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尸陀林——憨山大师传【连载(47)】

 潜真道人 2021-01-29
第十六章:雷阳风景

8广州也是“尸陀林”

  广州城里,死于饥渴和传染病的百姓也比比皆是,许多都是全家死亡,尸体无人收埋。万历二十五年正月,憨山带着弟子们,并动员部队上的官兵和地方上的朋友,组织掩埋工作,前后埋了几千具尸体。然后,按照雷州的旧例,举办了一个七日七夜的“普济道场”。

  有一位“大参”丁右武,是江西南昌人。也因罪被贬谪到广东,他以前听说过憨山大师的名气,到广州之后,便与憨山密切交往,成了好朋友。举办“普济道场”时,僧人缺少,丁右武就主动担任憨山的助手。

  憨山以罪僧之身,积极从事慈善事业,在雷州、广州办了这么多好事,很快就引起了当地官民的尊重和信仰。从对憨山本人的尊重和信仰,进一步对佛法产生兴趣。当地的许多士大夫,渐渐开始研读佛经,学习佛法,向憨山请教。

  万历二十五年四月八日,是释迦牟尼佛的生日,憨山的十八卷《观楞伽经记》撰述完成,花费了整整一年时间。后代学者评价此书时说:“融会三译本而定其句读,显其义理,故枝词异说,刷洗殆尽。”

  憨山的朋友,阳明学者周海门阅读了书稿之后,非常欣赏,计划募资刻印。但正好赶上有公务,周海门暂时离开了广东,这件事便搁了下来。

  鉴于平时前来请教的士大夫们,佛学基础普遍太差,憨山又作了一篇《中庸直指》,用佛学家的思维,解释士大夫们熟悉的儒家经典,借此来启发他们信佛。

9“雷阳风景何如?”

  万历二十六年,憨山五十三岁。

  有位在朝里做“侍御”的樊友轩樊大人,因为建议早立太子,犯了万历皇帝的忌讳,龙颜大怒,将樊友轩发配到雷州充军,其遭遇和憨山是极相似的。这年正月,樊友轩到了广州。

  他以前在北京时,可能听说过憨山的官司,也可能与憨山本来就认识,所以一到广州,就到军营里拜访憨山。

  憨山的《观楞伽经笔记》去年四月就完稿了,这时正在进一步修改校对。樊友轩来的时候,憨山的书稿就放在桌上。两人见了面,樊友轩急不可耐地问道:“雷阳的风景怎么样啊?”

  樊友轩这一问,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樊友轩本人也要到雷州从军去,雷州的地方苦不苦?北方人能不能正常生活?军营里待遇如何?空闲的时候有什么消遣?等等。这些都是急于打听的。第二,憨山的罪名虽然是私创佛寺,但归根结底也和争立太子有关,两人同罪同谪,同病相怜,算是一“党”。这么问一句,也有点慷慨壮烈的涵义在内,看憨山是否已经后悔,已经屈服,或者是初衷不改。

  憨山的回答也挺巧妙,暗含机锋,他说:“在人不在景。”然后,他举起桌上的书稿,对樊友御说:“这就是雷阳风景啊!”

  这一问一答,也可算是对北宋范仲淹的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下了一个绝妙的注脚。憨山从名满两京的大德高僧变成烟瘴之地的荷戈老兵,如同三十三天的神仙忽然变成十八层地狱里的小鬼,这么大的落差居然没有改变他的志向,动摇他的理想。在这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戎马倥偬之余,饥疫横行之时,居然有精力撰写出一本佛学专著,真是难能可贵啊!

  樊友轩认真阅读了一遍书稿,感动不已。他撰写了一篇倡仪刻印的疏文,自己率先捐了一笔钱,然后拿着疏文宣传了一圈,向官场的朋友,民间的士子们募化,很快就凑齐了经费,请人刻印憨山的《观楞伽经笔记》。

  至于真正的雷阳风景,憨山行军之余已经饱览,他撰写的几十首《从军诗》,应该也让樊友轩读了。


《吴式太极·南湖传习录》已正式出版,该书为马长勋先生口述、其弟子王子鹏整理的吴式太极专著。

该书以口语化的形式,系统讲述了吴式太极一门的掌故、拳法、拳理等。

其中拳理部分,既是王子英、张继之、李文杰、刘晚苍等前辈的口授心传,也是马老60年的经验总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