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祖父的园子》教学思考

 冯栎钧是老师 2021-01-28

《祖父的园子》是一篇老课文。以前,每一次读这篇文章的时候,问小朋友,你们读过后有什么感受?

他们总会说,萧红好自由,好让人羡慕啊。

确实,这篇文章里的小主人公真是自由,园子里到处都能看到她的身影,追蝴蝶,捉蚂蚱,跟着祖父晃来荡去。哎呀,天那么蓝,云那么轻,生活多么美好。对萧红来说,祖父的园子,园子里的一切,在园子里玩儿的时光,就是童年最美的记忆。

这些内容都是一读就能粗浅感受到的。

可怎么能让孩子们更好地体会到“我”内心的感受?明白作者是怎么写出这样的感受的呢?

这篇文章的课后题是很好的支架,它不但与单元的主题紧密结合在一起,还能让我们关注到萧红独特的表达方法。

课后第一题:默读课文,说说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

通过默读课文,定位信息,就能捕捉到很多关键词。

祖父的院子里有的东西可多了:蜜蜂、蝴蝶、蚂蚱、蜻蜓;倭瓜、黄瓜、玉米……

她们在一起干的事情也太多了:栽花、拔草、铲地、浇水……

把这些事物,做的事情放到一起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个地方多么有趣。多看看,细看看,转个身,哪哪都是风景;做的事情也那么有意思,想干嘛干嘛,想做多久都行,这大概就是人人羡慕的童年生活吧。

疑问也来了?为什么连小小的孩子读这篇文章,都会有这样自由、幸福的感受呢?作者究竟是怎么把这样的感受表达出来的?

仔细一读,你就能发现,文章中有些句子很特别。

比如: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读一读,读一读,再读一读,哦,天啦,怎么会背了?作者怎么做到的呢?原来,她采用了反复的手法,反反复复,反反复复,反反复复,就像她在园子里晃来晃去玩那样,随意、自由,晃着晃着,她的形象就刻在我们心里了。原来反复的结构还有这样的好处。

像这样的句子在课文中还有好多,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体会,作者表达的心情就一下明了了。

其实,编者早已发现了这些句子的特点,课后第二题就是引导大家通过这些句子来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利用好课后题,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文章的最后,还附了一段阅读链接,讲述了这篇文章,这些故事选自哪里。每次要不要出示这段文字,总让我纠结。作为大人的我当然知道萧红人生的困境,是不是要让五年级的小朋友知道呢?呃,这是一个难题。不管啦,目前想的教学设计是:

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课时
1.  单元导语入课,明白这个单元讲述的是童年往事,知道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2.  简要介绍萧红,回顾学过的《火烧云》,走进《祖父的园子》。
3.  默读课文,说说园子里有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4.  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聚焦16自然段。读熟到会背的程度,体会,仿写。

第二课时

1.  回顾上节课学到的内容,背诵16自然段。

2.  找一找课文中还有哪些类似的句子?给你怎样的感受?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  读阅读链接,交流读后的感受。

4.  出示书中的一个小片段,读一读,猜一猜整本书大概是什么基调?补充萧红的资料。

乌鸦一飞过,这一天才真正地过去了。
因为大昴星、天河和月亮也都上来了。
蝙蝠也飞起来了。
是凡跟着太阳一起来的,现在都回去了。人睡了,猪、马、牛、羊也都睡了,燕子和蝴蝶也都不飞了。就连房根底下的牵牛花,也一朵没有开的。含苞的含苞,蜷缩的蜷缩。含苞的准备着欢迎那早晨又要来的太阳,那蜷缩的,因为它已经在昨天欢迎过了,它要落去了。
随着月亮上来的星夜,大昴星也不过是月亮的一个马前卒,让它先跑到一步就是了。
夜一来蛤蟆就叫,在河沟里叫,在洼地里叫。虫子也叫,在院心草棵子里,在城外的大田上,有的叫在人家的花盆里,有的叫在人家的坟头上。
夏夜若无风无雨就这样地过去了,一夜又一夜。

5.对能直面生活不易的同学,推荐《呼兰河传》。


好书推荐:《怎样做小学教师

推荐理由:陈鹤琴先生是很懂教育的,他的思想放到现在大多都不过时。在这样一个时代教书究竟是为了什么?学习究竟是了什么?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毕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更好,社会更美,祖国更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