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一点经济学的行业八卦吧。

 xiaosanj 2021-01-29
你的珍藏 单依纯 - 沐浴之王 电影原声带

有人曾问我,大富你学了这么多年的经济和金融,对生活有帮助么?

废话,没帮助咱也不能承认呐,那学费不等于白瞎了,更何况,多少还是有点作用哒。

比如前两天被小黑书给坑了,打卡了一家网红店,吃缅甸菜,我也不知道自己点的是啥,上来了一盘炸树叶,没错是树叶。

还有一盆辣酱还是甜面酱混搭出来的跟狗食一样的东东,话说当时恨不得自插双目。

但亲手点的菜,含泪也要吃完对吧?我都不知道扒到第几口了,服务生小妹过来了,说他们这里消费满多少元就送多少,金额离我点的还差几十块软妹币吧。

一起来吃的同学说:“要么我们再点个甜品吧,凑个整数。”

我想了想表示拒绝,主食已经难吃的像嚼树叶了,万一甜品再像啃树皮,那可就亏大了,额外损失了几十块,还吃了坏东西,影响了坏心情。

于是乎,果断买单跑路,然后去隔壁小档口,买了个坡县特产甜品——面包冰淇淋压压惊。

我一般周末出去打个牙祭,周一到周五都是学业和工作为主,但我不是每节课都听的,而是有选择的听,这个习惯从大学时候就开始了,确切的说是学完经济学基础之后。

那时候有种说法是:你的学费多少钱,一学期要上多少节课,平均下来每节课的成本又是多少,如果不去这些钱就打水漂了。

但在学霸和学渣之间箱体震荡的伢大富不这样想,我不仅自己逃课,还忽悠室友说:“交学费已经损失了钱,为什么还要把时间也浪费进去呢?”

然后我就毅然翘课去图书馆自习去了,至于翘掉的课,期末突击复习一下,还是能过关。

为什么我会这么选呢?因为网红店的树叶餐也好,学校不感兴趣的课也好,在经济学上都属于沉没成本,洋名叫“sunk cost”。

指的是已经付出并且不可能收回的成本,比如你花钱买了个不能退货的某产品,那么你已经花掉的钱就属于沉没成本。

生活中有数不清关于沉没成本的栗子,但经济学芝士告诉你:沉没成本不是成本。当事情还能改变时,就还有成本,但当事情无法改变,变得没机会了,也就没有成本了。

沉没的成本意味着我们已经付出了,无法再做出改变了,那么这部分就啥也不是了。所以做决策时,一定一定不要被它所干扰。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一件事情上投入过成本,会让人有一种顽固的非理性心理,变得很不舍得放弃。

比如追高了一支股,拿了一段时间套住了10%,一想到亏掉了十分之一,就变得很肉痛,就觉得只要没割肉,就不算真亏损。

于是一直拿,直到亏20%,这时候又在想,亏10个点的时候都没有止损,这时候走了岂不是很傻,说不定很快就反弹了呢?

于是又忍着,直到套住30个点,40个点……

再比如一对小情侣谈了七八年还没结婚,感情已经转淡,而且性格等各方面也被发现确实合不来。

感情继续走下去,短期内也看不到改善的希望,双方如果都够理智的话,应该果断分手寻找下一站幸福。

但女方就会觉得已经耗进去那么多年青春,如果分了,岂不是白费了,而男方也觉得一时半会没找到更好的,索性继续鸵鸟好了。

就这样,不光青春搭进去了,搞不好后半生也埋里去了。

以上场景如果你也有类似体验,那么恭喜你,已经成为下一个经济学术语的典型案例:沉没成本谬误受害者。

沉没成本谬误英文里叫“sunk cost fallacy”,指的是生活中人们常常因为沉溺于过去的付出中,而选择非理性的行为方式,一句话总结过来就是:倾注越多,放手越难。

这个谬误让你无法意识到,最好的选择其实是要在将来有更好的体验,而不是为了弥补你过去的损失。

那么问题来了,人们为什么会犯这种“为了一片树叶,而放弃整片森林”的错误呢?心理学上主要有三个原因:

01

一致性心理在作怪。

人在心理上总是喜欢保持各种一致性,比如,你是某明星的死忠粉,觉得她演的戏特别好看,那么即使你对她的道德水平和私生活缺乏了解,潜意识里也会认为她人品很好。

而从理性的角度,一个人的演技和她的人品根本没有必然联系,但就因为一致性原则在作怪,才会让人把这两者等同起来。

02

侥幸心理的作用。

比如前面那个相恋多年的小情侣,其实俩人就是怀着某种侥幸心理,认为再相处段时间,关系就能够改善。

有的两口子明明感情不好了,还要生个孩子,甚至再来个二胎,因为有了情感绑定,就能好起来。

殊不知7、8年都无法改善的事情,后续再发生改变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因为性格这东西,往往是年龄越大,可塑性越差。

而炒股中,很多被高位套牢的韭民也是一种侥幸心理,觉得很快就能迎来反弹,然后一等就是五六年,等的黄花菜都生小黄花菜了。

03

损失憎恶效应。

损失憎恶也叫损失厌恶,洋文里叫“loss aversion”,意思是损失产生的消极情绪,要远远超过收益产生的积极情绪。

上个世纪70年代,有两个心理学家作过关于“损失”和“收益”对人造成不同心理影响的实验,他们发现,和收益的喜悦相比,损失对人的刺激要大上一倍。

反应到生活中就是,让你快乐过的东西,可能一转眼就忘了,但让你痛苦过的事情,你会记住一辈子。

炒股赚钱的时候,你会忘的很快,除非金额很大,但亏钱的时候会一直印在你脑海里。

没办法,因为失去的痛苦,冲击力是快乐的两倍,而如果你知道即将要永远失去某样东西,比如即将濒临爆仓的边缘。

为了消减这种情绪,你往往会做出荒谬的事情,什么卖房炒股,卖老婆卖孩子炒股,都不在话下,因为那个时候人已经丧失理智了。

这种憎恶损失的情结经常会被应用到商业忽悠和洗脑上,比如你去商场买个项链,销售员会告诉你,这个是限量版,而且已经有人看上了。

你去买房子,售楼小姐会告诉你,房子已经卖得差不多了,只剩下极少数几套,你今晚不下定金,可能就没了。

那种机会即将失去的恐惧和紧张,会让人极其上头,毫不犹豫地拿出了卡,买它!

这时候如果销售员再告诉你,买这个东西绝对物超所值时,你得到它的快乐就会抵消掉付钱时的痛苦,不仅觉得自己没吃亏,甚至还觉得自己捡了个大便宜。

就说吧,是不是熟悉的味道?

那么怎么样才能避免这样的行为呢?答案就是先忘记已经支付的成本,把精力放在思考后续所要耗费的精力和带来的好处上,最后再综合评定。

比如同样是买基金,你发现自己买的不仅没赚还亏的,而伢大富的收益特别高。

那么你最英明的做法是早早停掉,然后跟着大富加入她的鸡精课程群,而不是在那里独自心疼已经亏掉的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