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懂《道德经》:老子是市场经济的先祖!

 橙先生的视界 2021-01-29
▲ 作者:橙先生
▲ 能量值:★★★★★

大家好,我是橙先生。这篇文章,继续记录了我对《道德经》的学习感悟,此外,我希望大家能够理解,以下文字并非金科玉律,供同伴交流,供日后我自己再次迭代。

(一)

原典: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文:统治者治理国家,最理想的状态是人民只知道他的存在;次一些的,人民亲近他、赞誉他。再次一些的,人民畏惧他;又次一些的,人民回过头来侮辱他。一个人若是不守信用,就会有人不信任他。古时候,统治者与人民愉快相处,不随便发号施令。等到大功告成,万事顺利,百姓都认为:我们是自己这样的。

我的理解:这段话让我理解为老子是市场经济的先祖!

也可以看出,难怪道家思想不得统治者认可,就这种“大市场,小政府”的思想,就不可能在一个中央集权的农耕文明中成为主流,它没有消亡算得上一件幸事。

同时,我们需要反过来再看前文老子所说的“弱其志”是不是真的愚民政策呢?

(二)

原典: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大道被废弃之后,才有了所谓的仁义。智巧聪明出现之后,才产生了严重的诈伪。家人之间失和,才有了所谓的孝慈。国家政治陷入昏乱,才有了所谓的忠臣。

我的理解:老子这是将辩证法运用在社会生活领域。因为失了“道”,这个社会才鲜明的存在一些对立关系:好与坏,忠与奸,聪明与愚蠢,快乐与痛苦……

以前我看到过一句话,一个社会越提倡什么,说明它越缺少什么用老子的观点来看,不无道理。

(三)

原典: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就可以得到百倍的福利。抛弃仁义,人民就能重新变得孝敬与慈爱。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就会销声匿迹。圣智、仁义、巧利这三个方面,都是用来文饰的,不足以拿来治理天下。所以应当使百姓的思想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杂念和欲望,摒弃仁义、圣智的浮文,以免于忧患。

我的理解:我想这里解释了前文的“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咱们想想自己为什么焦虑,还不是想要追求进步,进步是什么,是贪婪,有了贪婪之心,就无法安宁,无法安宁,就心浮气躁。

觉当下之心为静,处当下之事为宁,我认为就得道了。

(四)

原典: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漂兮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译文:顺从与违拗,相差有多少?善良和丑恶,差别又有多少?大家都害怕的事物,我也不可不心存畏惧。遥远啊,像是无有尽头。众人兴高采烈,就像去赴丰盛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只有我淡泊宁静,没有萌发欲望的兆头,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笑声,疲累懒散的样子,似无所归宿。众人都有余财,唯独我时常匮乏。


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俗人都光辉自炫,唯独我昏昏沉沉;俗人都明明白白,唯独我好像浑浑噩噩。就像那茫无涯际的大海,漂泊而无处停留。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我唯一与人不同的,是回到母亲的怀抱,得到了“道”。

我的理解:这段话很具有反讽效果,通过自我贬低来讽刺“众人”、“俗人”熙熙攘攘,纵情于声色货利的嘴脸,让我看到老子有点热血青年的义愤填膺,愤世嫉俗。

老子说他和众人唯一不同的就是他得“道”了,颇有一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寂。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这句话其实有点刺痛现代人的心。对“母”我有两个看法。


1.指母亲。

现在的年轻人在外打拼,又是否还为父母尽过孝道?父母从主导我们的生活,不知不觉的开始看我们的“脸色”行事,而我们又是否还保持了从小的心性?如果没有回归母亲怀抱这种人伦天理,又算得上什么得道的人呢?


2.指本质,根本


人有三问: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到哪里去?众人都追求表面的荣华富贵,但我追求内心是否安适,追求事物之间最根本的变化规律。

对比一下老子、孔子、释迦牟尼与耶稣的人生追求,你会发现他们的发心有着惊人的一致。

老子的人生追求:“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孔子的人生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释迦牟尼的人生追求:“若人生百年,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了解之”;耶稣的人生追求:“岂不知我应当以我父的事为念么”。

(五)

原典: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译文: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道这种东西,是恍恍惚惚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某种形象。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具体的物质。深远幽暗啊,其中却有精微之气。这精微之气十分纯真,那里面有可靠的验证。自古及今,它的名字从未泯灭,可用它来审视世间万物的初始。我是如何来了解万源之始的情况呢?靠的就是这大道。

我的理解:这段话再次强调了“道”是宇宙本源的观点。尽管“道”非常具有不确定性,但又具有物质性,其中有物、有象、有精。

在前文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了老子不仅有“道”,也有“德”的描述。在本段,老子继续解释二者之间的联系,“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德”的内容是由“道”决定的,“道”的属性表现为“德”。道生出万物,万物的特性就是“德”。

这段话真心很精彩,让我明白“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就是那个最最精彩的道,多就是万物,老子统一了世界万物,让道具有了唯一性。我们说条条道路通罗马,罗马在哪里,不远不近,既远既近,“罗马”也是一种“道”。

道生万物,万物有各自属性,如果一个人得道了,那么他就成了道的载体,道的特征也便赋予了他,于是他也有了德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