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元13世纪中期的大蒙古帝国银币(上)

 昵称73575260 2021-01-28
本文作者为 别利亚耶夫、西多罗维奇(俄罗斯)   李铁生 译

    2007年9月,甘肃省陇西市建筑工地上发现一破损的陶罐窖藏,内含大量银币和少量金银器件(1)。窖藏主要内容为近400枚背面打有戳记的大朝通宝铸造银钱(注:大朝通宝为蒙古入主中原前铸钱,有铜, 银两种,存世稀少)。除此尚有其他几类。

第一类:“宝”字为简化字体的减径“大朝通宝”铸造银钱5-6枚。其中2枚背面有戳记。

第二类:具有蒙哥可汗徽记和回鹘(式)蒙(古)文-阿拉伯文双语币文的伊斯兰型打制银币。其中1迪拉姆2枚,1/2迪拉姆1-2枚。彼得罗夫博士(Dr. Petrov,P.N.)在其中1枚迪拉姆币上辨读出年代为回历[6]53年(公元1225年)。钱币学家将此类银币归入哈拉和林(译注:哈拉和林为蒙古帝国首都,位于鄂尔浑河上游, 距今乌兰巴托西380公里)系列(2)。其中1枚和蒙古国出土的银币相同,参见网站ZENO.RU #275613(3)。

第三类:除此,还发现了一些前所未知的特殊银币。

本文将对二、三类银币的币文进行辨读和讨论。

I 型币

    此枚为具有蒙哥可汗徽记,回鹘蒙文和中文双语币文打制银币。清理后币重为2.55g,直径21.0-21.2mm。正背面币模轴线交角90°。

    正面 币周双线圈间为连续圆珠点,中央为一大型蒙哥可汗徽记,空余部分两侧有数个圆珠点,两侧为竖写的回鹘蒙文。

    背面 中央为模仿中国铸钱方形穿孔的不通孔四方双重内廓。孔周的汉字直读为“西宁通宝”。“宝”字为简体。“宁”字的上方部首“宀” 简化为“亠”。“心”字简化为一横“一”。“丁”字简化为直钩“亅”。



另一枚打制银币,尺寸重量不详。正背面币模轴线交角115°。

正面 币周双线圈间布满圆珠点。正面用模同图1。估算直径为22.3mm。

背面 中央也是仿造中国铸钱方形穿孔的不通孔四方双重内廓。孔周四角各有三条直线斜出,将币面分为四部分。币文直读为“西宁通宝”。“宝”字为简体字。由于币面锈蚀严重,作者从照片币图上仅能辨认“宁”字仅余“ 宀”。“ 心”字仅余一横“一”。其他无从识别。

    上述银币币文的解读可方便地由背面开始。作者认为币文中”西宁”并非”国号”或“年号”,而是地名“西宁州”(注:北宋始设西宁州,即今青海省西宁市)。这在中国中古钱币史上未见先例。币文可解读为“西宁州法定通用钱币”,当然也无法证实仅限于西宁州内流通。更大的可能是由西宁州铸造发行。许多世纪以来,西宁州为中国西部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上的重镇。这一地区饱受吐蕃文化影响。自公元12世纪初期,西宁州成为西夏王国党项人城市,公元1227年被蒙古人征服(4)。自公元9世纪起,今中国甘肃省和青海省即有党项人和回鹘人居留(5)。其正面回鹘蒙文由3个音节组成(徽记左方2个音节,右方l个)。左方两个音节书写走样。为求其解读,者求索较长时。后在日本弘前大学松井太博士(Dr. Matsui Dai)对币文音素分析的帮助下,得以解决。

     
     
SY-LY-ČW = [si-li-chu]

    根据公元10-13世纪吐鲁蕃绿州遗址古文字学和碑铭学研究:回鹘人将“宁”(ning)字读为“ni”,而位于音节首字的鼻音“n”又为边音“l”所替代, 故最终“宁”字读为“li”(6)。根据以上特点,笔者在与松井太博士私人通信后,确认了作者对正面回鹘蒙文为同名中文“西宁”的辨读。

    同时也得知回鹘人将中文“”读为ČW (chu)。如下例地名(7)。

    甘 Ganzhou 回鹘人读音 Qamču   

    沙 Shazhou 回鹘人读音 Šaču

    肃 Suzhou 回鹘人读音 Sügčü

    瓜Guazhou 回鹃蒙文读音Qaču

    因此,回鹘蒙文(si-li-chu) 即中文“西宁”的转写。这一地名在中古汉语中读为sei1-niƏŋ1 tśiu1(8)。可与《马可波罗游记》中的“西宁”(Sinju)进行比较: “王国拥有诸多城市。首都名Erguiul。由首都向东南方向,可达国泰(Cathay),即契丹语中国各省。如沿东南而行,可达原属于党项后臣服于蒙古大汗的城市Sinju。该城市下属许多城镇和村落”(9)。在尤尔的著作中(译注:亨利·尤尔(Henry Yule)为苏格兰东方学家。1871年将《 马可波罗游记》译为英文),也有类似将“宁”字中“n”替代为“l”的有趣论述:“吐蕃人将Sining 读为Ziling 或Jiling, 蒙古人则称为Seling Khoto。在一块显然织造于本地,后出口到印度克什米尔和拉达克的羊毛披巾上,产地标为S’ling”(10)。 至于谁先使用这一转写——吐蕃人源自回鹘人还是相反,则是一项涉及特种语言学的专题。遗憾的是,目前还不能肯定银币上的币文是造币地名还是仅指钱币流通地区。但无疑这是钱币币文上共有中文和回鹘蒙文的首例。   

    虽然,此币正背面似乎风格迥异。但经过仔细推敲后证明,在有限的正背面金属币面上,两者所指实为同一地名“西宁”。面反映的是蒙古游牧社会的传统,另面则是中华高度发达的定居文明的表达。

    蒙哥可汗徽记和回鹘蒙文共处同一币面证明:这一地区为蒙古可汗属地,他有权进行征税(11)。因此可得出结论:蒙哥可汗任内,西宁在其统辖之下。

    如上所述,背面的中文“西宁通宝”表明“可法定通行于西宁”。因中国传统国讳之故,币文中未直接说明铸币权(monetary regalia)人。但币文中“宝”字在此代表“国玺”,即“天命”所有人(12)。蒙哥可汗并非中国皇帝,所以未遵循中国传统采用“年号”。但他是“国玺”所有人,从而也应获得铸币权,正如正面币文所明确表明。

    探讨为何发行这枚不同寻常银币的真正原因,可能需要一篇超出本文范围的专门研究。在此作者仅作一般性探讨。

注释:

(1)  亚历山大罗夫(Alexandrov, A.S.),别利亚耶夫(Belyaev, V.A.),西多罗维奇(Sidorovich, S.V.),曹光胜《大朝通宝银钱陇西窖藏。初步报告》(A Hoard of Silver Coins Dachao Tongbao from Longxi。 Preliminary Report)。载2008年9月7-13日在乌克兰召开的第七次《公元13-15世纪蒙古汗国钱币研讨会》论文擇要,第15-18页;别利亚耶夫, 西多罗维奇《蒙古钱币“大朝通宝”初议》(K voprosu o mongol’skih monetah dachao tunbao)。载2011年4月18-23日在圣彼得堡召开的第16次《全俄罗斯钱币学大会》报告择要,圣彼得堡,第41-43页。

(2) 彼得罗夫(Petrov, P.N.)《再论察合台汗国回历670年(公元1271年)麻速忽·贝克(Mas’ud Beg)的币制改革》(Eshche raz o monetnoj reforme Mas`ud-beka 670/1271-1272 gg. v gosudarstve Chagataidov)。{译注:麻速忽·贝克为花剌子模粟特人马哈茂德·牙剌洼赤(Mahmud Yalawach)之子,曾为察合台汗国重臣}。载《圣彼得堡大学学报》,系列2《历史》,卷1,圣彼得堡,2008年,第203页。

(3)东方钱币数据网站:http://

(4)《元史》卷1.。

(5)廖里赫(Roerich, G.N.)《公元13和14世纪的蒙古-西藏关系》(Mongolo-tibetskie otnoshenija v XIII i XIV vv.)。载廖里赫《西藏和中亚:论文,演讲,译作》,萨马拉,1999年,第142页。

(6)松井太(Matsui, Dai)《宁戎寺和伯孜克里克窟的古回鹖文献》(Ning-Rong and Bezeklik in Old Uighur Texts)。载《亚洲内陆语言研究》,卷26,2011年,第152-153页。

(7)松井太《再论榆林窟的回鹖文献》(Revising the Uighur Inscription of the Yulin caves).载《亚洲内陆语言研究》,卷23,2008年,第21页。

松井太《敦煌发现的察合台汗国蒙文敕令》(A Mongolian Decree from the Chaghataid Khanate Discovered at Dunhuang)。载齐曼主编(Zieme,Peter,ed.)《百济康义纪念文集:中亚佛教研究》(Aspect of Research into Central Asian Buddhism: In Memoriam Kogi Kudara),2008年,第166页。

(8)金(Kim, S.F.)《汉字语音词典》(Foneticheskij slovar’ kitaiskih ieroglifov),莫斯科,1983年,第89,111,144页。

(9)《马可波罗游记》,尤尔(Yule)全译本,纽约,1993年,第57章。

(10)同上,第57章,註2.

(11)彼得罗夫《德夫·凯斯肯·卡拉钱币窖藏及术赤兀鲁思银币开始打制时间》(Klad iz Dev-kesken-kala i voprosy nachala chekanki serebrianyh monet v Dzhuchidskom uluse)。载《金帐汗国文明》,第3辑,喀山, 2010年,第130页。

(12)别利亚耶夫,西多罗维奇《中国铸钱钱文上“寶”字的含义》(The   meaning of the Character “寶” Bao in the Legend of Chinese Coins)。 载2009年在格拉斯哥召开的《第14届国际钱币大会论文集》,卷2,(Proceedings of the XIV International Numismatic Congress, Volume II),格拉斯哥,2011年,第1789-1795页。

(本文全文刊于《中国钱币》2014年第一期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