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外阅读:孩子“不愿看”,这个很正常!

 左手作文法 2021-01-28

“不愿看,没办法。

家长说出这句话,我猜,他已经身经百战,屡战屡败,是霜打的茄子、晒蔫的花。他追着阿Q去了,虽然表情还是无奈,心情还有几分焦虑,也还会对孩子发脾气,但内心已经对孩子妥协,已经与自己和解。关键是与自己和解,这个很正常,生活,总要给自己一个台阶下。气到心脏病发,总是有点太夸张。只是,也许,他从来没有意识到,或者说不愿正视——“不愿看,没办法”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放弃”与“不负责任”。

孩子“不愿看”,这个很正常。因为读书是个辛苦活,谁愿意吃苦呀?如果读书是颗甜甜的糖,孩子不愿吃才怪呢。

读书当然是颗甜甜的糖,但是!读书如种人参果,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十年寒窗冷板凳,坐得住的有几个?而且,孩子又不会朝前看、放眼量。再加上不愿吃苦,是人的本性;不得不吃苦,偏又是生活常态。于是,矛盾就有了,纠结也来了。

看看我们身边,横穿马路翻栅栏的、闯红灯的、在草地上踩出一条道来的,这些都可以归为不愿吃苦、图省事的表现。我们对付读书,也似这般急躁、这般顾头不顾尾。书是一面筛子,读与不读,会处在不同的世界。就像那些闯红灯的,有些已经被带到另一个世界去了。

孩子“不愿看”,这个很正常。
家长“没办法”,这个还可以商量。
古时候,考科举,宋代的真宗皇帝说了句大实话: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话说得赤裸,但历来励学,只因它抓住了人的“食、色,性也”。那时候,皇帝是君父,父亲就是这么激励孩子读书的。这算“望梅止渴、画饼充饥”。但真有这么一树梅、这么一个饼。
书中自有千钟粟,近乎精神引领,如“我有一个梦想”。对孩子来说,激励应该更实在些。比如:把这首诗背出来,奖励一餐肯德基;把五下数学自学完,奖励三千元。我并不赞同家长与孩子交易,但家长要重视激励,说到就要做到。这叫投其所好、徒木立信。很多家长失败在糊弄上,一次又一次放鸽子,不把孩子当人看。孩子又不是傻子,他努力了,废了好大劲,结果却得了一个屁,他能不失望吗?家长这样糊弄,危害不仅在孩子的读书上,还在孩子的品质上。
我们再想想:粪坑里的苍蝇,少有不吃屎的;搬家的蚂蚁,少有不出力的。古时孟母三迁,讲的就是榜样的力量、环境的影响。我们责备孩子“不愿看”的时候,照见自己的“不愿看”了吗?大多数家长只擅长“言传”,而这“言传”很可能还是“道听途说”来的,更不要说“身教”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孩子会打洞。这不仅指基因延续,更有成长环境使然。这叫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再有,孩子看动画片时,多么沉浸,多么专注,多么开心。怎么一读书,就蔫了呢?因为动画片有直接的感官刺激,还不太需要动脑子,而读书需要转化。其实,白纸黑字,也有山峰河谷,也有喜怒哀乐,只是这种阅读体验来得比视听感官慢一拍,而且还需要费脑子深一度思考。如迈步登山,想要一览众山小,唯有身体力行、感同身受才能沉浸其中,自得其乐。
其实,“不愿看,没办法”这也是个办法。
庄子的话:“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我想:虽然夏虫不知道冰,但又怎样呢?不也能好好过它这一世吗?
我们能嘲笑夏虫吗?能的,但这嘲笑无异于五十步笑百步。在八千岁为一秋的“大椿”面前,我们所以为的一年四季又算什么?
我们都不完美,我们各不相同。我前面就说了,书是一面筛子,读与不读,会处在不同的世界。这不同的世界并没有高低之别,都有价值,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即使在同一个行业里、同一个职位上,读书与不读书,所处的世界仍然是不同的。
但是,我还是要说:不读书,日子还是能过的,太阳照样东升西落。
读书这件事,先买书再读书,这是被动的;接着,想读书再买书,这是主动的。有些问题在于,很多家长等着孩子主动买书,这不是做梦吗?
(初稿)

(1)10堂课:用课文撬动作文——阅读指向写作,读小学语文课文★★★

(2)归纳:统编版语文课文12篇,45个写作知识点

(3)陆生作:部编版三上语文,读课文学作文,50个写作知识点

(4)陆生作:统编版五上语文,读课文学作文,61个写作知识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