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瓶新酒两相宜

 杏坛归客 2021-01-28

——浅谈古典诗词联曲的现代创作

吕可夫

谈诗、词、联、曲的现代创作,所谓旧瓶、新酒之说,只是一个不太恰切的比喻。我这里是借瓶指形式,借酒指内容。

古典诗、词、联、曲这类文学体裁或文学样式,是老祖宗几百、上千年以来留给我们现代人的旧酒瓶子。当然,这些瓶子虽旧,却非常经典、非常雅致、非常精美、非常华丽,是传统之国粹,无价之瑰宝,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必须要继承和发扬光大的。这也是我们在座各位顶礼膜拜,非常热爱,孜孜以求,沉浸其中而乐此不疲,并期望登堂入室的风雅圣殿。

古人写的古典诗、词、联、曲,在当时其实也是新瓶装新酒,是以当时最流行的体裁,写当时的现实生活和思想。就如同我们现在的新诗写新的时代一样。

但千百年过后,我们再来读这些作品,就已经是旧瓶装陈酒了。瓶子古老,精致漂亮;酒也醇厚,馥郁芬芳。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陈年老酿,越久越香。这也是我们许多人特别喜欢诗、词、联、曲的原因。这也充分地证明了毛泽东所说“古典诗词,一万年也打不倒”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文学烙印。诗、词、联、曲也不例外。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经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合为时而著,为事而作,这既是古训,也是历代文人富于历史使命感的一种集中概括。

“为时而著”的“时”,即时代之意;“为事而作”的“事”,即现实之情。为时而著,为事而作,或讴歌,或颂扬,或鞭挞,或讽刺,不是闭门造车,不是无病呻吟。对于写作诗、词、联、曲的人而言,它意味着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的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担当和使命。

按照白居易提出的这个口号,我们现在创作的古典诗、词、联、曲,运用的是古老的文学体裁,表现的大多是现代生活题材,这就好比“旧瓶装新酒”,瓶子是旧的,而酒是新的。

然而,将新酒装入旧瓶,而要使旧瓶新酒两相融洽,不像油浮水面,两相分离,而是如盐入水,了无痕迹,却并不容易。这种体裁古老、题材现代的创作,是我们许多人感到费神和比较伤脑筋的问题。一不小心,或不留神,写出来的作品或流于俗套,或流于口号,直白如话,不耐咀嚼,既少意趣,又缺馀味。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时隔几百、上千年,现实生活题材的内容,与古典诗、词、联、曲这类形式,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距离和差异。古代那种田园牧歌式的农耕生活,所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诗)的景象,在现代城市中已经荡然无存。即便是农村,除边远地区外,也由于现代化进程所致,那种竹篱茅舍、小桥流水、自然幽静的诗意生活也保留不多了。而古典诗、词、联、曲这种体裁产生于古代,因为其体式规范,格律谨严,时间久远,加之历史的变迁,毕竟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因此,以其古老形式来表达现代内容,肯定有一定的难度。过雅则流于晦涩,过俗则显得直白。

如何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创作出既有时代感,又有古典味的好作品,使之既古典,又现代;既雅致,又通俗,清新灵动,雅俗共赏,达到“旧瓶新酒两相宜”的最佳效果,应该是我们在创作中必须着重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下面,就这个问题,趁这个难得的机会,谈谈自己几点肤浅的体会,与各位作一个学习交流。 

  • 要有敏锐的触觉,善于选材 

材料为创作之根本。创作诗、词、联、曲,首先得寻找和选取素材。

古人有古人的诗材,今人有今人的诗料。我们不能老是围着古人那些素材转圈子,尽写些风花雪月、伤春悲秋之词。

随着时代的进步,诗、词、联、曲素材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应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生活比古代生活更为丰富多彩,更加绚丽多姿,可入诗、词、联、曲的诗料俯拾皆是。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关键是创作者要有敏锐的触觉、视觉和嗅觉,善于寻找,善于发现,善于选择。

如下面这首词: 

鹧鸪天·夜读女孩

灯火长衢近岁时,红衣旧帽坐街墀。圆珠笔正沙沙写,爆米花香薄薄吹。   

呵手冻,借光微。小城雨雪莫相催。容她写到春风起,梦想飞如彩蝶儿。 

这阕词所写的内容,完全是现代题材。在城市的街头、公园,或者公交车、地铁上,读书、学习的人,我们经常见到,可谓司空见惯,然大多对之却熟视无睹,而这首词的作者却通过敏锐的触觉发现,将之写进词中,运用白描的手法,树起了一个勤奋学习的现代女孩形象,读了使人油然而生敬佩。

再看这首词:

清平乐·抗洪

江涛卷雪,疑是银河决。浪拍云天堤欲裂,惊悸半轮新月。

中流水急涡漩,小舟子夜无眠。安抚狂澜睡了,万家灯火依然。 

这是一位湖南作者参加某次全国诗词大赛的参赛作品,原题为“乘渔舟动员被困居民撤离”,乃作者亲身经历,也是作者以曾经公开发表过的旧作参赛,改题目为“抗洪”,因为不合大赛规则而被取消一等奖奖项,甚为可惜。

湖南多雨、多洪涝灾害,尤其是洞庭湖区,几乎每年都要抗洪。而将抗洪斗争写入诗词,在古代应该是不多见的。作者通过选取这个比较特殊的素材,并进行适当剪裁,从一个侧面形象地描绘了洪水的肆虐景象,展现了人们与洪涝灾害奋勇抗争的壮观场面,表达了“洪水无情人有情”的人文关怀,故而读起来现场感很强,比较感人。

再如这首作品: 

夏  夜

天上星辰不动,草间虫语时送。

守田人在溪边,枕着瓜香入梦。

这是一首六言仄韵古诗。作者选取的题材,也是现代农村夏天中常见的一个场面——瓜田夜守。作品通过白描的手法,展现了乡村生活中那种自然、宁静、安逸和满足,语淡而格高,辞浅而意远,富于浓郁的农村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读起来使人感到熟悉和亲切。

再如:

果 农
彩蝶翻飞紫燕鸣,桃红李白满坡坪。
老农打盹春阳里,梦在枝头笑出声。

这也是一首现代农村素材的绝句。作者撷取春日果园的一个场景,生动地表现出改革开放政策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展现了新农村呈现出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景象。尤其结句,使人耳目一新,似乎体会到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繁荣意境。

再看一首:

游霍州七里峪有感
一路聆听鸟唱歌,如斯净土已无多。

年来到处强征地,只种楼房不种禾。

之前例举的作品都是歌颂、赞扬,而这首绝句却是讽刺、抨击。

近些年来,由于利益驱动,房地产变成热门,过度开发,到处高楼林立,以至形成泡沫。与之密切相关,影响民生的,则是大规模的侵占农田与旧城改造、房屋拆迁。一些地方因为不讲究政策,不注意方法,激发了一些社会矛盾,影响了社会的安定。作者选取这一素材,用诗化的语言对之进行讽刺鞭挞,既是对一些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商一哄而上的针贬、规劝,也寄予了对拆迁户的同情和悲悯,对农村发展和粮食问题的担忧,使人读后感慨良深。

再看湖湘著名诗人联家胡静怡先生的这首七律: 

三一重工混泥土泵输送设备

铁臂高扬任转旋,水泥抛向白云颠。

但将键纽轻轻按,何用人工苦苦肩。

论剑湘江称霸主,挥兵东海着先鞭。

玉皇若造凌霄殿,我自扶摇上九天。

三一重工是一家从事重工业设备制造的民营企业,不仅是十几年来湖南崛起的一个耀眼的工业品牌,也是“中国制造”中的翘楚。其制造的混泥土输送泵,技术先进,领先世界,畅销全球。

反映制造业高大上产品的工业题材,古代农耕社会是绝对没有的。而作者却独具慧眼,善于发现,在作者的笔下,材新韵古,形象生动,融洽无间,相得益彰,可谓“旧瓶新酒两相宜”的成功之作。

故去不久的湖湘著名诗人史鹏先生,也曾写过一首五言律诗:

参观塘沽万吨巨轮集装箱码头感赋
物阜年丰象,钢箱垒若墙。
输他零化整,便汝卸和装。
铁塔舒猿臂,楼船列雁行。
红旗招展去,辉耀太平洋。

此诗所写的现代物流运输题材,古代也是没有的。作者不仅准确地表现了所咏对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而且非常形象、生动,读起来不感直白、干巴,没有一丝“老干体”味道。

再看湖湘楹联七子之一周永红先生的楹联作品: 

咏手机

一匣蔚奇观,融万语千言,凭吐纳胸中气象;

满屏开胜景,汇五光十色,任推移掌上乾坤。

手机是现代社会最前卫的高科技产品之一,现在已经进入千家万户,几乎人手一台。尤其是智能手机出现后,因为其强大便捷的应用功能和沟通功能,极大地方便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将这样的高科技产品,用楹联如此生动贴切、大气磅礴地表现出来,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制联水平,也体现了作者的善于选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从农村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越来越多,而农村的留守妇女群体也成为中国当代一种新的社会现象。有作者具有非常敏锐的触觉,将其写入散曲,生动形象地表达了留守妇女思念在外务工丈夫的深情厚意,堪称含情脉脉,如嗔如怨,比起古代的闺怨诗词来,又别是一番风味。如: 

【仙吕·寄生草】盼郎归 
(说好的)端阳见,
(又改为)七夕来。
(可怜我)一回一顿家乡菜,
(你却)一天一个新鲜态,
(欠下这)一生一世相思债。
(眼看着)中秋过了是年关,
(再不来),就没半点良心在。 

从年初盼到年尾,分离之痛,相思之苦,盼望之切,通过平实、诙谐的口语道出,同样感人至深,丝毫不亚于古代作品。

从上列诸多作品可以看出,现代生活并非缺乏文学素材,也并非要象前人那样一味地描写风花雪月,甚至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无事不可入诗、词、联、曲,关键是作者要独具慧眼,善于发现和选取。 

  • 要有开阔的思路,善于提炼 

选取素材,还只是创作的第一步。如何从现有素材中组织意象,提炼意境,从而挖掘素材的深度,叠积主题的厚度,提升作品的高度,发前人所未思,写前人所未吟,则需要作者有开阔的思路,不局限于陈规旧套,不囿止于前人的经典佳作,而体现自己不同一般的思想与感悟。

如:

咏史绝句·项羽

自古纷纭说项公,愚顽不肯过江东。

果真收拾从头起,多少生灵涂炭中。

两千多年以前的楚霸王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悲剧人物,几乎家喻户晓。自古以来,吟咏项羽的诗词作品连篇累牍,其中更不乏名人佳作,各有千秋。如: 

杜牧《题乌江亭》

胜负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题乌江项王庙》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李清照《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诸如此类诗词作品,不胜枚举。而该诗作者另辟蹊径,不落古人窠臼,独出机杼,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从任何战争都会对平民百姓造成灾难性后果这个角度来咏史、论人、遣怀,其思想领悟之高度和深度,甚至超出了一些古人吟咏项羽的作品,可谓高屋建瓴,比之古人佳作,毫不逊色,与唐代韩愈《过鸿沟》:龙疲虎困割川原,亿万苍生性命存。谁劝君王回马首,真成一掷赌乾坤。

这首诗可谓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再如: 

北京水灾

暴雨茫茫罩帝都,繁华街道变江湖。

不知数尺淹民水,湿得高官大枕无? 

由于生态破坏严重,近些年来各地水灾频仍,不仅农村经常遭受洪涝之苦,许多城市也是一遇暴雨,即成大灾,“城市看海”之新闻时常见诸电视和报端。该诗作者从首都北京遭遇的水灾落笔,收句却归结到抨击当前一些官员高高在上,无所作为,只做表面功夫,甚至只知道贪腐而不管不顾人民群众生死安危的高度。老百姓已淹水数尺,而高官未湿枕头,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堪称思考深刻,抨击尖锐,发人深思,令人警醒,不禁使人联想到“覆舟水是苍生泪,不到横流君不知”这样的诗句,从而对当前的反腐败斗争作了一个诗意的注脚。

再如故去不久的当代著名诗人林从龙先生的诗作:

咏新荷

玉立亭亭高复低,洁身何必怨污泥。

污泥不作池中物,哪得年年绿一溪。

从古至今,人们历来喜欢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出污泥而不染”来赞美荷花,用池中的污泥来反衬荷花的高洁。如果大家都选择这个角度来写,则必定会立意雷同,难以出彩。殊不知,为荷花提供养分,让荷花年年露出“尖尖角”、“无穷碧”、“别样红”的,正是被人们遗忘和看不起的污泥。荷花美誉的背后,总有默默无闻的奉献者。这就是作者一反前人的陈词旧调,另辟思路,对主题另行深掘,道人所未道,言人所未言,从而使作品境高一筹,技胜一层的奥秘所在。

  • 要有鲜活的语言,善于创新 

文似看山不喜平。唐代文学家、诗人韩愈也曾经提出文章要“务去陈言”。一首好的诗、词、联、曲作品,意境为骨骼,文辞为肌肤,除了立意高拔,取材精当之外,文字的精准表达和优美表现,就是创作一件好作品的必要手段。

常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说如果没有题材,再高明的好手也无法写出好诗来。但有了食材,也不见得就能作出美味来。除了要精挑细选之外,还要有好的厨艺,才能作出佳肴来。而语言的推敲,文辞的琢磨,所谓的炼字、炼句,就是厨艺的体现。

诗、词、联、曲创作的厨艺高手,都会摈弃陈词滥调,套话空话,更不会照搬或图解一些政治术语和宣传口号,而是通过新奇鲜活、形象生动的语句,使作品立体丰满,不落俗套,夺人眼球,动人心弦。古人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捻断几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既是指立意的思考,也是指语言的锤炼和创新。以上列举的这些作品,除了题材新颖,立意新奇之外,语言生动、鲜活,也是能够从诸多作品中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因素。

著名诗人聂绀弩1955年因胡风案牵连而发配东北北大荒,与家人、朋友分离。孤苦伶仃,惶惶无助的他,曾写了六首离别诗,以表达他当时的心境。其中一首这样写道: 

朝朝雨雨又风风,梦断巫山十二峰。

望美人兮长颈鹿,思君子也细腰蜂。

盘盘棋打鸳鸯劫,出出戏装宇宙疯。

四顾茫茫馀一我,不知南北与西东。

诗中的文辞、语言诸多新颖,如“长颈鹿”、“细腰蜂”、“鸳鸯劫”、“宇宙疯”等,可谓化腐朽为神奇,既通俗,又新奇,还鲜活,使人读后既唏嘘不已,也难以忘怀。

再如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当代著名诗人钟振振先生的《松花湖》:

松花秋水一湖清,四百里山围玉枰。

最爱夕阳红湿处,渔船似在火中行。 

一泊松花湖,风光绮丽,气象万千,而作者却只选取了黄昏时候夕阳西下的一刹那,通过细腻的描写,以新奇鲜活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比喻,描绘出了一幅绝美的水彩画卷。既体现了作者对素材的精剪,也反映了作者对语言的锤炼,尤其是次句“四百里山围玉枰”和尾句“渔船似在火中行”,画面感非常真实、唯美,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再如当代著名诗人熊东遨先生的《苍溪梨博园花期已过》:

不是琼瑶入梦开,苍溪百里为谁来?

春风一步先于我,晴雪枝头已作胎。

不远跋涉百里而赴苍溪,只为看梨花而来,然而春风比诗人先到一步,梨花谢后,早在枝头结下了小小梨果。诗表面上是写花期已过,无缘赏花的遗憾,内心表达的却是对丰收的期盼。该诗不仅手法委婉新颖,状景抒情交相辉映,而且造语新奇。读到最后的转合句“春风一步先于我,晴雪枝头已作胎”,使人不禁拍案击节。

再如江苏一位作者的作品: 

春游扬州瘦西湖

画艇轻摇荡彩霞,也摇春梦到天涯。

东风不耐西湖瘦,一夜吹肥两岸花。

一个“瘦”字,一个“肥”字,本是平常字眼,因为将其用活了,形成了强烈对比,从而生动地表现了瘦西湖一片蓬蓬勃勃的春光春色。

再看一位广东青年女诗词爱好者的作品:

思 母

赤兰桥外碧梧秋,几度梦回萱草楼。

惆怅今宵千里月,一轮分作两边愁。

最后两句“惆怅今宵千里月,一轮分作两边愁”,因想象奇特,造语奇殊,借用月亮这个物象,将千里之外的母女联系起来,女思母,更有母思女,使人不禁联想起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读罢怦然心动,不禁愁肠百转,从而引发思亲共鸣。

许多古人评价诗、词、联、曲之优劣,都不约而同地认为,佳咏必有三味,即韵味、情味、馀味。

何谓韵味?简而言之,首先就是用韵必须精准,平仄必须谐和,对仗必须工切。这样才能抑扬顿挫,读之流畅,韵味悠长。其次则是用语要形象生动,或奇特,或新颖,或隽永,或精辟,使之感人耳目,动人心弦。

何谓情味?前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唯有情深,才能打动人心。不论状物、咏景、遣怀之作,必须蕴含真情,情感充沛,或豪迈,或婉约,或悠闲,或隽永,或浓郁,或深沉。只有情真意笃,方能动心入脑,引发读者共鸣。

何谓馀味?应是馀音绕梁,三日不绝。运用各种诗法技巧,新奇文字,虚实相间,不写太满,善于飞白,留有馀地,让读者有充分的想象空间。

但是,馀味绝不等同于语境晦涩,而是通俗易懂之字句斗然而來,戛然而止,却又合情合理,令人回味,引人深思。

上述“三味”,在所举的这些诗、词、联、曲作品中,我们如果仔细吟读,都可以品味得出来。

总之,我们在使用现代题材创作古典诗、词、联、曲时,既要严格遵守诗格、词谱、曲调、联律,不能不要、更不能打碎精致、华丽的旧酒瓶,又要善于选材,善于立意,善于造句,善于炼字,将崭新、火热的现代生活所酿造的新酒,有机地灌装进去,这样才能写出既具有古典韵味,又充满时代情感的好作品来,真正做到“旧瓶新酒两相宜”。

以上是个人的几点肤浅学习心得,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作者系省文史馆馆员、市诗词协会副会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