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来讲第五课《玲玲的画》。这篇文章,原来在人教版里面也有的,但是选到部编版之后又有做了小小的改动,我觉得它改得更好了。玲玲得意地端详着自己的画《我家的一角》。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啪的一声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伤心地哭了起来。爸爸拿起画,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眯着眼睛,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整张画看上去更好了。玲玲满意地笑了。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孩子。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好事。”这是一篇写事情的课文,从事情当中悟出道理的课文。我觉得部编版的修改比人教版的那一版更好,是因为原来后面还有一句话:“在第二天的评奖会上,玲玲的画得了一等奖。”——这句话,不过是证明了“坏事变好事”,对应了开头的“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但是,不一定要得一等奖啊,这会涉及到对孩子的导向,甚至不一定要得奖啊,把弄脏的画补救回来,就很好了,很有意义了。得奖不是这件事的重点,重点在于遇上了问题,动脑筋去解决。所以,部编版这样结尾,我觉得恰到好处——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好事。——这个才是重点,得奖不是重点,所以我觉得它改得好。而且,是否得奖,还留下了悬念,让读者自己想去吧。这样,文章更有了回味与空间。虽然从结构上看有些中规中距,但我还是觉得挺好,因为它给我一种灵巧的感觉,小巧玲珑,有滋有味。关于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三部分去看待它。结果是把画改好了,还懂得了一个道理: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好事。作文里面写一件事情,不外乎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者我们把事情分成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在生活当中,我们所经历的种种事,也必定是起因、经过、结果,所以我们当然可以用这样三部分去看待课文《玲玲的画》。只是,这样的看待,确是一种普通的看待,因为大家都这么看。但今天,我们是希望从课文当中读出一些写作方法来,可能要换一个角度去看待。那么接下来,我要讲五个写作知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