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战国四公子”谈春秋战国“封君”与“封侯”的区别

 零壹贰012 2023-10-06 发布于湖北

#古籍里的历史#

从“战国四公子”谈春秋战国“封君”与“封侯”的区别

#妙笔生花##秋日生活打卡季##春秋战国##秦时明月##封侯##战国四公子##白起##将相和##李牧##吴起##纵横##秦#

春秋战国时期封君与封侯的区别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涌现了许多杰出人物和思想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些诸侯国的君主或者功臣被称为“公”、“侯”、“伯”、“子”、“男”或者“君”,那么这些称号都代表着什么意义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迁。

春秋战国时期是继承了西周王朝的分封制度的,分封制度是指周王将自己的亲属或者功臣分封到各地,让他们作为诸侯国的君主,辅佐周王维护王室的权威和统治。周王按照五等爵制,即公、侯、伯、子、男,来分封诸侯,其中公爵是最高的爵位,男爵是最低的爵位。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从“战国四公子”谈春秋战国“封君”与“封侯”的区别

周王室强势时。只有天子有自己的国家,国格是王爵;其余诸侯国分为五等,爵位越高,权力越大,地盘也越大。在爵位制下,虽同为君主,但是高爵国君可以指挥低爵国君;朝拜天子,分享祭肉时,爵位高的国君站前面,先分肉,爵位低的就得靠后。

春秋诸侯国身份最高的也就是公爵,历史上有著名的坚守周礼的仁义宋襄公,在西周的时期,所有诸侯国的爵位都由周王来分封。

春秋战国公爵爵位是十分显赫的,非王室后裔不可封。

西周分封的主要的公国有:宋国(商朝后裔)、杞国(大禹的后裔)、祝国(尧帝的后裔)、焦国(神农氏后裔)、蓟国(黄帝的后裔)、陈国(舜帝后裔)、虢国(周文王的同母弟虢叔)、虞国(周文王的伯父)

分封的主要侯国有:鲁国、卫国、蔡国、晋国、齐国、杞国、申国、魏国、赵国、韩国、邢国等,卫国最初为侯爵,平王东迁卫候有功升为公爵。

分封的主要伯国有:秦国、郑国、梁国、曹国、燕国、芮国、滑国、毛国等,秦开初是附庸,没有爵位,平王东迁有功封为伯爵。

分封的主要子国有:楚国、吴国、越国、邾国、莒国、徐国、沈国、郯国等。

分封的主要男国有:许国、宿国等。

从“战国四公子”谈春秋战国“封君”与“封侯”的区别

诸侯国的爵位一旦定下来后,就很难改变,除非有功于王室,或者天子特别册封,否则是无法升爵的。楚国和徐国这两个南方大国,都先后僭越称王过,最终徐夷王被驱逐,徐国还是子爵。楚国跟周朝的战争很多,原因就是楚人不服周,僭越称王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春秋五霸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这五个君主除了宋襄公可以名正言顺地称之公之外,其余的都不能真正地称为公或王,齐桓公、晋文公其实应该称之为齐桓侯和晋文侯,因为他们的爵位是侯爵,秦穆公也只能被称为秦穆伯,因为他是伯爵,楚庄王就更不用说啦,他连伯爵都不是,就是一个子爵,称伯都是被人歧视的,更何况称王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国的强,战国七雄除了楚早就称王之外,齐魏相互称王(BC334年两国徐州相王)、秦称王(BC325年)(于同年称王)、魏、韩、赵、燕和中山称王(BC306年为为抵御秦国联盟,五国相王)。

从“战国四公子”谈春秋战国“封君”与“封侯”的区别

封君是诸侯国内一种过渡性质的爵位赏赐,是仅次于诸侯们自己的一种爵位。战国时期封君是比较常见的,且封君基本宗室子弟和大功之人,且一直都存在,但是侯爵这个就比较敏感了,毕竟很多诸侯国的爵位其实都来自周天子的册封,比如秦国只是一个伯爵诸侯国,但为何各国后面都封了一个比自己“等级高”的侯爵出来呢,封君早在战国初期就开始了,在周朝的分封制下,君属于卿大夫一级的,因此各个诸侯自己就能册封,而且不需要周天子的册命。

在战国时期,侯爵那只能是周天子册封的,即周朝的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其中秦国只是其中的伯爵爵位,都算不上侯爵,虽然秦国自己内部称公比如秦献公、秦孝公,但是对外只能称秦伯。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以军功激励秦国人,因此推出了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其中秦国设置的爵位如下:

第1级公士、第2级上造、第3级簪褭、第4级不更、第5级大夫、第6级官大夫、第7级公大夫、第8级公乘、第9级五大夫、第10级左庶长、第11级右庶长、第12级左更、第13级中更、第14级右更、第15级少上造、第16级大良造、第17级驷车庶长、第18级大庶长、第19级关内侯、第20级列侯(彻侯)。

从“战国四公子”谈春秋战国“封君”与“封侯”的区别

最初只有十八级,曹魏大臣刘劭的《爵制》中记载的也是十八级,当时最高为大庶长,后面最高的两级在商鞅变法的时候根本没有设定,而是经过后期逐渐完善形成的,首先当时周天子名义上还是诸侯之主,侯这个名字和五等爵重合了。

在秦法中,官员可以获得的最高爵位就是彻侯,也称列侯、通侯,他可以获得实际的封地,并且可以自己在封地上设置官吏。而次一等关内侯则只有侯号,虚领封地只能收取封地内的部分租税而已。秦设二十等爵制的目的就是为了鼓励百姓勇于公战,因此,“封侯”也就成了每一位秦军将士毕生的梦想。

但因“列侯”的封号过于尊崇,从秦孝公到秦王嬴政的一百多年里,只有七个人获得了这个尊崇的称号,他们分别是商君商鞅、穰侯魏冉、应侯范雎、文信侯吕不韦、长信侯嫪毐、武成侯王翦,通武侯王贲。值得注意的是商鞅虽然常被人们称为“商君”,但他的爵位是“列侯”,即《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的“二十二年,卫鞅击魏,虏魏公子昂。封鞅为列侯,号商君”。。

等战国礼崩乐坏更彻底的时候,毕竟大家都是侯爵、伯爵、子爵,往下封只能封卿大夫,不可能封和自己平级甚至高的侯爵出来,但是一旦诸侯国变成齐王、魏王、赵王的时候,封侯就理所当然的了。

大家都称王后,封侯基本没有阻碍了,因此各国开始封侯。

秦国封了魏冉为穰侯、范睢为应侯、吕不韦为文信侯、嫪毐为长信侯;齐国封了邹忌为成侯等等。

从“战国四公子”谈春秋战国“封君”与“封侯”的区别

那么封侯和封君哪个地位高

这回到文章的开始了,封侯和封君的地位哪个更高一点,按照级别上来说,封君其实是诸侯国内仅次于国君自己的封号了,一般都赐予大功劳的人,同时封君一般都有自己的封地,可以进行直接管理,比如商鞅后面想要到自己的封地组织抵抗就是一个例子,但此时侯爵还没出来,自然封君地位最高。

但是到了后期,封君和封地没有关系了,封君的名号也是来自于一些好听的名字,比如武安君的白起等等,而侯爵已经开始封赏,且异常的难得,就连王翦这种名将在灭国的时候都没封赏侯爵,足以见得侯爵的珍贵,当然后面还是被封武成侯了。

而为秦国立下大功的功臣,如商鞅、张仪、白起等人,大部分都是秦国的“封君”,秦国的封君有二十七位之多。其他国家也有很多封君,如著名的战国四公子,龙阳君、马服君、武安君,武成君等等,著名廉颇将军在赵国长平之战后,击退燕国趁火打劫而被封为信平君,并任假相

自秦孝公到秦王政的百余年间,除去在特定时期秦国出现的蜀侯外,秦国受封的侯爵(列侯,或者称之为“彻侯”),不过列侯商鞅、穰侯魏冉、应侯范雎、文信侯吕不韦、长信侯嫪毐、武成侯王翦、通武侯王贲七人而已,这可以看出到了后期,侯爵多么难拿。

因此如果大家都是有封地的,那么封侯和封君其实地位都是一样的,甚至还有私人武装什么的,但是如果没有封地的封君,那么侯爵还是高于封君的,当然不管封君还是封侯,都是在各国诸侯国最高的荣誉,战国时期能封君的要么是宗室代表,要么是大功之人。

战国时代结束后,封君制度彻底结束,秦始皇推行郡县制,设立二十等军功爵位制度,将封地和爵位彻底废除挂钩,保留侯爵,但基本都是虚封,享受俸禄无法治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