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买房这事,还是家里的女人说了算!

 博志成地产观 2021-01-29

隔壁同事老张最近心烦约我撸串,说要喝酒消愁,酒过三巡才说明缘由。

原来,最近老张两口子合计着换房,把现在的两居换成大一点的三居,以房换房,全款换首付,换个舒适的大房子也顺理成章。

于是两口子隔三差五的就出去看房,现在房地产市场不像之前那么火热,看房的的人少,可选的房源多,老张合计着怎么也得好好选选,再根据未来的行情,选定合适的时间和价格后才能下手。

于是老张每天都分析地段、分析楼市趋势,天天泡在网上找各类房产大咖咨询,还花了好几百块进了个当地网红房产专家的小密圈,天天听专家分析楼市,誓要做到知己知彼,一击即中。

看房的过程却完成出乎自己的意料,因为老张和媳妇关注的完全不在同一个点上。

老张按照买房“铁律”,首选位置好的地段,再精心选择楼盘,交通、学校、小区配套、周边等考虑的,但是老张媳妇仅仅是嫌弃小区离菜市场较远就是pass了老张的选择。

来来回回看了几次盘,两个人都没能达成一致,不是老张嫌弃位置差,就是老张媳妇嫌弃房子格局不好,老张想买高层说有电梯,老张媳妇要买板楼说通透,最后连买多少层都有较大的争议。

每次看房最后演变成,二人翻旧账,吵架的根源,最后只能各看各的。

本来这事短时间内定不下来,但后来却出现了戏剧化的变化,前几天老张媳妇在电话里简单的跟老张介绍一下一个楼盘的情况下就交了定金,把这事定下来了。

老张说对媳妇的买的这个楼盘自己只打80分,说不上好也说不上不好,老张媳妇选择这个房子的原因也很简单,自己房间旁有一个衣帽间。

我和老张碰一杯,想到了以后我换房的场景,不禁就是一个寒颤。

我对老张说,这事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是老张是个“妻管严”!没有紧紧抓住家庭的财政大权,只有“进谏献策”的资格,最后拍板的还是自己的媳妇。

老张喝了口酒,摇着头,叹了口气,狠狠的撸起了串……

老张这事让我明白,以后我要是换房,别管买什么位置、什么户型、什么配套的,只要媳妇高兴就行,谁让我媳妇是家庭的“一把手”呢!

不过老张家买房的事绝对不是个例。

近期的发布《2019年职场女性就业安居报告》显示,在买房这件“人生大事”上,女性的意见越来越受到重视,70.2%职场女性认为自己的意见“起到决定性作用”,较去年相比提升5%,而“意见不被重视”的女性占比仅0.7%。可见,女性在买房这件事情上并不被动,并且还有着很强的主导性。

在房屋产权方面,近9成职场女性表示产证上要有自己或者双方的名字,不介意的仅占10.4%。这说明,现代职场女性希望通过奋斗实现安居梦想,与男方共同承担家庭责任。

开发商开始学会讨好“女当家”

现在走近售楼处,不难看到家庭买房过程中,女人主导买房的事越来越普遍,售楼人员很清楚,搞定家庭中女性客户了,卖房这事就好办了。

所以,有经验的销售人员,看到夫妻俩一起来看房的,接待工作重点会放在女主人身上,对于房子的介绍也更加偏性女性喜好,因为决策权往往在女主人手中。很显然,女性参与甚至决策购房置业的比例越来越高,已成为楼市消费的一大新趋势。

除了售楼处接待女性的待遇上升外,开发商在住宅的设计、功能布局来看,也在迎合女性的喜好。

例如,主卧室里会更加注重衣帽间或衣橱的设置,其实这一功能更主要的是服务于女性。衣帽间对于女人的吸引力,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每个女人心中都有一个衣帽间的梦想,都想感受每天早上出门的时候面对着一排排的漂亮衣物时“翻牌子”的喜悦。

对于女性是家庭中做家务较多的一方,所以在房间设计中收纳的功能也开始做的更好,让小户型也能体现出大容量成为项目的亮点。

很多人觉得收纳是买房后装修的事情,但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在户型设计阶段将收纳空间考虑进去,在房价越来越高的今天,带有收纳空间的小户型更为实用,更能讨得初次置业的女性客户喜欢。

还有开放式厨房的引入住宅中,打破只有大面积房屋才有的开放式厨房的认识,开放式厨房让房间显得空间尺度更大更通透,二来可以促进家庭成员间的交流,女性用户在做饭的时候也可以和自己的老公和家人沟通。

当然,男人们别灰心,买房毕竟是一个家庭的事情,如果买什么房自己决定不了,那就做好“参谋”的角色,为自己的妻子出谋划策,为她提供理性的选择和决策,更顺利买到大家都满意的房子才是王道。

最后在提一下,准备买房的男同胞也不要“害怕”。据统计,85.9%的女性表示愿意和男方一起出钱买房,其中愿意和男方一起付首付及还贷的女性占比高达51.8%。这个数据告诉我们,现在的女性是愿意和男方共同通过奋斗来实现买房梦想的,男同胞,努力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