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跨湖桥遗址--魏骥墓神道石刻、张嵿墓神道石刻

 木香草堂 2021-01-28
跨湖桥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西南约4公里湘湖畔,为距今80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最初发现于20世纪70年代初。1990年对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发掘面积330平方米。2000年至2001年,相继对遗址进行了调查发掘,发掘面积近350平方米。2002年又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发掘面积350平方米,发现独木舟及其相关的重要遗迹,出土遗物有大量骨器、木器、石器、陶器和一些动植物遗存。2003年5月,调查发现了跨湖桥遗址同类型文化遗存-下孙新石器时代遗址。从而证明“跨湖桥”作为一种单独文化出现,时间比河姆渡遗址早1000年。2004年“跨湖桥文化”正式命名,两年后,跨湖桥遗址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宝系.浙」-跨湖桥遗址(6-82)&魏骥墓神道石刻、张嵿墓神道石刻

 
跨湖桥遗址位于今湘湖旅游区内。据方志记载,早在四千多年前,钱江南岸已经有湘湖存在,后来逐渐淤塞成为低洼水田,直到北宋政和二年(1112),名臣杨时出任萧山县令,“以山为界,筑土为塘”,将此地开辟成人工水库,以调节旱涝,灌溉农田。湖原名“西附湖”,由于“山秀而疏,水澄而深……”时人以为其清丽可比湖南境内的潇水、湘水,因而取名为湘湖。明人张岱在《西湖梦寻》一书中提到他的弟弟曾把西湖比为美人,把湘湖比为隐士,而张岱则把西湖比为曲中名妓,把湘湖比作处子。在她静静的沉睡了八千年以后,随着跨湖桥遗址的发掘,她成为了浙江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国宝系.浙」-跨湖桥遗址(6-82)&魏骥墓神道石刻、张嵿墓神道石刻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建于湘湖之上,遗址所处位置为葫芦形古湘湖的颈部,南北均为低矮的山丘,分别为龙门山、天目山余脉的末端。往北越过山岭可见钱塘江,西南约7公里为钱塘江与浦阳江交汇处,形成曲折之形,往北再折向东流入东海,南面为东西向连绵不断的会稽山脉。遗址之上及周围地区是古湘湖,现已大部分淤积。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1-3米

遗址博物馆造像成船形,分为地下遗址发掘厅和地上陈列厅
「国宝系.浙」-跨湖桥遗址(6-82)&魏骥墓神道石刻、张嵿墓神道石刻

 
地下陈列厅位于水下6.5米,进入遗址展厅就是启功书“萧山八千年”,反映了跨湖桥遗址在浙江文明中所处的位置
「国宝系.浙」-跨湖桥遗址(6-82)&魏骥墓神道石刻、张嵿墓神道石刻

 
遗址展厅内,复原了当时考古的现场,主要展示了当年独木舟的发掘现场
「国宝系.浙」-跨湖桥遗址(6-82)&魏骥墓神道石刻、张嵿墓神道石刻

 
独木舟原物以运至浙江省博物馆武林展区,该独木舟制作精细,打磨光洁。舟体局部有经烧烤的黑焦面,应与舟体挖凿加工有关。舟体残长5.6米。这一发现证明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的浙江是最早使用独木舟的地区之一
「国宝系.浙」-跨湖桥遗址(6-82)&魏骥墓神道石刻、张嵿墓神道石刻

 
楼上为陈列展厅,可惜的是不少好的东西都已运至杭州市博物馆和浙江省博物馆展出,不过在这种遗址专题陈列厅内,人们却不似省博那样乱花渐迷,往往走马观花,反倒是都在细细品读跨湖桥文化

木浆
「国宝系.浙」-跨湖桥遗址(6-82)&魏骥墓神道石刻、张嵿墓神道石刻

 
梅花鹿角及梅花鹿头骨
「国宝系.浙」-跨湖桥遗址(6-82)&魏骥墓神道石刻、张嵿墓神道石刻


水牛头骨
「国宝系.浙」-跨湖桥遗址(6-82)&魏骥墓神道石刻、张嵿墓神道石刻

 
跨湖桥遗址中,木构建筑是主要的建筑形式。有余建筑腐朽,遗留的只有成排的残柱或柱洞。独木梯的发现,证明了楼层架空的干栏式建筑的存在。与河姆渡遗址比较,跨湖桥遗址带榫卯的建筑构件比较缺乏,但相应的木作技术已经具备。除此之外,跨湖桥遗址也发现了土墙式的地面建筑

跨湖桥遗址建筑形式复原
「国宝系.浙」-跨湖桥遗址(6-82)&魏骥墓神道石刻、张嵿墓神道石刻


发掘的独木梯残长52厘米,由原木劈半制作,直径15厘米,正面斜劈横斩出踩足台面,第一台面与第二台面间距为21厘米,第三台面残,残处与第二台面间距约24厘米。台面深约9厘米。独木梯一般是斜靠在地面和干栏建筑的楼层之间,供上下踩踏用,是一种原始的楼梯
「国宝系.浙」-跨湖桥遗址(6-82)&魏骥墓神道石刻、张嵿墓神道石刻

 
陶釜及釜支子
「国宝系.浙」-跨湖桥遗址(6-82)&魏骥墓神道石刻、张嵿墓神道石刻


骨笛,拟声工具,用以模仿鸟音捕捉禽兽的乐器,狩猎时用。为动物肢骨截制,管状,三孔
「国宝系.浙」-跨湖桥遗址(6-82)&魏骥墓神道石刻、张嵿墓神道石刻

 
陶甑
「国宝系.浙」-跨湖桥遗址(6-82)&魏骥墓神道石刻、张嵿墓神道石刻

 
骨锥,利用鹿尺骨的形状,将其远端截切,削磨成尖锋状,近端成自然手柄,可用作类似匕首的短武器或狩猎工具
「国宝系.浙」-跨湖桥遗址(6-82)&魏骥墓神道石刻、张嵿墓神道石刻

 
骨匕
「国宝系.浙」-跨湖桥遗址(6-82)&魏骥墓神道石刻、张嵿墓神道石刻

 
骨针,跨湖桥遗址出土的骨针由动物肢骨锯切磨制,形态圆润,或经抛光处理,尾端有对穿孔。骨针的发明早于纺织,在山顶洞文化时期,已经可以制作颇为精细的骨针用来缝纫可能是较细植物纤维的材料,直到纺织发明后,针才与线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国宝系.浙」-跨湖桥遗址(6-82)&魏骥墓神道石刻、张嵿墓神道石刻

 
骨耜
「国宝系.浙」-跨湖桥遗址(6-82)&魏骥墓神道石刻、张嵿墓神道石刻

 
复合骨器
「国宝系.浙」-跨湖桥遗址(6-82)&魏骥墓神道石刻、张嵿墓神道石刻

 
黑光陶罐,跨湖桥遗址出土的陶器中,有些器物的表面光滑且有黑色光泽,被称为黑光陶
「国宝系.浙」-跨湖桥遗址(6-82)&魏骥墓神道石刻、张嵿墓神道石刻

 
太阳纹彩陶片,彩陶是跨湖桥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直观上,跨湖桥遗址彩陶上的圆圈、放射线组合图案,都是以太阳为模仿题材的,但表现形式较为直接而质朴,到了河姆渡、良渚时期,太阳崇拜的表现形式更加抽象而繁复。跨湖桥遗址彩陶中所见的太阳纹和火焰纹图案是我国东南地区所见的最早形式的太阳崇拜
「国宝系.浙」-跨湖桥遗址(6-82)&魏骥墓神道石刻、张嵿墓神道石刻

 
跨湖桥遗址出土的种植物,跨湖桥遗址发掘时出土的栽培稻曾经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所最早见,不过如今桂冠已经被后来的浦江县上山遗址所摘得
「国宝系.浙」-跨湖桥遗址(6-82)&魏骥墓神道石刻、张嵿墓神道石刻

 
木柄
「国宝系.浙」-跨湖桥遗址(6-82)&魏骥墓神道石刻、张嵿墓神道石刻

 
木盆
「国宝系.浙」-跨湖桥遗址(6-82)&魏骥墓神道石刻、张嵿墓神道石刻

 
席状编织物,编制方法三潜三浮,编制材料为芦苇或竹篾
「国宝系.浙」-跨湖桥遗址(6-82)&魏骥墓神道石刻、张嵿墓神道石刻

 
锯齿形骨器,可能为梳整经纱的工具
「国宝系.浙」-跨湖桥遗址(6-82)&魏骥墓神道石刻、张嵿墓神道石刻

 
纬刀,为纺织工具
「国宝系.浙」-跨湖桥遗址(6-82)&魏骥墓神道石刻、张嵿墓神道石刻

 

游览完跨湖桥遗址,去一个感兴趣的地方,位于湖山村徐家坞山西麓的魏骥墓

魏骥(1373-1471),字仲房,号南斋,萧山人,明永乐三年(1405)中举,次年以进士副榜授松江训导。召修《永乐大典》,后历任南京太常寺少卿、吏部侍郎、南京吏部尚书等职,居官清正。有犯五纲罪者,恶逆当杀,官员为其保释,魏拒请托,依法定刑。英宗继位,魏率诸官奏陈时务,多被采纳,屡受命巡视京都蝗灾、民间疾苦。景泰元年(1450),魏告老还乡,时年77岁。居乡期间,布衣粗食。为解乡民水患之苦,先后倡议修筑螺山、石岩、毕公等堤塘几处。为禁止富豪争相围湘湖为私田,魏呼吁官府,发动乡民,清查私田,疏浚湖身,修筑涵闸,使湖中蓄水增多,力保沿湖农田防旱防涝之利。魏骥好诗文,著有《南斋摘稿》、《萧山水利事述》等。成化七年(1471)去世,终年99岁,谥文靖,赐祭塟

墓建于明成化年间,墓坐东朝西,墓包呈半椭圆形,1998年、2001年墓曾先后遭盗挖,墓包部分被破坏。墓包前置一祭坛深4米。墓碑及祭台已毁。原墓前有牌坊,现无迹可寻。墓道保存较好,墓道自西向东两旁立有石马一对、石羊一对、石虎一对、文官俑两尊

石马一对,仰首垂尾,鬓毛往两侧披散,骏健洗练,左边的嘴部略有破损,右边的基本完好
「国宝系.浙」-跨湖桥遗址(6-82)&魏骥墓神道石刻、张嵿墓神道石刻

 
石羊一对,前肢跪地,后肢伏地,犄角向后卷曲,肥壮温顺
「国宝系.浙」-跨湖桥遗址(6-82)&魏骥墓神道石刻、张嵿墓神道石刻

「国宝系.浙」-跨湖桥遗址(6-82)&魏骥墓神道石刻、张嵿墓神道石刻

 
石虎一对,呈座立状,左边的头微微向下,温顺驯服。右边的石虎头亦微微有点向下,嘴巴闭拢,不怒自威
「国宝系.浙」-跨湖桥遗址(6-82)&魏骥墓神道石刻、张嵿墓神道石刻

「国宝系.浙」-跨湖桥遗址(6-82)&魏骥墓神道石刻、张嵿墓神道石刻

 
文官俑两尊,呈立状,双手执笏板,头戴帽冠,身穿宽袖官袍,腰间系有玉板作装饰的宽带。右边的年长,胡须自脸两侧往下收垂,面部表情略显呆板,但感觉和蔼可亲。左边的面部右侧略有破损,无胡须,表情严肃
「国宝系.浙」-跨湖桥遗址(6-82)&魏骥墓神道石刻、张嵿墓神道石刻

「国宝系.浙」-跨湖桥遗址(6-82)&魏骥墓神道石刻、张嵿墓神道石刻

「国宝系.浙」-跨湖桥遗址(6-82)&魏骥墓神道石刻、张嵿墓神道石刻

 
由北向南墓道
「国宝系.浙」-跨湖桥遗址(6-82)&魏骥墓神道石刻、张嵿墓神道石刻




萧山区除去魏骥墓尚存神道石刻之外,还有一处张嵿墓,这两位都是《明史》有传的人物,这里也一并写来

张嵿(1457-1531),又名张舰,字时俊,别名枫邱,萧山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弘治初年,撰修《宪宗实录》,往苏州、松江等地采集轶事,书成授上饶知县。不久,任南京兵部主事,进刑部郎中。正德三年(1508),任兴化知府,正德五年(1510),起知南雄,擢江西左参政,任右布政使,正德六年(1511),任右副御史。正德八年(1513),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嘉靖三年(1524)九月,召掌南京都察院事。同年十月,任南京工部尚书。嘉靖六年(1527),辞官回乡。嘉靖七年(1528),诏进一品阶荣禄大夫。嘉靖九年(1530)卒,终年74岁

墓原位于峙山东麓,清咸丰十一年毁,此处现为临浦镇小学。上世纪90年代,墓道石刻被移置峙山公园南麓入口处,自下而上依次为文官俑两尊,石马一对,石虎一对,石羊一对,于在原墓道前排列的顺序刚好相反

文官俑两尊,呈立状,双手执笏板,头戴帽冠,身穿宽袖官袍,腰间系有玉板作装饰的宽带。右边文官的笏板上部有残损,身稍许前倾,面带微笑,感觉和蔼可亲。左边文官表情严肃。最有特点的是两尊文官俑的胡须,以及左边文官的手指,颇有些意思
「国宝系.浙」-跨湖桥遗址(6-82)&魏骥墓神道石刻、张嵿墓神道石刻

「国宝系.浙」-跨湖桥遗址(6-82)&魏骥墓神道石刻、张嵿墓神道石刻

「国宝系.浙」-跨湖桥遗址(6-82)&魏骥墓神道石刻、张嵿墓神道石刻

 
石马一对,仰首垂尾,鬓毛往两侧披散,骏健洗练,马鞍的线条较为朴实。右边的头部及颈一部分残损,左边的完好
「国宝系.浙」-跨湖桥遗址(6-82)&魏骥墓神道石刻、张嵿墓神道石刻

「国宝系.浙」-跨湖桥遗址(6-82)&魏骥墓神道石刻、张嵿墓神道石刻

 
石虎一对,呈座立状,耳朵耸立,咬牙露齿,尾巴弯曲一侧,双腿粗壮。左边的石虎头平视,一副温顺驯服的样子。右边的石虎头微微向上,嘴巴闭拢,不怒自威
「国宝系.浙」-跨湖桥遗址(6-82)&魏骥墓神道石刻、张嵿墓神道石刻

石羊一对,前肢跪地,后肢伏地,犄角向后卷曲,肥壮温顺,憨态可掬。右边的石羊嘴部略有残损,尾部有一小截埋在了泥土中。左边的完好
「国宝系.浙」-跨湖桥遗址(6-82)&魏骥墓神道石刻、张嵿墓神道石刻

「国宝系.浙」-跨湖桥遗址(6-82)&魏骥墓神道石刻、张嵿墓神道石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