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三) 大元帝国人分四等

 正哥与泪痕春雨 2021-01-28

大元帝国,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面对这种政权,汉民族实在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对大元帝国的民族政策,难免会有许多文学化、夸张性的描写。

最夸张的说法就是,蒙古人拥有汉人的初夜权。说得具体点,汉人娶妻前,第一夜先得送到蒙古老爷那里。

其实呢,类似的内容,根本就不经不起推敲。

我们知道,大元帝国第一等人是蒙古人;第二等人是色目人;第三等人是汉人;第四等人是南人。

但是,蒙古人也有奴隶,也有穷得需要卖儿卖女卖老婆的穷苦之人;南人也有高官,也有奴仆成群的富贵之人。

总的来说,在一个阶级社会中,最主要的矛盾通常就是阶级矛盾,而非民族矛盾。

因为类似的原因,社会底层所受的压迫,通常更多的是源于阶级压迫,比如,压榨、剥削朱元璋一家人的,通常都是本民族的地主、富户,似乎看不到蒙古人的痕迹。

而且从当时留下来的讨元檄文去看,也没有谁强调人分四等这回事;这本身就证明,对于普遍老百姓而言,所谓的人分四等,并不是多让他们深恶痛绝的。因为绝大多数底层百姓的不幸生活,都是各种本民族的贪官污吏地主恶霸土豪劣绅造成。

总的来说,大元帝国人分四等,主要是基于统治的需要,并不是简单的、赤裸裸的民族压迫。

在一个地区,一把手,自然是蒙古人,因为他主管政治、军事;二把手呢,通常就是色目人,因为他主管经济。但是再往下排呢,通常都是汉人、南人。

毕竟,汉人南人在人数上,拥有压倒性的优势,无论中央地方,塔尖之外的职务,通常都是由汉人、南人担任的。

所以对于底层百姓,很难难感受到蒙古人的压迫,因为蒙古人基数非常小。以他的人口基数,当时分散于世界各地,而且且还需要大量的军队集中起来,还有蒙古人的密集区。在这种背景下,以中原王朝的广阔地区,普通乡、村恐怕就见不到蒙古人的影子。

我写到这里,也许已有人感觉,我这是替蒙鬼子洗地。

但是我们必须得知道,如果没有广大的汉人、南人拥护大元帝国,刘福通振辟一呼时,大元帝国就已土崩瓦解了。

一切是显然的,蒙古人,在数量上就处于绝对劣势。

更主要的是,在元末,蒙古铁骑早已不是从前的蒙古铁骑了。当时的蒙古铁骑,恐怕早已成了阿卜、阿卜的代名词。换而言之,一看敌人杀过来,都是只会高呼,跑、跑、跑,赶紧跑!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没有大量汉人义士、志士愿意保家卫国,大元帝国灭亡,也就是分分钟钟的事。

这就好像,满清入主中原时,八旗军,那就是英勇善战的代名词;但是在康熙初年的三藩之乱时,八旗军的战斗力已不堪一击了。如果大清帝国真靠这种军队保卫,吴三桂绑起一只手来,也能打得康熙皇帝跪地求饶。

其实呢,吴三桂如果胜利了,天下肯定会变成大汉民族的天下。单就民族矛盾而言,吴三桂他再不是东西,大家也应该跟着吴三桂改天换日啊!

问题是,除了少数别有用心的坏人,谁会没事扯这种民族大义呢。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都开口闭口,大明皇帝一个比一个邪恶变态,弄得天下人水深火热,大清皇帝改换日,大家才终于可以过上幸福安定生活;吴三桂这个乱臣贼子,竟然打着复辟明朝的旗号造大清皇帝的反,这不是想让我们受二遍苦、遭二茬罪吗?

事实上,大清帝国可以跨过这个坎,主要就是因为有无数愿意为大清帝国抛头颅洒热血的汉人。如果大清帝国当时真靠所谓的满清八旗,早就灭亡了。

至于到了洪秀全叛乱时,所谓的八旗子弟,更早就成为酒囊饭袋的代名词;如果大清帝国就靠这种军队护卫,洪秀全绑起两只手,也能打得满清皇帝跪地求饶。

问题是,架不住有无数愿意为大清帝国抛头颅洒热血的汉族好男儿啊。事实上,当时中兴大清帝国的主要功臣,清一色的都是汉人。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他们率领的广大汉民义士。如果大清帝国真靠八旗子弟保卫,还不如指望母猪能上树呢?

刘福通扯旗造反后,大元帝国的处境,与洪秀全造反后的处境,那是惊人的相似。

最初,大元皇帝派出一枝据说很精锐的蒙古铁骑前来镇压。但是看到红巾军杀过来,这些蒙古将士,都是齐声高呼阿卜、阿卜。阿卜是蒙古的音译,意思是说,走、走、走,赶紧走!跑、跑、跑,赶紧跑!

看到蒙古所谓的精锐铁骑就这副德性,人们一时恐怕都有穿越回抗战神剧感觉,总而言之,蒙古鬼子也太面了吧,蒙古鬼子也太菜了吧。我们不赶紧加入杀鬼子的行列 ,就等于放弃了到手成为英雄的机会。

于是,刘福通大旗所指之处,一时间红巾军万万千千,而且所过之处,那就是好像抗战神剧中杀鬼子的场景,总而言,打得鬼子魂飞胆散,打得鬼子躺倒一地。

面对此情此景,人们恐怕都感觉,大元帝国灭亡,已经进入倒计时了,而且已开始论天计算了。

但是,这就好像,洪秀全事业正风生水起之时,曾国藩突然横空出世了。

刘福通干得正风生水起,察罕帖木儿、李思齐、王保保突然横空出世了。

察罕帖木儿是蒙古人(咬文嚼字细考证说,他是乃蛮人,也可能是色目人),但是察罕帖木儿显然早已汉化了,而且汉化的非深。

第一、察罕帖木儿,经常以李廷察的名字行走江湖。

第二、察罕帖木儿的姐姐,嫁给了一个姓王的汉人。

第三、察罕帖木儿的养子,也就是他的接班人,名叫王保保(他姐姐的儿子)。

第四、察罕帖木儿,曾经参加过汉人的科举。虽然没有成为进士,但是这个事实本身,就可以看出他汉化之深。

当时,察罕帖木儿最主要的合作伙伴,名叫李思齐。

李思齐是一个如假包换的汉人。

李思齐当时,也是一个乡村级的大佬,振臂一呼,估计也就只能拉出几百人。但是架不住他们都有一颗深爱大元帝国的心,更架不住有众多深爱大元帝国的汉民义士愿意支持他们,所以他们的力量壮大的很快。

察罕帖木儿、李思齐合作的结果,就是很快让红巾军啃到了硬骨头。

面对他们这种自发的、英勇的、保家卫国的行为,大元帝国皇帝就决定好好封赏他们。于是,他们都是一跃成为大元皇帝亲封的市师级大佬。

看到大元皇帝如此赏识,他们更是一副要抛肝输胆的要保卫大元帝国。然后呢,他们的江湖地位就一天比一天高。

察罕帖木儿、李思齐、王保保在元末的江湖地位,绝不逊色于清末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一方面,大元帝国可以避免灭亡于红巾军之手,就是靠他们积极抵抗;另一方面,察罕帖木儿、李思齐、王保保后来都大元帝国最有权势的大佬之一。

我们现在的问题来了。如果大元帝国的民族政策,真如许多人所说的那样,你说李思齐这种汉人,一心忠于大元帝国,这叫什么事呢?

事实上,如果大元帝国的民族政策,真如许多人所说的那样,他有什么可牛X的?因为,怎么看他也是二鬼子、狗汉奸啊!

当然了,跟随在他们身后的无数汉人,又算什么东西?肯定全是狗汉奸啊。

问题是,当时的史书也好,近现代的史书也好,都也没有把他们当成反面人物去写啊。

按传统的、权威史书所说,王保保(察罕帖木儿的养子)的亲生老爸那是如假包换的汉人,所以他才叫王保保。

但是因为他替蒙古鬼子卖命,卖的比较投入,所以大元皇帝就给他赐名扩廓帖木儿。

虽然说,朱元璋北伐时,王保保之类的人,提出了温和的批评;总而言之,好好的汉家男儿,却是偏偏甘心给蒙古鬼子效力。

但是,在天下尘埃落地之地,大明帝国也得对他们提出表扬,总而言之,他生是大元人、死是大元鬼,值得大家学习。

当然了,后世的历史书,对他们这种行为,也表现高度认可,总而言之,忠义之士。

方今河、洛、关、陕,虽有数雄: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以为美称。《讨元檄文》

《明史》:扩廓百战不屈,欲继先志,而赍恨以死……要皆元之忠臣也

《新元史》:扩廓帖木儿才不及其父(察罕帖木儿),然崎岖塞上,卒全忠孝,明太祖谓之奇男子,谅矣哉!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有人又提出一种说法,那就是王保保其实是货真价实的蒙古人。

现在的问题是,王保保到底是汉人,还是蒙古人?

我觉得并不重要,至少在我的思维框架中,它并不重要。

如果王保保是货真价实的蒙古人,那他的所作所为,似乎也证明,当时的民族政策,并没有一些人所说的那样夸张。

否则,扩廓帖木儿这种据说货真价实的蒙古人,怎么最后混到最后,让人连他是汉人、蒙人都弄不清楚呢?

更主要的是,朱元璋也从来没有发自心底的痛恨大元帝国,相反说起大元帝国,永远都是一脸的尊敬。总而言之,大元帝国是一个好帝国,就是后来的昏君、奸臣、贪官污吏把它弄坏了。

自宋祚倾移,元以北夷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彼时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及其后嗣沉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专权,宪台抱怨,有司毒虐,于是人心离叛,天下兵起,

甚至元末最流行的一首反诗,开篇也是:堂堂大元.........。总而言之,在这首当时最流行的反诗中,也认为大元帝国是一个好帝国,就是后来奸臣当道,贪官污吏太多了。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醉太平》

朱元璋北伐胜利,俘虏了大元帝国众多皇室成员(包括皇太子),人们就建议朱元璋让北元太子领衔这些俘虏,对朱元璋行进行献俘礼,但是朱元璋拒绝了,因为朱元璋认为,我们应该对大元皇室表示起码的尊重。

人们在庆贺这种胜利时,难免会说一些居高临下的,对大元帝国极为贬低的话语。对此朱元璋就说,大元立国百年,我们大家的父母都曾依靠他生活,我们这样贬低他多少是不合适的。

《明史》:癸酉,买的里八剌至京师,群臣请献俘。帝曰:“武王伐殷用之乎?”省臣以唐太宗尝行之对。帝曰:“太宗是待王世充耳。若遇隋之子孙,恐不尔也。”遂不许。又以捷奏多侈辞,谓宰相曰:“元主中国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奈何为此浮薄之言?亟改之。”乙亥,封买的里八剌为崇礼侯。

我不敢说,元末的人分四等,并不存在民族压迫的意味;更不敢说大元帝国一直执行民族平等的政策。但是,只要我们知道上述的这些事实,再看元末的人分四等,以及他的民族政策,就不会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