、变化,都离不开“细作”,此处的军士不也是细作、探子么。关于这点,这里不展开了。这里想谈的是,因为这句话,我想到了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撤军的故事“唱筹量沙”——也是一个士兵去北魏通风报信,说檀道济这边没军粮了,快去攻打啊。北魏派出探子,檀道济将计就计,故意去各军营看军粮,探子看到粮食那么多,回去禀报,北魏就怀疑那个士兵是假投降,所以把他杀了。其实呢,他是真投降,檀道济的军粮,下面都是沙土,只有表面才是粮食,样子货而已。

类似的故事,还能找出几个来。它是一块故事积木,可以用在不同的故事中。这么短短的一句话,其实已经是一个完整的有空间的故事了。特别要注意它的人物是有动机的,“为进身,合理的动机是推动故事情节合理发展的动力。如果换一个角度去理解这句话,其实就是一个三方关系:孙坚一方,袁绍一方,军士一方。由此可以推出作文的“三三制”来。什么是三三制?详见《作文的“三三制”模式》一文,此处不展开了。


六、故事的“开始”与“终结”

讲一个好故事,因果关系很重要。

在这第六回中,“绍大怒,遂写书一封,差心腹人连夜往荆州,送与刺史刘表,教就路上截住夺之。”——因为这封信,所以刘表后边拦截孙坚,见了刘表,孙坚又说了一遍“死于刀箭之下”。孙坚说这话是作者想强调人物的结局。袁绍的这封信,是刘表拦截孙坚的“开始”。

在这第六回中,还有一句话,“既而席散,操见绍等各怀异心,料不能成事,自引军投扬州去了。”这是一句“终结”的话。在第五回,他们搞了一个“反董联盟”,袁绍是盟主到这第六回,这个反董联盟也就这么解散了,句子中的“席散”二字,暗含着反董联盟如席一般散了。

换个角度去看反董联盟这件事,在第五回是“聚”,在第六回是“散”,从聚到散,这是一对矛盾词、反义词,这也是写作的一种构思。我以前讲过的故事“倒着编、顺着讲”,借助的也是一对反义,从有到无或从无到有。

这一回就讲这么多了,上次发第五回是2018311日,至今三个月差1天。下次讲第七回,有两个尾巴好接,一是玉玺,二是细作,下次再见。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购买

《换个角度教作文——微童话教学课堂实录》

赠送一本陆生作的微童话集《石头青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