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秀才”相当于今天什么学历,研究生能考上吗?别再被电视剧骗了

 天行健227 2021-01-29

《管子·小匡》载:“农之子常为农,朴野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

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也就是优异之才。最先有秀才这个称谓的是春秋时期名叫贾生的人。“贾生,年十八,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此时的秀才与我们日后所说的并不是同一个意思,而是指人才,与学历并无直接关系。

秀才是我国古代在选拔人才时对贤者的一种美称。汉朝实行察举制,由地方官府考察和推举人才称为秀才。当时选拔人才的标准是才学,道德和才干。到了东汉时为了规避光武帝刘秀的讳改称茂才。

科举制度始创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也就是说从隋朝开始秀才便不再采用推荐制,而是自己报名参加。俗话说“学而优则仕”,这就让更多的人有了进入仕途的机会。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成为当时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古代社会这么崇尚学习,那么秀才到底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学历呢?如果放到唐朝,秀才科为科第最高的等级,那么恐怕连研究生都考不上。因为在当时的30多年时间里,每年也仅有1到2人能够成为秀才。所以后来秀才科就被废除了,在当时只要是读书人都可以称之为秀才。

如果你以为唐朝以后考取秀才就非常简单了,那么就大错特错了。曾国藩作为政治家、战略家、文学家也曾在考秀才时6次落榜,直到第7次才考中,终位极人臣。康有为考了三次才考中;洪秀全实在是考不上,恨透了当时的政府,发动了起义;袁世凯为不能博一秀才,死不瞑目。

古时候能够读书上私塾的一般都是家境比较好的,普通老百姓连温饱都不能解决,更别提读书了,在他们眼中“百无一用是书生”,所以古代的文盲率比较高,高到百分之九十左右都不识字。人们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耕耘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所以考取功名成了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

很多人穷极一生的目标就是为了中一个秀才,但是现实往往事与愿违。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就是这样一个悲情的角色,热衷功名、科举失败,固执的坚持“茴”字的四种写法,到老仍然是个童生。

古代的科举随着日益成熟和不断的演变,发展成了四个阶段: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分别对应的是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只有通过了童生试的人,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也才能被称之为秀才。

那么童生试是何意呢?类似于我们现在的资格证考试,就是这个简单的童生试也要分为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只通过了县、府两试的称之为童生。你千万别以为童生都是少年,其实白发苍苍者不在少数,就如我们上文提到的孔乙己,就仍然是个老童生。

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生员获得“入学”的资格后,可以到官办的府、州、县学读书。这些秀才按成绩也被分为三等,成绩最好的称“廪生”,其次称“增生”,这两个等级都是有一定名额的。最后一等是“附生”,也就是刚刚入学的生员。

怎样才能成为成绩好的秀才呢,那就一定要熟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些四书五经,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可见秀才的门槛之高。

以清朝为例,在清朝入关后268年中,考中秀才的也不过是46万人,平均每年才1700多人,这样看来是相当低的一个数字。想想我们每年大学录取的学生,光是一个学院的人数也不止这么多吧。而如今研究生再次扩招,每年的录取人数高达几十万。

古代的秀才与我们现在的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都不一样,因为考中秀才就相当于进入了士大夫阶层。此时就会拥有一定的特权,比如可以免除差徭,所以当时很多人都愿意嫁给秀才。还可以见知县不跪,并且不能随便对其用刑。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古人称之为人生四大喜事。秀才的待遇都如此之高,可想而知比他更高级的举人和进士,难怪范进中举后会喜极而疯。

虽然秀才在古代属于社会的底层,但是放到今天的社会,他们的地位已经相当于重点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因为同样是饱读诗书;从当时的考试难度看,相当于考上了985、211大学;就当时的社会名声来看,那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研究生了。

参考资料:《管子·小匡》、《史记·贾生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