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死不治

 直尾昂述 2021-01-29

死不治:

医学界一直以来

对中医的观点是:

中医是经验思维

西医是理论思维

中医不能治病

只能预防保健

西医用来治病

“喝中药防病

打吊瓶治病”

流行超念

老祖宗

留下来

的东西

惨被‘西化’

其实中医

不仅能预防疾病

而且能治病救人

中医是医学之中

唯一的理论思维

中医基于中国

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易》的辩证思想

中医学习有条铁律:

不知易,不可为医

中医是整体观医学

而不是所谓的

“头疼医头

脚疼医脚”

的西医思维学

尤其中药

纯天然的

绿色药物

治病时的

配伍理论

博大精深

中医顺天敬重生命

西医逆天对待生命

通过西医

治疗措施

清楚看到

西医

非常草率

对待生命

面对死亡

放手一搏

这与西方人权

尤其对生命权

绝对背道而驰

通过中医“死不治”观点

可以科学的认识到中医

善待生命的伟大之所在

中医不仅重视“死不治”原则

而且对一些病人有不治原则

充分体现医学的以人为本性

1五不治原则

一是

相信鬼神

不信医者

“信医者灵”

爱猜忌或

过于缜密

的人不治

有一些人久病成医

比医生知道的还多

不相信还咨询什么

二是,狂妄骄横,不讲道理

三是,过于挑剔,不能适应

四是,不尊医嘱

五是,重钱财,求包治

谈论五不治原则:

一方面

告诫医者

面对五不治者

需要慎重对待

以免引来不必要的

麻烦或者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

告诫患者

人性的弱点不利

自身的疾病治疗

若要,善待身体

就需,提高内涵

2 “天人五衰”

“生死有定数”

黄泉路上没老少

所有生命有限期

根本没有

长生不老

无论道医还是中医

对临死状态的判断

总结了诸多经验

概括起来即:

“天人五衰”

天人五衰

具体分为:

大五衰

小五衰

2.1大五衰相:

1衣服垢秽

铢衣妙服,光洁常鲜

福尽寿终,自生垢秽

2头上华萎

宝冠珠翠

彩色鲜明

福尽寿终

头上冠华

自然萎悴

3腋下汗流

胜体微妙,轻清洁净

福尽寿终,两腋流汗

4身体臭秽

妙身殊异,香洁自然

福尽寿终,忽生臭秽

5不乐本座

最胜最乐,非世所有

福尽寿终,厌居本座

以上五种

大衰之相

显现之时

天人将死

2.2小五衰相:

1乐声不起

诸天音乐,不鼓自鸣

衰相现时,其声不起

2身光忽灭

身光赫弈,昼夜昭然

衰相现时,其光不现

3浴水着身

肌肤香腻,妙若莲花,不染于水

衰相现时,浴水沾身,停住不干

4着境不舍

欲境殊胜,无有耽恋

衰相现时,取着不舍

5眼目数瞬

天眼无碍,普观大千

衰相现时,其目数瞬

以上五种小衰相

虽然已经正显现

如遇殊胜之善根

仍有转机之可能

2.3诠释

天人五衰

医学角度

可以完全

予以解释

手太阴气绝:

手太阴肺经

的经气衰竭

主要证候是:

爪甲干枯

毛发焦折

提示预后不良

甚至可从表现

推知死亡时间

《灵枢》:

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

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

故气不荣,则皮毛焦

皮毛焦则津液去皮节

津液去皮节

则爪枯毛折

毛折者,则毛先死

丙笃丁死,火胜金

足厥阴气绝则筋绝

厥阴者,肝脉也

肝者,筋之合也

筋者,聚于阴器

而脉络于舌本

故脉弗荣则筋急

筋急则引舌与卵

故唇青舌卷卵缩

则筋先死

庚笃辛死

金胜木也

足太阴气绝

脉不荣唇舌

唇舌者,肌肉之本

脉不荣,则肌肉软

肌肉软,舌萎人中满

人中满则唇反

唇反者肉先死

甲笃乙死,木胜土

足少阴气绝则骨枯

少阴者,冬脉也

伏行而濡骨髓者

故骨不濡则肉不能着

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

肉软却,故齿长而垢

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

戊笃己死,土胜水也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

脉不通则,血不流

血不流则髦色不泽

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

壬笃癸死,水胜火也

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

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

志死者则远一日半死矣

六阳气俱绝则阴与阳相离

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

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难经》:

手太阴气绝,即皮毛焦

太阴者,肺也

行气温于皮毛

气弗营,则皮毛焦

皮毛焦,则津液去

津液去,则皮节伤

皮节伤,则皮枯毛折

毛折者,则毛先死

手太阴肺经

之经气竭绝

病人皮毛焦枯

手太阴肺经

运行营卫

温润皮毛

故肺气虚

不能运行

荣卫二气

皮毛焦枯

皮毛焦枯是由于

皮肤、关节失去

营卫二气的滋养

皮肤、关节失去滋养

爪甲枯槁、毫毛折断

毫毛折断

即是肺之经气衰竭的先兆

此种病症在丙日病情加重

丁日会发生死亡

因肺属金

丙丁属火

火能克金

可以看出天人五衰

不仅是人们经验性

对死前表现的认识

而且也是符合

自然生死规律

3死亡预测

预测死亡,即是以

天人相应,为法则

四时阴阳、

五行生克、

运气理论

作为指导

强调人体正气

在疾病发展

之中的作用

对病机的把握是

预测死期的关键

预测死亡的理论出现在

道医的文化和论述当中

《内经》中存在

较为系统的阐述

也是后世医家

对道医观点的

传承、发展和丰富

并验之于临床实践

《内经》

预测的死亡时间

是以色、脉、症

为主要诊察手段

诸诊参合

分析脏腑经脉气血的盛衰

尤其重视胃气与神的有无

若预示病机

将致五脏衰竭

气血津液枯竭

阴阳极度失调

终将导致

阴阳离决

预测死亡

根据疾病

阴阳偏盛

脏气不足

阴阳五行理论

预测死亡时间

正气最虚

邪气最盛

阴阳最不平衡之时

作为是预测的死期

此外,有一些疾病

有其自身发展规律

死亡时间,可根据

总结经验,来预测

3.1以经脉言死

经脉,在决死生

有着,重要作用

经脉者,所以能

决死生,处百病

调虚实,不可不通

经脉之气衰竭,预后多不良

可由出现的危重症候来判断

由五脏经脉相联系的

筋、脉、肉、皮毛、骨的表现

也可测知五脏精气衰竭及其预后

3.1.1悬绝之脉而断

脉象虚悬若无

系危重病脉象

指某一脏之脉

与其它脏之脉

明显差异

如“肝至悬绝”

肝的真脏脉独见

而异于他脏之脉

一说

“悬”为

忽有忽无

断续而见

“绝”,脉动欲绝,良久一动

王冰:

十八日者,金木成数之余也

九日者,水火生成数之余也

十二日者,金火生成数之余也

七日者,水土生成数之余也

四日者,木生数之余也

王冰

以相胜解

这是不妥

虽然五藏

相胜而至死

然未必尽然

五藏之脉

悬绝急者

未必其所胜或

所胜其而至死

藏气五日一周

肝至悬绝急

藏气三周

又之肝,之肺,之心

十八日死

死于心热

肺至悬绝

藏气二周

又之肺,之心

十二日死

死于心热

心至悬绝

藏气二周不及

不及之肺

九日而死

死于肺寒

肾至悬绝

藏气一周

又之肾,之脾

七日而死

死于脾热

脾至悬绝

藏气一周不及

不及之肾

四日而死

死于肾寒

肝悬绝急,三周之数

肺悬绝急,二周之数

心悬绝急,不及二周

肾悬绝急,一周之数

脾悬绝急,不及一周

病在脾则危

病在肾则难

病在心则急

病在肺则险

病在肝则重

病入五藏

半生半死

其至皆

悬绝沉涩者

命曰逆四时

王冰:悬绝,悬物绝去

3.1.2经气终绝而断

手太阴气绝

则皮毛焦

爪枯毛折

两笃丁死

火胜金也

手少阴气绝

则脉不通

发色不泽

其面黑如漆柴

壬笃癸死

水胜火也

足太阴气绝者

则脉不荣肌肉

肌肉软

舌萎人中满

甲笃乙死

木胜土也

足少阴气绝

则骨枯、肉软却

齿长而垢,发无泽

戊笃己死,土胜水也

足厥阴气绝

则筋绝、筋急

则引舌与卵

唇青舌卷卵缩

庚笃辛死

金胜木也

五阴气俱绝

则目系转

转则目运

目运者,为志先死

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

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

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

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3.1.3以脉中胃气预判

人一呼脉

四动以上曰死

脉绝不至曰死

乍疏乍数日死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

胃者,平人之常气

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但弦无胃曰死

但钩无胃曰死

但代无胃曰死

但毛无胃曰死

但石无胃曰死

肝见庚辛死

心见壬癸死

脾见甲乙死

肺见丙丁死

肾见戊己死

是谓真脏见皆死

人以水谷为本

人绝水谷则死

脉无胃气亦死

所谓无胃气

但得真脏脉

不得胃气也

脉不得胃气者

肝不弦肾不石

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

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死脾脉来,锐坚

如鸟之喙,

如鸟之距,

如屋之漏,

如水之流,

曰脾死

死肾脉来

发如夺索

辟如弹石

曰肾死

3.1.4通过脉气变化预测

何谓夜瞑

岐伯曰:

瘖乎其无声

漠乎其无形

折毛发理,正气横倾,

淫邪伴衍,血脉传溜,

大气入脏,腹痛下淫,

可以致死,不可致生

黄帝曰:大气入脏奈何

岐伯曰:

病先发于心,

一日而之肺,

三日而之肝,

五日而之脾,

三日不已,死,

冬夜半,夏日中

病先发于肺,

三日而之肝,

一日而之脾,

五日而之胃,

十日不已,死,

冬日入,夏日出

病先发于肝,

三日而之脾,

五日而至胃,

三日而至肾,

三日不已,死,

冬日入,夏早食

病先发于脾,

一日而之胃,

二日而之肾,

三日而之膂膀胱,

十日不已,死,

冬人定,夏晏食

病先发于胃,

五日而之肾,

三日而之膂膀胱,

五日而上之心,

二日不已,死,

冬夜半,夏日昳

病先发于肾,三日而之膂膀胱,

三日而上之心,三日而之小肠,

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病先发于膀胱,五日而之肾,

一日而之小肠,一日而之心,

二日不已,死,冬鸡鸣,夏下晡

诸病以次相传,

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也,

间一脏及二三四脏者,乃可刺也

3.1.5寸口与人迎之脉反常

因寸口为脉之大会,

寸口又称脉口、气口

可反映宗气的盛衰,

寸口分候脏腑,

以浮、中、沉

分候脏腑的方法,

如以左手浮取候心,

中取候肝,沉取候肾;

右手

浮取候肺,

中取候脾,

沉取候肾

(命门)

诊脉独取寸口的理论依据:

寸口为手太阴肺经之动脉

为气血会聚之处

五脏六腑

十二经脉

气血的运行

皆起于肺

而止于肺

脏腑气血之病变

可以反映于寸口

另外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

与脾经同属太阴,与脾胃之气相通

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故脏腑气血之盛衰都可反映于寸口

所以独取寸口可以诊察全身的病变

人迎四倍者,

且大且数,名日溢阳,

溢阳为外格,死不治

(病在阳)

寸口四倍者,名日内关,

内关者,且大且数,死不治

(病在阴)

3.1.6九候之脉而断

地球一直以来进行着

春夏秋冬的更迭之时

无论贵贱,生死为常

但根据九候之脉亦可以

对于生死之时做出推测

而如此准确的

预断死亡之期

不是古代医家展现

在自己的高超医术

而是医者

对生命的尊重

以便使病者在

特有的仪式下

安祥而去

九候之脉,

皆沉细悬绝者为阴,

主冬,故以夜半死

盛躁喘数者为阳,

主夏,故以日中死

是故,

寒热病者,以平旦死

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

病风者,以日夕死

病水者,以夜半死

其脉

乍疏乍数、

乍迟乍急者,

以日乘四季死

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

七诊虽见,九候皆从四时者不死

所言不死

风气之病

经月之病

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

若有七诊之病

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嗳

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

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

以上下逆从循之

其脉疾者病

其脉迟者病

脉不往来者病

皮肤著骨者死

3.1.7虚及元阳之脉

当人气虚元阳不足

出现烦闷难安之症

病情加重

阴阳俱绝

即死之相

尺炬然热,

人迎大者,当夺血

尺坚大,

脉小甚,少气,

悗有加,立死

3.2以形色而断

3.2.1大骨软弱之相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

胸中气满,喘息不便,

其气动形,期六月死,

真脏脉见,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

胸中气满,喘息不便,

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

真脏见,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

胸中气满,喘息不便,

内痛引肩项,身热,

脱肉囷破,真脏见,

十月之内死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

肩髓内消,动作益衰,

真藏来见,期一岁死,

见其真藏,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

胸中气满,腹内痛,

心中不便,肩项身热,

破囷脱肉,目眶陷,

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

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

急虚身中卒至,五脏绝闭,

脉道不通,气不往来,

譬于堕溺,不可为期

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

其形肉不脱,真脏虽不见,犹死也

3.2.2脉终之形色

帝曰: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

岐伯曰:

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

反折瘛疭,其色白,

绝汗乃出,出则死矣

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

目圜绝系,绝系一日半死,

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

阳明终者,口目动作,

善惊,妄言,色黄,

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

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

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

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

善噫,善呕,呕则逆,

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

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

厥阴终者,中热嗌干,

善溺心烦,甚则舌卷,

卵上缩而终矣

此十二经之所败也

3.2.3婴头毛而逆

婴儿病后出现

头毛逆上者

为不治之症

婴儿病,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

3.2.4气绝之相

足太阳气绝者

其足不可屈伸

死必戴眼

是足太阳脉

气绝之时的

将死之症

3.3因误治而死

3.3.1误刺而亡

在针刺治疗中

重视五脏误刺而亡

说明古人在诊治疾病是

非常严格于“诊要治道”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密闭系统

如果不注意消毒,造成感染

特别是内部重要脏器的感染

后果非常严重

在现代

也存在

意外针剌

案例发生

古人将针剌

看成很神圣很严肃的

事关生死性命的事情

事关积德

或者害命

的事情

过程特别庄重

侯气期间医生

不乱说话,不离左右

处处体现,郑重其事

刺胸腹者,必避五脏

中心者环死,中脾者五日死,

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

中膈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

不过一岁必死

3.3.2中脏而断: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

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

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

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

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

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

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

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

3.4以四时之应而断

此为天人合一的思想,而死亡也是天道

人脉象的变化

与天之阴阳之气的

四时变化应保持相应性

如果出现

不相适应的变化

则会有疾病发生

据此,可以从脉象变化之中可求

故有“微妙在脉,不可不察”之说

经曰:

请言其与天运转大也

万物之外,六合之内

天地之变,阴阳之应

彼春之暖,为夏之暑

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

春应中规,夏应中矩

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是故冬至

四十五日

阳气微上

阴气微下

夏至

四十五日

阴气微上

阳气微下

阴阳有时,与脉为期

期而相失,知脉所分

分之有期,故知死时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

察之有纪,从阴阳始

始之有经,从五行生

生之有度,四时为宜

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

得一之情,以知死生

3.5以疾病转归而断

3.5.1脉象转归而断

着重从脉象的变化

来分析某些疾病的

病机和预后

因所论述的亦都是

比较特殊而少见的奇病、奇脉

扩大了上一篇“奇病论”的内容

故篇名“大奇论”

肾、肝

并沉为石水

并浮为风水

并虚为死

并小弦欲惊

脾脉外鼓沉,为肠澼,

下血,血温身热者死

心肝澼亦下血

二脏同病者,可治

其脉小

沉涩为肠游

其身热者死

热见七日死

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

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

男子发左,女子发右,

不喑舌转,可治,三十日起;

其从者暗,三岁起;

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

 脉至而搏,

血衄身热者死,

脉来悬钩浮为常脉

脉至浮合,浮合如数,一息十至以上,

是经气予不足也,微见九十日死;

脉至如火薪然,

是心精之予夺也,

草干而死;

脉至如散叶,

是肝气予虚也,

木叶落而死;

脉至如省客,

省客者,

脉塞而鼓,

是肾气予不足也,

悬去枣华而死;

脉至如丸泥,

是胃精予不足也,

榆荚落而死;

脉至如横格,

是胆气予不足也,

禾熟而死;

脉至如弦缕,

是胞精予不足也,

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

脉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傍至也,

微见三十日死;

脉至如涌泉,浮鼓肌中,

太阳气予不足也,

少气,味韭英而死;

脉至如颓土之状,按之不得,

是肌气予不足也,五色先见黑,

白垒发死;

脉至如悬雍,悬雍者,

浮揣切之益大,

是十二腧之予不足也,

水凝而死;

脉至如偃刀,偃刀者,

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

五藏菀熟,寒热独并于肾也,

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

脉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

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肠气予不足也,

枣叶生而死;

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

不欲坐卧,行立常听,

是小肠气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3.5.2五行转归而断

病在肝,愈在夏,

夏不愈,甚于秋,

秋不死,持于冬,

起于春,禁当风

肝病者

愈在丙丁,丙丁不愈,

加于庚辛,庚辛不死,

持于壬癸,起于甲乙

肝病者,平旦慧,

下晡甚,夜半静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用辛补之,酸泻之

3.5.3以病传而断

在亢盛的病邪

侵袭人体至五脏后

以五行相克的次序

以及脏腑表里关系传变

在一定时间内没有终止

其预后必然不良

并指出疾病相传

而有死期之症

运用针刺治疗

有可刺、不可刺的区别

何谓夜瞑

岐伯曰:

喑乎其无声,漠乎其无形,

折毛发理,正气横倾,

淫邪泮衍,血脉传溜,

大气入脏,腹痛下淫,

可以致死,不可以致生

黄帝曰:大气入脏,奈何?

岐伯曰:

病先发于心,一日而之肺,

三日而之肝,五日而之脾,

三日不已,死

冬夜半,夏日中

病先发于肺,三日而之肝,

一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

十日不已,死

冬日入,夏日出

病先发于肝,三日而之脾,

五日而之胃,三日而之肾,

三日不已,死

冬日入,夏早食

病先发于脾,一日而之胃,

二日而之肾,三日而之膂膀胱,

十日不已,死

冬入定,夏晏食

病先发于胃,五日而之肾,

三日而之膂膀胱,五日而上之心,

二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昳

病先发于肾,三日而之膂膀胱,

三日而上之心,三日而之小肠,

三日不已,死

冬大晨,夏晏晡

病先发于膀胱,五日而之肾,

一日而之小肠,一日而之心,

二日不已,死

冬鸡鸣,夏下晡

诸病以次相传,如是者,

皆有死期,不可刺也;

间一脏及二、三、四脏者,

乃可刺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