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维护道场——憨山大师传【连载⑮】

 潜真道人 2021-01-29

(本号已具有留言精选功能,朋友们请在文章末尾处留言)

第六章:维护道场

  德清住在五台山法云庵,清苦地生活,清静地修行,日子过得很顺利,修行进步也很快。但是,五台山这个清凉佛国,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清静。

  我们且说一说五台山的状况

一、供粮和征兵的问题

  元朝时候,世祖忽必烈要西征,有官员建议说,五台山的僧人们有武功,会念咒,可以征调入伍,忽必烈同意了。当时有个著名的官员耶律楚材,信仰佛教,好说歹说,总算让忽必烈收回了成命,保住了五台山僧人的安全。

  明朝初年,永乐皇帝非常信仰佛教,下圣旨,命令五台山的十大寺院,承担为国祝釐(禧)的任务。同时,永乐皇帝考虑到五台山山寒地僻,五谷不生,僧人们化缘不方便,就命令五台县每月向山上供给粮米。这样,虽然照顾了僧人,但增加了地方上的经济负担,不信佛的官吏和百姓们心里并不满意。

  嘉靖皇帝信仰道教,对佛教没有好感。他继位之初,就改变了老祖宗的政策,在他的暗示下,有关官员建议说,僧人们不为国出力,却消耗国库的公粮,实在太不应该。皇帝顺水推舟,下圣旨,命令五台山僧人服兵役,抽调年轻僧人从军打仗。这样,有些僧人当了兵,有些僧人卷铺盖跑掉,不几年,五台山大部分寺庙都成了废墟。

  后来,有位信佛的兵部侍郎葛缙,到大同一带主持军务,听说五台山佛教被破坏的情况,就向山西官府下了一道公文,借口说僧人当兵,对军事不吉利,因此免了五台僧人的兵役。葛缙在大同待了不久就调任了,山西官府里的奸吏们,一向借征兵捞外快,趁机又恢复了五台僧人的兵役,五台山的形势更糟了。

  再后来,又有一位李文进总督,来到大同。他最初信仰孔孟学说,曾经建议皇帝清除佛教。在一位方山人的劝说下,李文进渐渐改变态度,阅读佛经,对佛教也有了好感。到大同上任后,方山人请五台山的高僧楚峰和尚到大同给李文进说法。楚峰善加讲解,巧做点拨,最终使李文进归依了佛教。楚峰便趁着这个机会,谈到五台山的状况,请李文进帮忙。李文进从各方面考虑,最后认为:僧人的本色,是“涧饮木食”,应该自己解决生活问题。既然吃了国库的公粮,就应该为国家服役。如果不想服役,那就不应该再消耗公粮。于是,他下了道公文给山西官府,既免了五台僧人的兵役,也免了他们的公粮。这样做的结果,是恢复了佛教名山的清静,但僧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下降了。

  从以上的纠葛,我们也可以知道,五台山僧人和当地官府的关系是很微妙的,双方应该是有许多积怨的。

二、采伐林木的问题

  五台山自古以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方圆七百余里,茂林森耸,飞鸟不度。到明朝初年,这片森林一直保护完好。

  这里且不论森林在自然生态方面的意义,古代人还不具备太多的生态意识。五台山在山西北部,属于边防重地,这一大片森林,是一个天然的国防屏障。南下的少数民族骑兵,在这里驰骋不开。而以步兵为主的明朝军队,却可以利用地理优势组织防御。明朝主持北方军务的历届宣大总督,对此深有了解,非常重视。

  另外,五台山是佛教圣地,森林茂密,一来有助于观瞻,是美丽的风景;二来山高林密,也形成清静的环境,有利于僧人们隐居修行。所以,五台山的僧人们,对这一大片森林也非常重视。

  但是,森林的另一个大作用,是提供良好的木材。边地居民,生活艰苦,又常逢战乱天灾,农业方面的收入很不稳定。所以,靠山吃山,靠林吃林,附近几个州县的居民,便把采伐林木,当成了主要的生计。各地贩木料的商人,则把到五台购木,当成发财的机会。日往月来,渐砍渐尽。先是在平川里砍伐,后来平川里砍完了,又深入山谷。《清凉山志》中描绘当时情形说:“千百成群,蔽山罗野。斧斤如雨,喊声震山。”

  居民们仗着人多势众,所到之处,赶走隐居僧人,占据他们的茅篷,吃掉他们的粮食。僧人们势单力薄,不敢争执,纷纷躲避。

  对待砍伐森林,明朝官府中有三种态度。

  一种是主管军事和治安的官员,考虑到五台山森林的国防意义和民间秩序,上奏皇帝批准之后,对砍伐森林的行为,进行严厉禁止。山西巡抚贺一桂就是这么做的,在他的严厉禁止和缉捕下,砍伐行为稍有收敛。但是,商人们奸巧,又打着购买旧木的名义入山,鼓动居民们变相采伐。

  另一种负责地方事务的州县官,他们都有“地方保护主义”的倾向,容忍放纵本地居民和商人,继续采伐。一方面官府可以抽税,另一方面官吏本人也可从商人那里受贿。

  第三种是朝中某些权贵,垂涎于木材的巨额利润,和商人们勾结,打着为朝廷采办木料的旗号,私行砍伐贩运。

  几方面经常冲突。军方怪地方缉捕不力,地方怪军方多管闲事。

三、大方和尚吃官司

  万历四年冬十月,德清的好朋友,塔院寺的住持大方和尚被人诬告,吃了官司。官司的详情,《年谱》中没有明确记载,但可以根据种种迹象来推测。

  第一有可能是佛门内部事务,因为财产纠纷、事务纠纷等,大方被人家告了。

  第二有可能是和商人的纠纷,大方因为反对采旧木砍树等事,得罪了奸商和权贵,被人家设计陷害。

  不管是什么样的官司,打到官府里,都是僧人吃亏。我们前文曾经说过,因为供粮和征兵的问题,官府和僧人关系微妙,久有积怨,这时当然会趁机报复。而在砍树一事上,地方官府也有便宜,自然会关照商人。

  所以,官司对大方和尚很不利,他被抓到牢里,判决很可能是还俗充军,甚至还可能没收塔院寺财产。

  塔院寺里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祖的舍利塔(大白塔)和文殊菩萨的发舍利塔,是五台山的标志建筑,非常著名。如果这个官司打输了,大方和尚被充军是小事,塔院寺道场也会因此荒废了。所以,一时间闹得人心惶惶,全山不安。

  德清这时候,与庐山来的彻空禅师住在一起,谈起大方和尚的官司,两人都是忧心忡忡。最后,德清忽然想到了雁平兵备胡顺庵这层关系。胡顺庵信仰佛教,人非常厚道,对德清一向很好,现在正掌着兵权,很有势力。在这个关键时候,德清不得不上门说情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