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时期君和侯有什么区别,如商君,武安君,穰侯,文信侯等?

 西江红月 2021-01-29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

古人用字极准,微言大义,因此“君”与“侯”是有区别的,简单来说就是“侯”比“君”尊贵,两者都有封地,但是前者比后者大得多。

既然这样那很多人就会提出一个问题:

商鞅变法如此大的功劳,被秦孝公封在商于之地,封号商君;而魏冉被封为穰侯、范雎被封为应侯、吕不韦被封为文信侯,虽然他们都有功劳,但是远不如商鞅吧,为什么地位要比商鞅高呢?

这就需要了解下春秋战国时期的爵位制度和一些历史事件了。

春秋战国时期爵位有五等,公、侯、伯、子、男,早期诸侯国的地位并不是按照实力来排行的,而是按照国君的爵位来定的。

秦国、楚国、齐国、宋国、虢国,这五个诸侯国的地位孰高孰低?

按照我们的理解,秦国、楚国、齐国是第一等,宋国第二等,虢国不入流,但事实并非如此,宋国和虢国是第一等,齐国和秦国第二等,楚国第四等。

宋国和虢国国君是公爵,前者初代国君是商汤的后代,后者初代国君是周武王的叔叔,两者都被周武王封为公爵,初代公爵国只有7个,后来不断增加。

齐国是姜子牙的封国,姜子牙被周武王封为侯爵,所以齐国是侯爵国

楚国的地位最低,国君仅仅是子爵,在西周时期楚国都是被当作蛮夷,诸侯国到京畿祭祀的时候,楚国国君只能去烧火。

秦国出现的时间最晚,一开始只是周王室附庸,因为协助周平王东迁有功,被提升为诸侯国,初代国君秦襄公是侯爵,因此秦国是侯爵国

诸侯王有权将自己的土地封给士大夫,但是爵位肯定不能超过自己,比如说齐国国君自己是个侯爵,总不能封自己的臣子为公爵或者侯爵吧,只能是封比自己低的。

回到秦国,秦孝公只是个侯爵,他不可能封商鞅为侯爵,而“君”的地位仅仅比“侯爵”稍低,这已经是秦孝公能对商鞅做的最大封赏,足以体现商鞅的功劳。

随着周王室式微,诸侯国崛起,到了后期大家也都不理会周天子定下的规矩了,开始自己给自己提升爵位了,标志性事件是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五国相王,即相互承认对方为王,周天子权威荡然无存。

魏国、赵国、韩国三家分晋的时候,三国国君只是侯爵,现在居然称王与周天子平起平坐了。

到了战国后期,战国七雄国君均称王,秦国于秦惠文王时期称王(世系传承: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嬴政都是王,自然可以封范雎、吕不韦等人为侯了,如果商鞅生活在秦惠文王、秦昭襄王时代,以他的功劳封个公爵都有可能的吧。

君”,还是“侯”,可不能乱叫。

叫错了,轻则出洋相,重则出人命。

这其中,大有讲究。

侯:新爵制

西周分封诸侯时,就分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

不过,战国时期,列国变法,都实行了新的爵位制度,此时的“侯”,与西周、春秋的侯已不是一回事了。

比如:秦国。

商鞅变法,崇尚军功,设立了二十级军功爵禄制。

其中,最高爵位,就是彻(列)侯。(汉武帝时,为了避汉武帝刘彻的名讳,以列侯称)

不过,几乎没有将领可以单纯靠军功就混到侯的爵位。

即使是白起这种功劳盖世者,在做到18级大庶长后,没有再继续向上升迁。

王翦在灭楚前,更是对嬴政直言不讳:作大王的将军,怎么都当不了侯吧。(当然,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王翦及其子王贲得到了侯爵,但那严格意义上可能算是秦朝的事情了)

这大约是因为:白起这样的将领虽功勋卓著,享有极高威望,但毕竟在秦国国内位列相之下。

而在秦成为侯的,多是位极人臣的国相,比如商鞅、魏冉、范睢、吕不韦等人,或者特殊情况下的特殊人物(原因不详述),比如嫪毐。

君:新的分封称谓

战国时的君,是对西周、春秋分封制度与时俱进的“修正”。

西周春秋时,天子把地分给诸侯,诸侯又把地分给各级卿大夫,一级一级分。

这些受封的卿大夫受命于诸侯,但在自己的封地,臣子与领主就是君臣关系,领土内的臣子都会称自己的领主为“君”。

不过,西周、春秋时,这些卿大夫是不会被直接封为什么什么君名号的。

到了春秋末年、战国初期,尴尬出现了。

最开始感到尴尬的,是魏、韩、赵三家。

在讨灭智伯后,这三家已经大于普通诸侯,但名义上仍然是卿大夫,直到50年后,他们才被周天子正式承认为诸侯。

按照西周、春秋的分封制,卿大夫是有封地的最小单元,大夫以下的士,是没有封地的。

也就是说,韩、魏、赵,他们当时自己就是卿大夫,以周制,他们连再往下授予封地都很大不便。

于是,赵襄子在分封时,取了个“君”的名号,以规避限制。

随后,随着各国陆续变法,各国也陆续遇到尴尬。

在传统的分封制中,爵禄、官职,都是世袭的。

各国变法,虽内容各有不同,但削弱,甚至废除世卿世禄,限制领主权力这一点是一致的。

所以,受封的条件,受封人的权力、义务,与春秋时期的贵族封邑也已不是一回事了。

因此,“君”虽仍然是分封制的一部分,但已然是一个新物种。

值得注意的是:战国“封君”,已经跟封地、食邑不再“必然挂钩”,更接近一种“荣誉”。

有的封君,连封地都没有。比如,秦国的刚成君蔡泽,又比如,楚国封苏秦为“武贞君”,都是只有荣誉而无实际封地的。

君与侯的关系

所以,君与侯,是两个不同体系下的称谓。

在秦国,秦王可以同时以两套体系来激励功臣。

比如:白起,虽然在军功爵上到了18级后再难往上,但立功后,又被封“武安君”,获得封地。

但总的来说,在秦国,“侯”必然有封地。

依爵制:最高一级的列侯的封地可以世袭,是真正的“裂土封侯”。而次一级的关内侯,封地不能世袭。

所以,秦国的侯,必然享有封地,是事实上的封君。

而一般的封君,小者不过十里,大者为“万户侯”,相当于一个县。

但秦国侯的封地,是以城来计算的。


其中:吕不韦一个人,就有河间十五城,洛阳十万户!

而从地位上来说,只有位极相位者(除了嫪毐),才能被封侯。而封侯者,多能得到不少封地,因此,在秦国,侯比君要更难得到。

由于侯在秦的特殊地位,因此,一般列侯者,一般被人称呼某某侯。

但是,号,是对外的,毕竟受到约定俗成的观念影响,又必须避免引起混乱。

比如:商鞅。

在俘虏公子卬后,商鞅被封列侯,但号商君。(《秦本纪》)

特别规定”号商君“,应当主要是怕引起文字上的误解。

虽然商鞅的列侯与周“公侯伯子男”中的侯不是一码事,但毕竟“侯”在用于对外称谓时,容易引起混淆。

当时秦孝公自己只是伯爵,所以,为避免混淆,对外称呼上,仍然规定,商鞅“号商君”。

在秦称王后,没有这些包袱了,此后,所有封侯者,可以大大方方地,直接以某某侯为号。

当然,这里探讨的,只是秦国的情况,在山东六国,有的诸侯没有“侯”,有的诸侯的“侯”地位不高,情况各异。


秦国的“侯”,是军功爵禄的产物;秦国的“君”,是对西周、春秋分封的改良。

两套体系,互为弥补。

几代秦王灵活运用,总能找到相应的激励方式,故能驾驭天下英雄,完成一统之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