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街往事(上)

 苏迷 2021-01-28
《姑苏晚报》2021年01月25日 B05版

  嵇元

  苏州高新区泰山路南、金枫路西,有条南北向道路叫向街,有些年纪大的当地人却说这叫向街街。查地图这里确实有个向街村,但有老年人却说,向街是个集镇而不是街,而且过去也不是村。来到这里寻访,但见高楼幢幢,人来车往,绿树成荫,四望都是现代化的城区,哪有什么村庄或集镇?

  向街其实是有来历的。1993年《吴县志》里载有“向街”条目:“(向街镇)位于枫桥镇政府驻地西北3公里。据说过去镇上很热闹,跨河建筑的茶馆里,茶客的嘈杂声与河里渔船的敲板声常响彻整条小街,故名响街。清后叶建向街镇,属长洲县。民国时期曾是吴县向街乡乡公所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至1956年间,为向街乡政府驻地。现为枫桥镇属小集镇,向街村委会驻地。1987年向街镇区面积3公顷,镇区人口620多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0多人。镇内有初中、小学各一所,两校设在一个校园内。街宽3米,街上有一幢百货楼和3个商业门市部,还有个体户开设的店铺。1987年社会商品零售额172万元。”

  这样就明白了,向街曾经是一个镇名,既然现在做了路名,当地人就自然而然地叫向街街了,假如同里、周庄、木渎等镇名用作路名,一样要加一个街或路字。

  不过据老向街人介绍,向街的得名,是源于向姓。过去有个说法,向街上的大姓人家叫“邱倪朱向轧一顾”,邱、倪、朱、向、顾都是向街的大姓。

  锉刀街由来

  《吴县志》记载向街有过百货楼、初级中学,还曾有过乡政府,可见当年确实有一定规模。向笔者介绍向街历史的顾仁兴先生,生于1944年,家里至少五代是向街人,他对过去的向街集镇还有鲜明印象,总的印象是向街市面的热闹,超过西面的马涧镇。

  顾先生画了一张向街平面草图。大致说来,一条河从北往南,然后是一横河,成为丁字形河,向街依丁字形河形成镇区,是个丁字形小镇。

  在丁字形街的中心,也就是横河和直河交叉的北面,有一口水井,井水很甜,向街全镇人都会来这里取水。

  向街有后头巷浪、花蒲鞋场、横街浪、浜西、木桥头、姚大房等地名,但当地的人有时会感到纳闷:向街的地名里有个谜,叫“塔影浜没有塔,下水滩呒码头”,看来向街镇有许多过去的风貌和典故,但即使在民国时就已说不清楚,今天连塔影浜、下水滩也消失了,向街那些往事看来是永远湮没在历史烟云中了。

  向街东西向的横河,往西不远处连通姚大房村、旺米山村,往东的那段河经谢家桥、东新桥、射渎桥,直通大运河。向街的街很有特色,大约有三十多家吧,房屋是每幢往里后退两尺左右,所以街面像锯齿,人称锉刀街。

  这让人想起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六尺巷长仅百米,宽才两米,这条普通的小巷如今全国闻名。清康熙年间,南墙边是张英家,北墙边为吴(或叶)家,两户做官人家为宅基地争论,于是张家修书一封到京师,告诉在京做文华殿大学士的主人,要他出头维护张家利益。过了几天,主人回信到了,信中道:“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了,明白其中道理,遵嘱建墙往后退让三尺。对方看了,甚觉惭愧,也后退三尺。这条让出来的路,就叫六尺巷,这个“六尺巷故事”现在已成邻居相处互相谦让、城市文明的典故。

  而枫桥街道区域内向街集镇原先的锉刀街,其之所以形成,是因为全镇造房子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后造房的商家,房子前墙不能越到隔壁的前头,而要退后而建,为商讲竞争,这里商家讲退让,这不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谦让尊重的精神文明吗?

  推测向街为镇形成于后太平天国时期,那时苏州城乡战乱后十分残破,活下来和新来的人们重启山林,大家需要同心同德共建家园,这样出现了互相谦让的好风气。

  锉刀街只是向街镇的丁字形河东段横河,河北面朝南的街,向街其他街巷没有这个“锉刀”现象。此外,那河往西通向旺米山村方向的河段,河东有个叫“鱼场浪”(苏州话中“浪”用于方位是“上”的意思),是各种网船打了杂鱼在此交易之处,这鱼市也是锉刀街的一个特色呢。向街过去有俗语说:“向街旺米山,黄米挑几担”,可见向街是个鱼米之乡。

  向街并无每月逢几为集的习俗,虽然规模不大,但镇上店却是天天开张,因此向街不是集而是镇。据老年人回忆,过去市面还是热闹繁荣的,人气足,在向街开店生意都蛮好,仅茶馆就有七家,而且全在锉刀街。据老人回忆有酒店两家、豆腐店五家、理发店三家、肉店有两家、团子店两家。向街人喜欢吃糕团,团子店供应肉团子、青团子、猪油糕、糖千糕、又大又圆的蒸糕,还有糖芋艿也很有特色。其他有纸马香烛店数家、南北货店、日用杂货店、棺材店、面店、馄饨店、皮匠店、裁缝店、箍桶店,打笼床的(以前稻谷脱粒用的木制工具)……业态比较丰富。外地人来开店的也不少。

  老向街人介绍,向街地处肥沃良田之间,方圆十里,村民购物消遣,要么去浒墅关镇,要么去苏州(石路),或逢五或六去桥头(通安桥),西津桥、白马涧二镇倒是很少去的。向街四邻八乡一年二忙,即种收麦子、水稻,这是主业。空闲来去做各行生意,是农商型经济。一趟生意结束就会来向街镇上聚聚会,购购物,吃吃茶,谈谈生意经,再听听书,有家书场日夜两场呢,也有吃老酒、赌铜钿的,有的人要吃到晚上再听完一档书后才回家。向街有个航船码头,航船早出夜归,进城就停靠在山塘街新民桥边的潘安桥。

  关于《吴县志》上说向街得名于“响”,也不是没有来由。锉刀街的人家多为商户,枕河建房,北面为商店,南面为住屋,河两边砌石驳岸。人家要往来,就在河上铺木板为“平板桥”,两面有木板的墙,还开有窗,向街人叫作河棚,这桥属于各家私产。但有的人家就利用这河棚开店。特别是开了茶馆的河棚风情最好,人就坐在桥上看河里风景,载菜蔬、捕捉鱼虾的网船等在桥下穿梭往来,这一风景画多么有特色啊。

  小镇的风情

  向街镇不大,当地人喜欢听宣卷,做寿、搬家、生病什么的,要请宣卷先生来点起香烛唱一唱。向街过去也是苏州说书先生重视的书码头,甚至张鉴国、张鉴庭昆仲这样的评弹大名家也来说过书。据镇上老人回忆,向街有两家茶馆,一家主人姓徐、一家主人姓邱,都兼做书场,常请说书先生来说书。因此向街人知道弹词小书《九丝绦》《描金凤》、评话大书《包公》等著名书目。有时两家书场还会出现“敌档”的事,就是两家茶馆的说书先生别苗头,书说得特别精彩。邱家茶馆蛮有意思,除了请说书先生来,有时也请越剧班子来演出,演员当然不是名角,可以说是走东乡到西乡的草台班子,演出《铡美案》之类,也很受欢迎。

  因为镇上有说书先生说书,周边乡的人也常来听书。北面保安乡(今苏州高新区浒墅关经开区内)有个徐炳鑫先生,是个中医,更确切地说是个全科医生,他每天早上穿着长衫,骑着一匹枣红马来向街出诊。马不高大,但性情温良,作他的坐骑,是很有招牌特色的交通工具。他到了向街以后,先是吃茶,然后看病,走到哪看到哪,一路上只要有人叫,他随时看病,有时就借剃头店当临时诊室,看起了病。他收诊费不贵,一点也没有架子,在向街人心里,他就是一位名气很响的郎中。

  新中国成立后他马没有了,但还是坚持走到向街来看病。其实他在家里是有诊室的,因为向街人相信他,他和向街人也熟悉,有了感情,心里牵挂,所以一直坚持到走不动才不来,改为在家里的诊室看病。向街没有了医生,政府就安排三个医生来向街,诊所设在一朱姓居民家里,解决了向街人看病的问题。那些医务人员也很辛苦的,都是走到向街来的,大约要到1982年,向街才有自行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向街的茧行,主要收购向街附近包括往西马涧镇一带农家养蚕人的茧子。这家茧行老板姓顾,开在南北向的横街浪。他搭着过街棚,铁皮棚顶,在过去是很吃价的建材,下雨时棚顶会有声响,在农村人看来也是一种派头。顾老板住宅坐东、大门朝西,门对面是老茧行,中间是横街浪,过街铁皮棚顶下作蚕茧收购处。不知为何,顾老板的信仰与人不同,他信狐仙,家里有供着狐仙的龛,里面是一尊狐仙老爷,一般人有点害怕。茧行是楼,楼下建有一排烘灶,蚕茧来了就在下面烘,楼上面存放茧子,他的蚕茧生意一度做得很大。

  因为枫桥镇及马涧等地也是苏州传统的蚕茧产地,特别是马涧那一带,养蚕农家尤其多。因为有茧源,向街顾家老茧行生意很好,一方面促进了地方上养蚕后茧子的出路,当然自己也有丰厚利润,这生意引起向街其他人的眼热。有冯姓弟兄三个,合股在最热闹的锉刀街北面开了一家新茧行。但是业务上新茧行竞争不过老茧行,其中一个转移资本到石路去开了旅馆,重点不放在收茧子业务上了。

  向街人的生意很有特色,叫“挑八条头绳”,一只箩筐四根绳,意思是挑担子做生意。做什么生意呢?换旧货,向街叫臭货生意。向街人在一只箩筐里放点瓷的碗盏盆勺之类,去换一些东西,和义乌的“鸡毛换糖”差不多。但也换动物的皮,比如黄鼠狼皮、蛇皮甚至猫皮、狗皮、牛皮,还有鹅鸭毛,这些东西原皮状态时味道很大,所以叫臭货。

  向街人换旧货的担子,穿街走巷到附近镇,甚至挑到苏州城里和上海,市面还是不简单的。但后来对“挑八条头绳”实施取缔,这“挑八条头绳”的行业就消失了。

  臭货生意做得大的有两家,一在姑苏城阊门的上塘街桐益里,一在山塘街的山塘桥往东靠近护城河遥对老阊门处,这两家赚了钱在城里都有了自己的房子,坐店营业,人称臭货站。有一家还是自建的楼房,生意做得很大了。向街人将收购到的东西,挑到那两家店去。记得有家臭货行,他虽已做了老板,有人到他家里去,看到他收购到了牛皮,削牛脚骨和牛皮上面的肉当菜吃,这也体现了向街人艰苦创业的一面。

  这两家臭货行,一家新中国成立后并入了废品收购行业,成了废品收购站;一家因为会深加工牛皮、猪皮,还会做鼓,后来进了乐器厂,苏鼓做得非常好,全国都有名。向街人会做鼓,有知名度,无锡乐器厂还引进了向街人的技术力量去做鼓。上海需要的鼓,以前是到苏州来购买。所以说,不要小看向街的臭货行业,直至今天,还有向街出去的人在为发展苏式乐器产业作着自己的贡献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