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年如若韩信果断拥兵自立,能打的过刘邦吗?

 西江红月 2021-01-29

■韩信本该是开国皇帝齐太祖至少是楚太祖,却落得全家死光夷三族!当年韩信果断拥兵自立,最差三分天下齐、汉、楚,其次平分天下南北朝——楚、汉,最好一统天下齐王朝或楚王朝!

韩信曾一阵见血地支出项王的最大毛病是妇人之仁,在政治上他韩信的妇人之仁简直就是西楚霸王的2.0版!西楚霸王自刎千古留名,他淮阴侯韩信株连家人再无后!韩信军事的强悍和韩信政治上的弱智,造就了韩信及其家人的悲剧!

军事上的强悍

韩信度陈仓、定三秦、虏魏、平代、破赵、收燕、灭齐、围楚!正是韩信,让困于蜀地的刘邦麻痹项羽和他的小伙伴们。做好准备后突袭三秦,占据关中之地,向东擒魏豹。然后配合刘邦突袭代国,效仿当年马服君阏与之战,一举清除了赵国的屏障代国。然后,一鼓作气对赵国发起了井陉之战。大败赵国后,韩信采纳李牧的孙子广武君李左车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之策,修书一封就将燕国纳入囊中。接着韩信就向齐国下手了,本来齐国这时由刘邦的说客郦食其将齐王说服投降了。韩信犹豫着打不打齐国,他的谋士蒯通(本名蒯彻,因为避讳汉武帝的名讳而被改名)意思就是打。他郦食其靠着你威名对齐王威逼利诱让齐王投降,这功劳不救让一个书生给抢了吗?韩信在齐王麻痹,准备投降撤掉边防之际,攻打过来。项羽见势不妙,派龙且助攻。龙且一向看不起韩信,他以为他是神助攻,恨不得要吃掉韩信。韩信为了龙且的神助攻,还专门上游拦水。龙且一看河水更浅,渡河就更兴奋了。兴奋后来就变成了兴奋死,韩信放水了,水淹龙且!最后,韩信、彭越、刘邦、英布他们对项羽完成了合围!

政治上的弱智

项羽死了,韩信倒霉还远吗?不远了!刘邦先把齐王韩信改封为楚王,好能实现调虎离山。有不少答友回答,即使如日中天的齐王韩信反抗刘邦那也是死路一条。理由就是井陉之战后,韩信就被刘邦微服私访夺权了。但您知道吗?被调虎离山后的韩信,刘邦都不敢跟韩信交战,因为刘邦在军事上根本不韩信的对手,所以才有天子巡游召见诸侯的套路把韩信给扣起来,软禁到长安,降为淮阴侯的,这下不是调虎离山而是把老虎关到笼子里了。之前多好的机会,他都因为把刘邦视为知己,感念他的栽培之恩的妇人之仁给毁了,谁劝都不听,对得起良心,对不起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家人和部属。

其实韩信原本是皇帝命,他有上、中、下三策。

  • 上策——一统天下

1、大齐王朝:

韩信灭掉齐国时,他所管辖至少势力范围是代国、赵国、燕国、齐国。当时韩信的实力非常强大,引发了刘邦的猜忌和项羽的青睐。其实这时的韩信,刘邦不仅是猜忌更是痛恨,早在灭赵时,刘邦就偷偷潜入他的军营收了的他兵符了。而后的收燕、灭齐中,他功高震主,最让刘邦忌恨的有两点。

第一、韩信的争功导致刘邦的说客郦食其在大功告成后落下了被人借刀杀人的下场。

第二、刘邦被项羽打的招架不住,韩信却派人来刘邦这里“跑官”——要做假齐王!

此时的韩信,内有谋士蒯彻,外有项羽暗中支持,必要时联合匈奴,他只要在积极准备地坐山观虎斗,最后坐收渔利轻易而举。

2、大楚王朝:

就是韩信被刘邦调虎离山,调到楚地当国王。他同样可以在楚国励精图治,重视经济和军事的发展,跟九江王他们保持暧昧。在刘邦平叛诸王时,趁刘邦京城空虚,必要时联合百越一下子就端了刘邦的老窝。刘邦前方交战还没得利,后方又被侵占,势必会导致刘邦的失败。韩信自然而然就能对刘邦取而代之,那些诸侯王因为韩信更厉害而只能臣服!

  • 中策——平分天下

1、齐、汉对峙

中策就是韩信保持者齐国、燕国两地,对于楚汉之争,作壁上观就行。等刘邦战胜项羽后,韩信依据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刘邦不敢轻举妄动。加上刘邦是自己的老领导,韩信也会对刘邦高抬贵手,两人平分天下的南北朝,约为兄弟之邦!

2、楚、汉对峙

就是韩信调到楚地为王,刘邦不敢攻打韩信,但刘邦敢攻打九江王英布。那么,韩信就会和刘邦一起灭掉英布。同样的是韩信感觉刘邦有恩于自己,力求两国相安无事,各自罢兵。

  • 下策——三分天下

1、齐、汉、楚鼎立

韩信为齐王时,蒯彻和项羽的使者武涉对韩信说,你现在帮刘邦,刘邦赢;助项王,项王胜。福垊就认为,只要韩信中立,刘邦、项羽他们俩只要有长远的眼光就不敢斗个你死我活,因为他们就怕有人捡漏,左手渔翁之利。而这自然而言就形成了三国时代!

2、楚、汉、九江鼎力

同样的道理,韩信是楚王时,刘邦也不敢对九江王玩命地打,一旦他们玩命了,必然一死一伤。而韩信这个兵仙,必然会趁火打劫,让伤者也亡。他们基于这个因素,同样会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而韩信却选的是下下策,给刘邦送上了好哥们钟离眛(mei,注意不是昧)。眛,就是眼神不好,而钟离眛自杀前还对韩信说自己眼瞎,竟然没看透你,你也会很快玩完的。刘邦见韩信离开了楚国,带着人头来拜谒自己,叫了两个武士,一代韩信就被称了刘邦的囊中物了。韩信悲惨的命运,从此也就决定了!

■我们来看,韩信有多少次自立的机会:

1、井陉关击败陈余而灭赵后,韩信大可要求刘邦封自己为赵王,或者干脆自立。按照广武君李左车的建议:

“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案甲休兵,镇赵抚其孤,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醳兵,北首燕路,而後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於燕,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使諠言者东告齐,齐必从风而服,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如是,则天下事皆可图也。兵固有先声而後实者,此之谓也。”

这就是李左车的合纵建议:

向燕国秀肌肉,要求燕国联盟;燕国同意结盟后,齐国必然不敢来攻打,也会和赵国联盟。在北有燕东有齐两个盟国稳定后方下,赵国何惧南方的西楚和汉,更有可能一统天下,即“天下事皆可图也”

联盟燕、齐,击败楚汉,一统天下,这就是李左车给韩信的建议。虽然李左车没有明白建议韩信自立,但“天下事皆可图也”已经点明了自立的建议。

但韩信只是听从了一部分,派使者去劝服燕国,其后更发兵攻打齐国,更将本来可以一统天下的赵国,拱手让给张耳!

其后刘邦因为兵少,东渡夺取了韩信兵权,只给了韩信赵国相国这个职位,还下令韩信攻打齐国。于是李左车联盟燕齐而一统的策略,就这样被韩信白白浪费了。

李左车真的是遇人不淑:劝陈余坚守,陈余不听;劝韩信联盟燕齐,韩信只听了一点!一个本来可以和张良、萧何等人齐名的机会就这样被别人浪费了。

2、在刘邦封韩信齐王后,项羽派遣武涉说服韩信反刘邦。武涉已经将天下大势分析得非常清楚:

“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

而韩信的回答是:项羽不重用我,刘邦重用我!可见当时韩信依然是还是一个臣子的心态——投靠明主!没有自己做明主的自信!


3、蒯通劝韩信自立。蒯通对韩信所说的话,立脚点虽然和武涉基本一致,但增加了第二次分封的建议:

“今楚汉分争,使天下无罪之人肝胆涂地,父子暴骸骨於中野,不可胜数。楚人起彭城,转斗逐北,至於荥阳,乘利席卷,威震天下。然兵困於京、索之间,迫西山而不能进者,三年於此矣。汉王将数十万之众,距巩、雒,阻山河之险,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折北不救,败荥阳,伤成皋,遂走宛、叶之间,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夫锐气挫於险塞,而粮食竭於内府,百姓罢极怨望,容容无所倚。以臣料之,其势非天下之贤圣固不能息天下之祸。当今两主之命县於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原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彊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割大弱彊,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於齐。案齐之故,有胶、泗之地,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齐矣。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原足下孰虑之。”

蒯通的话有下面几个层次:

1)、楚汉陷入僵局,双方均无力击败对方:“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夫锐气挫於险塞,而粮食竭於内府,百姓罢极怨望,容容无所倚。”

2)、和武涉一样都赞同韩信三分天下:“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即,如果韩信自立,齐、楚、汉三国势力均衡,哪一国都害怕对方联盟对付自己,因此谁都不敢坚持进行战争。

3)、齐国联盟赵国和燕国,进行秦末第二次封建。第一次封建是项羽在咸阳进行的,是一帝、一伯、十八诸侯。当了韩信做齐王时,所分封的诸侯基本上没有几个存在了。

对有功之人进行封建,是当时的需要和主流——否则刘邦也不用大封异姓王!

蒯通,比起李左车的联盟燕齐策略、武涉的三分天下提供了进一步的规模:第二次封建。

其行动计划是:

“据彊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割大弱彊,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於齐”

其目的是:

“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齐矣”

蒯通第二次封建的建议是对如何三分天下的建议,根本目的是制约楚汉而让齐国称伯。

至于帝的名分,按照当时的可能,应该是下面这几个人:

1、东周姬姓后裔;

2、秦朝嬴姓后裔;

3、楚国后裔,或楚怀王后裔;

4、田齐后裔。

姬姓后裔,最大的优势是恢复六国建立诸侯,劣势是没人记得了——要知道,亡秦的口号中从来没有包括恢复周天子的说法;

嬴姓后裔,最大的优势是嬴姓是第一个皇帝,曾经的天下之主,作为天下共主是最合适的,劣势就是若立嬴姓——当初我们起兵是干吗来了?灭秦又立秦?

楚国后裔,最大的优势是从楚怀王到楚义帝,但劣势就是楚义帝是楚人所杀的,面子不好看,谎言不好说;

田齐后裔,最大的优势是对韩信最有利,但劣势就是项羽难以接受,但如果是齐王建的直系,项羽可能也能接受。

但不管是谁做皇帝,其封地只有两个选择:

1、洛阳,即东周之地;

2、彭城,即宋国之地;项羽还是迁都去扬州吧!


4、钟离昧劝韩信自立。这个时候,虽然不是韩信自立的最佳时机,但有能自立,三分天下的基础还在。钟离昧劝韩信自立的话,就显得非常委婉了:

“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

“以眛在公所”,钟离昧的这句话,点出了韩信在当时自立的基础:

韩信若自立,当年项羽的部属,必然因为钟离昧受到韩信重用,加上刘邦杀项羽的恩怨,纷纷投奔韩信。

即,若当时韩信自立,韩信拥有齐国部将和项羽部将两大部分,占据了三分天下中的两份人才!这些人,可不是那么小看的。

另外的优势,还有,就是英布、陈豨——一心想反的人,韩王信、卢倌——这两个不想反但不得不反的人。这些异姓诸侯也注定了即便韩信自立,刘邦也不敢打动干戈的原因。

在韩信拥有齐国旧部、项羽旧部的优势下,加上英布等第三方势力,刘邦若发动战争,那他就成为了第二个暴秦了。

5、韩信和陈豨合谋反叛。虽然《史记》记载是韩信主动建议陈豨反叛,但韩信是否在关中无兵无权的情况下反叛,证据不足。就不多说。

总结:


在灭赵后,李左车劝韩信自立为赵王,联盟燕齐而一统天下,韩信拱手把机会浪费;

在灭齐被封齐王后,项羽劝韩信自立,三分天下,韩信以当年项羽不给他做将军为由拒绝——韩信的眼界太低了,无话可说;

蒯通,不但建议韩信自立以三分天下,还给出了二次分封而称伯的计划,但韩信面对这个比李左车、武涉更详细、更具操作性的建议,犹豫不决而浪费机会;

在被从齐王徙为楚王后,钟离昧劝韩信自立,以整合韩信和项羽两部人员,但韩信把钟离昧的人头送给了刘邦。

上天给了韩信四次自立的机会,但韩信一次次的浪费,最后竟然在临死时,责怪老天:

“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兒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这和项羽的“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有得一比。

韩信浪费四次自立机会,不责怪自己却去责怪老天;项羽不懂合纵,一心莽撞和刘邦作战,却不东和齐国议和、封彭越为王以安抚、北援助赵国陈余或离间韩信和刘邦关系,整整3年都在和刘邦进行攻守之战,最大的责任是他项羽而非老天。陈余的赵国和田荣的齐国不灭,刘邦也无力击败项羽。

明明是自己的错,却把责任推给老天!


■最鼎盛时期的韩信,如果真的意欲造反,率大军反攻刘邦,那么,汉王朝能不能建立还得两说。

韩信确实是古今罕见的军事奇才。话说刘邦听从了萧何的建议,斋戒沐浴,设坛拜将,封差点开小差逃走的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对刘邦仔细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形势,他说项羽虽然霸天下而慑诸侯,但一向残暴嗜杀,百姓并不拥戴他,所以其强易弱;相反您汉王入关后军纪严明,与民约法三章,对民秋毫无犯,得到秦人的衷心拥护。因此,假如您能利用将士征战已久、渴望东归的迫切心情,挥兵东进,关中(三秦)一举可定矣。刘邦采纳这一建议,很快就占领了关中。


在楚汉争霸战中,韩信显示出其卓越的军事才干。比如刘邦惨败彭城后,韩信迅速率军与汉军残部会合于荥阳,阻挡了楚军凌厉的攻势。刘邦与项羽对峙于荥阳,正相持不下时,又是韩信率偏师在楚军的侧翼发动了一系列袭扰性的攻势,很好的牵制了项羽、策应了刘邦。

韩信在率军讨伐魏国时,先以疑兵佯攻临晋,他亲率主力出其不意地奔袭安邑,生擒魏王豹,平定了河东郡。随即又率军攻伐代、赵。汉三年十月,韩信击灭代,乘势东下井陉攻赵。彼时赵王聚合大军屯扎井陉,对外号称二十万,声势浩大,在兵力上居于绝对优势。


韩信在敌众我寡,迅速调整战术,一面派两千骁骑做机动,伺机偷袭赵军大营,同时以精锐万人背水结阵,引诱赵军倾巢来攻。赵军果然中计,聒噪着全面出击,汉军乘机两面夹击,大获全胜,赵军死伤惨重,全面崩溃,赵王歇被俘虏。同时,他再接再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灭掉燕国。汉四年,屡建功勋的韩信被刘邦拜为相国,率大军征伐齐国,很快攻克齐都临淄,活捉了齐王田广,并在潍水一带将楚悍将龙且率领的二十万援齐大军团灭。

彼时的韩信,屡战屡胜,从无败绩,麾下有二十余万能征善战的虎贲,若他起了反心,灭刘邦那数万人马还不跟玩似的。可韩信就是韩信,他并无异心,实力强劲但他只是向刘邦提出封王的请求。


刘邦虽然恨得咬牙切齿,但为稳定人心,同时从大局考虑,只好派张良去军营拜韩信为齐王。次年(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月,韩信率大军南下与刘邦会师,与项羽的十万楚军决战于垓下。在这场史上著名的大决战中,刘邦采纳韩信计谋,利用人多的优势,设下十面埋伏,层层包围了困兽犹斗的楚军;他还组织降汉的楚人在四面高唱楚歌,楚军听了思乡心切,更加军心涣散,纷纷相率逃亡。项羽倚仗悍勇杀出重围,后穷途末路,被迫自刎乌江,强大的楚国灰飞烟灭。

此时的韩信若想代替刘邦称帝,乘势反戈一击,定可以一举灭掉刘邦 。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能“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国士无双的他只善谋国,却不善谋身,他自恃功高,且一直把深谙帝王权谋的刘邦当普通人看待。


在此之前,韩信执掌军权、麾下有二十余万百战精锐之师,深谋远虑的齐人蒯彻(又称蒯通)数次劝告他,提醒他吸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和文种的历史经验教训,防止“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鸟兽已尽而走狗烹”的悲剧重演。蒯彻提醒春风得意的韩信,如今您看似志得意满,其实处境非常危险,因为您“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位极人臣,名噪天下”,必然被汉王所忌。蒯彻认为,韩信功高震主,久后必遭其害。于是建议他在“为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的有利形势下,采取最安全稳妥的办法“两利而俱存之(谁也不得罪,两边获利),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再寻机剪灭刘、项,全取天下。可韩信依然对刘邦刻薄寡恩的为人没有认知,对他仍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根本听不进去。

假如彼时韩信采纳蒯通之策,历史必将被他改写。


韩信对蒯通说:汉王对俺不薄,很够意思,“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韩信天真的以为,自己为刘邦立下盖世功劳,他不敢把自己咋样。蒯彻见韩信不听劝告,必然要出大事,害怕受到牵累,就装疯卖傻,乘机逃走,混迹于巫婆神汉中。 

楚汉战争刚一结束,刘邦立即解除了韩信的兵权,将他改封为有名无实的楚王。韩信到楚地后,内心惶恐不安,经常带兵出入,被人告发阴欲谋反(最该反时不反,成光杆司令后再反,岂不荒唐?)。汉六年,刘邦采纳陈平毒计,假装游云梦(今湖北荆州地区的湖泊群),召韩信前往谒见,乘机逮捕之,将他带到洛阳,降为淮阴侯。汉十年,代相陈豨谋反,刘邦亲自率军前去平叛。韩信本是陈豨上司,两人一直暗通声气,书信来往不断,次年韩信部署家臣诈诏释放囚徒,企图将这些犯人武装起来袭杀吕后和太子刘盈,结果再次被人告发。


萧何献计,伪称高祖平叛班师回朝,将韩信骗入长乐宫中囚禁起来。后来,吕后唆使一群宫女用竹枪将韩信刺死于长乐宫钟室内,诛灭其三族。《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被杀前,追悔莫及,哀叹道:“吾悔不用蒯通(钟离昧也劝过他起兵击刘邦)之计,乃为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只可惜,悔之晚矣!

韩信短促的一生,雄辩的证明他的确是一位才能出众的大将,对于汉王朝的建立居功至伟。但也正如历代史家指出的那样,由于他不能“学道谦让,不伐其功,不矜其能”,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学张良功成身退,反而居功自傲,又缺乏黄袍加身、取而代之的奸雄手段,因而不能见容于刘邦,错过了保命的最佳时机,最后在实力被削夺干净后却被迫图谋造反,结果落得个身首异处、三族被灭的可悲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