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最常用的“打点”笔法是什么意思?

 大山图文书馆 2021-01-28

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用笔的多样性。几乎从其笔法中任取一点并发扬光大,就可以化成一个书家流派。比如说怀素的用笔,就是从王字中细而挺的线条发展而成的,它需要用胳膊带动手腕手指来书写。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那么,王羲之在起笔时最常用的笔法是什么呢?这个被称为“打点”笔法。为什么要这样叫?它是什么意思呢?

在篆书流行的时代,起笔都是要逆锋而起,取藏锋之意。但是,王羲之改变了这种起笔方法,将它改为“打点”起笔,也就是直接侧锋切笔,迅速找到发力点发力,然后顺势转为中锋行笔,一拓直下,这样子,书法写起来就简洁明快得多了。

这种起笔方法为什么被称为“打点”起笔?这是今人给予它的一个比较形象的称呼。简单来说,也就是像雨水打在窗户上,啪的一声,沉着有力。雨水打窗多是斜势落下,很少会是垂直打下来的,所以这种起笔方式是侧锋起笔;雨水打窗后不可能若逆锋起笔那样绕一下再下行,所以这种起笔方式要露锋起笔,直接下切;就发力方式而言,雨水打窗后要直接借击打之势下行,所以切笔入纸后就要迅速打到发力点来发力行笔,不能是绕转发力。

书法家傅绍尉说:“在王羲之之前,基本都是藏锋,所以王羲之的露锋起笔当时就被称为新法。切笔入纸之后就发力,这是一个发力点,就像雨点打在窗户上。”不过,打点起笔之后,王羲之的笔法就不再是雨水下行了,“雨水下行”之法是颜真卿所用的。颜真卿所用的笔法叫做“屋漏痕”,就是模仿雨水在窗户上蜿蜒而下的情景而生。

那么,王羲之在行笔阶段所用的笔法叫什么呢?其实也就是后人所讲的“锥画沙”笔法,明媚利好,快捷有力。它类似于滑冰或划船时所用的发力方式,也就是起笔“打点”发力之后,行笔时借起笔之力顺势向前滑翔,待到点画收尾前再次发力以便于转向下一笔的书写。这种用笔之法,苏东坡与米芾曾以“逆水撑船”来形容。

书法家孙晓云对此,这样描述:“改均匀发力为集中于笔头上迅猛发力至尽,或是力至收尾时再进行下一周转笔的准备……此力,乃滑翔之力。物理上称作‘加速过程’和‘惯性力’作用。发力即产生加速度,提高速度。所以,这样的发力,速度迅猛而准确到位。在有大量公务要记录下来,又无打字工具的时代,既可以加快书写速度,又能整齐美观。苏东坡用‘水上撑船’来比喻,甚是形象。”

不过,这种发力在行笔过种中并非是纯用中锋的,而是“侧中并用,即侧即中”。你可以想象一下骑自行车时,发力前蹬后,为了省劲而让车向前滑行一段时,自行车并非是一条直线前进的,而是可以左右微摆,便于车子向前的。因此书法家魏启厚说“骑自行车不倒就是中锋”,这就很好地概括了中锋用笔时“即侧即中”的情景。

这种行笔方式飘逸潇洒,切合魏晋时代讲究潇洒明快之风的“魏晋风流”,而不同于屋漏痕沉郁顿挫的情景。“屋漏痕”像雨水顺着墙壁往下漏的情景,它在行笔过程中仍不断发力,用力绵长,类似骑“摇摇车”的情景,速度较慢,但形成的线条比较厚实。而王羲之这种“锥画沙”的笔法一拓直下,类似于滑冰或骑自行车的发力,但如果用笔不过关的话,线条中间就会比较空,包世臣将其描述为“两端雄肆,中截空怯”。这个弊端要通过提按得法及中侧并用等方式来矫正。

好啦,这就是王羲之的“打点起笔”。弄明白之后,在书法中可以好好运用。这种笔法的突出优点就是写字是很快的,能够加快写字速度,收放自如,追求魏晋风流那种“飘若浮动,矫若惊龙”的效果。毕竟直到今天,魏晋风流还是书法界的主格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